【摘要】目的:分析中風病氣虛血瘀證患者實施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將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82例中風病氣虛血瘀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給予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結果:對照組SIS量表評分,干預前后除力氣、移動能力、參與、生活質量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干預組干預前后各維度差別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干預后,對照組與干預組力氣、情緒、ADL、移動能力、手動能力、參與、總生活能力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結論:對中風病氣虛血瘀證患者實施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較好。
【關鍵詞】中風;氣虛血瘀;中西醫(yī);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264-02
近年來,我國中風發(fā)病率不斷增加。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風救治率明顯提高, 但后遺癥仍然較多,加強護理可明顯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我院從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對41例中風病氣虛血瘀證患者實施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效果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我院從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82例中風病氣虛血瘀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41例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57.41 ±4.29)歲,左側肢體癱瘓26例,右側15例;觀察組41例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齡52~71歲,平均年齡(56.69 ±4.41)歲,左側肢體癱瘓25例,右側1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給予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
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包括幫助患者進行轉移訓練、穿脫衣褲及鞋襪訓練、關節(jié)屈伸、蹲起等上下肢運動、坐位平衡訓練、上下樓梯、梳頭、吞咽等日常生活能力康復訓練,選取足三里、百會、內關等穴位進行穴位療法,同時多關心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給予飲食護理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SIS量表評分 對照組干預前后除力氣、移動能力、參與、生活質量外,其他維度差別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干預前后各維度差別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干預后,對照組與干預組記憶與思維、交流兩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維度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見表1。
表1 兩組SIS量表評分比較
2.2 改良Barthel評分 對照組干預前評分為(51.19±
9.14)分,干預后為(67.09±8.23)分,干預組干預前評分為(52.27±5.97)分,干預后為(6.43±7.62)分,兩組均為干預后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干預后干預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中醫(yī)認為,中風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治療原則應以補中益氣、行氣活血為主??祻屠碚揫1]認為,中風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結構上和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能力或可塑性,通過康復訓練,可以幫助這些神經(jīng)重新進行組織,建立新的神經(jīng)通路,從而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而我院在中西醫(yī)治療中風的基礎上,對氣虛血瘀患者給予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效果顯著。
中風患者常合并語言、運動等功能障礙,常有情緒低落、失眠、悲觀、易焦慮等心理問題。本資料進行穴位療法的足三里、百會、內關等穴位,均為心包經(jīng)之絡穴,有通脈活血、安神寧心、清心開郁的功效[2],并能補中益氣、行氣活血。本研究選取這些穴位進行穴位療法, 同時給予患者各種形式的心理護理,包括鼓勵、開導、傾聽患者需要等,以緩解患者憂慮、煩悶心理,增加患者信心,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憂郁心理。并通過包括幫助患者進行轉移訓練、穿脫衣褲及鞋襪訓練、關節(jié)屈伸、蹲起等上下肢運動、坐位平衡訓練、上下樓梯、梳頭、吞咽等日常生活能力康復訓練[3]和運動訓練,可以早期改善患者肢體無力、麻木等癥狀, 促進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重組, 肌力得到恢復, 從而改善肢體功能障礙,使機體功能盡快恢復。
本組患者干預后,干預組Barthel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1或0.05),說明干預組在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增加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干預組在力氣、情緒、ADL、移動能力、手功能、參與、總生活能力等各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干預組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語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對氣虛血瘀患者給予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效果較好。
總之,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中風病氣虛血瘀證患者,可明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較快地回歸社會,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祝朝民. 急性腦卒中的早期康復及其功能訓練時間[J] . 中國臨床康復, 2002,6(3 ):314 .
[2]楊利, 黃燕, 等. 1418例中風患者痰疲證候分布和演變規(guī)律探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1(6):459-460 .
[3]劉強, 高穎. 中風病不同階段四診信息的指標聚類分析[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7,22(3):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