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質文物是世界各民族歷代先民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的精華,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遺產(chǎn),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考古學價值。本文將從大王巖畫探討對石質文物保護原則的再認識。
【關鍵詞】石質文物 保護原則 文山 大王巖畫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9-0009-03
石質文物是世界各民族歷代先民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的精華,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遺產(chǎn),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考古學價值,石質文物能夠為研究人類發(fā)展最古老的過去提供最直接的證據(jù),因此,保存石質文物具有許多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云南省作為我國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少數(shù)民族人口眾多,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遺留了大量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珍貴文化遺存,特別是一些歷史久遠的石質文物。如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大理劍川的石鐘山石窟和臨滄滄源巖畫等。其中文山麻栗坡的大王巖畫也是這樣一處重要的石質文物。
一 文山大王巖畫
大王巖畫在麻栗坡縣城東面羊角老山南端的石壁上,疇陽河流經(jīng)山腳,疇陽河畔有一L形的山巖,距河面約150米。崖畫分為兩組,1組崖畫在石壁東側,畫面高8米,寬6米,可見人物、動物形象31個,色彩對比鮮明,形象逼真;2組崖畫在1組崖畫的右下側約20米處,高3米,寬約20米,可見圖像13個,人物不畫五官,軀干呈三角形,四肢形態(tài)各異。兩組崖畫,經(jīng)鑒定為新石器時代的作品,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大王巖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組巖畫主體內(nèi)的兩個巨人舞巖畫,該巖畫人物圖像高2.8米,寬0.75米,兩人圖像為并排站立,高矮大體一致。兩人圖像為直立圖像,形象高大,身軀裸體,兩腳分開,人兩手下伸,掌心向下向兩側水平方向伸展,其中左側的人像有3個手指,右側的人像有4個手指,臀部前傾,左腳向前,承受著身體的所有重量,兩人圖像舞蹈動作輕盈,協(xié)調(diào)一致。巖畫中人物的手、軀干、腳部基本寫實,然而頭部卻富含藝術的想象力和浪漫手法。頭部很大,占了全身近五分之二,其畫法獨特,構思奇妙,想象豐富,充滿了神秘色彩。面部在黑色頭發(fā)的襯托下,用紅、白兩色畫成上下兩部分。巖畫上紅黑白組合協(xié)調(diào),艷麗明快,色彩對比強烈。頭呈長方形,眼睛突出,眼的位置高,眼和眉毛用灰黑色顏料繪制,眼睛周圍用白色顏料襯托。最有特色的是鼻和嘴,這一部位用紅色顏料繪成倒三角形狀,中間有一長條形空,使人看上去似有嘴又無嘴,似無鼻又有鼻,看似荒誕,又不失無窮的內(nèi)涵和想象,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大王巖畫的考古學價值無
疑是巨大的,通過對巖畫的考
察不難發(fā)現(xiàn),大王巖畫應與原
始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更重要的是大王巖畫分別選用
了紅、黑、白三色顏料繪制而
成。作為石器時代的作品,三色
巖畫在世界巖畫史上都不多見,
這也是它最為驚人之處,所以
大王巖畫對于藝術史的研究十
分重要。
二 石質文物保護的意義
石質文物保護具有許多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大量珍貴的石質文物在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之下,正在遭受著毀滅性的危險,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石質文物的數(shù)量會越來越少。其次,石質文物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包含著特定歷史時期的各種信息,通過對其研究可以揭示某一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jīng)濟、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現(xiàn)象,可以幫助現(xiàn)代人了解科技發(fā)展史、人類文明進程及歷史演變過程。再次,由于受到當前技術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和影響,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不能全面地揭示石質文物本身所蘊含的內(nèi)在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對文物不斷進行研究,這一內(nèi)在價值才能逐漸被揭示出來。這一切需要將文物完整地保存下來并留給后人。因此,根據(jù)文物保護科學技術要求使用新材料,根據(jù)特殊要求研制適合于保護特點的新材料,用現(xiàn)代材料保護古代材料,是文物保護科研的永久性課題。
三 石質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且隨社會發(fā)展和文明程度提高而備受關注。文物作為特殊的保護對象,它的保護處理并非一種簡單的技術手段,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隨著國際歷史與藝術品保護協(xié)會、國際古跡博物館協(xié)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成立,尤其是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下設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委員會、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文物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已成為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61001,51468063)、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項目(2010CI018)、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立項項目(XKJS201315)
一個國際化問題,逐步達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國際性協(xié)議。如1933年8月,國際現(xiàn)代建筑學會擬定通過的《雅典憲章》(清華大學營建學系于1951年翻譯,原名為《都市計劃大綱》);1964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于威尼斯通過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通稱《威尼斯憲章》);1972年,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規(guī)劃設計師聚集于利馬(LIMA),以《雅典憲章》為出發(fā)點討論,并于12月12日在馬丘比丘古文化遺址簽署了《馬丘比丘憲章》;1981年5月21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與國際造林師聯(lián)合會合辦的國際歷史園林委員會在佛羅倫薩召開會議,決定起草一份以該城市命名的歷史園林保護憲章,即《佛羅倫薩憲章》,并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于1982年12月15日登記作為涉及有關具體領域的“威尼斯憲章之附件”。
世界各國在文物保護方面,普遍同意文物保護的最基本原則就是“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即所有對文物的保護與修復方法都應有足夠的研究資料為證,應該避免對文物材料有任何結構上和裝飾上的改變。這條原則的本質意義在于文物是歷史的產(chǎn)物,文物的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它的結構、形狀、色彩上??脊艑W家受時代特征的局限,不能完全揭示一件文物所包含的各種信息,必須把文物健康的現(xiàn)狀保存下去,以待于后人去研究揭示;如果改變了現(xiàn)狀,則已不是文物而是一個“半現(xiàn)代”的制品。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具體實施時必須堅持保存文物原有的形狀、結構、制作材料、制作工藝。這一基本原則反映了人們現(xiàn)在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和傳統(tǒng)的觀念已有所不同,反映了一種“和諧性保護”的概念。
中國也制定了適合于國情的文物保護條例,與上述國際性協(xié)議進行比較,多數(shù)原則都是與國際性協(xié)議(例如《威尼斯憲章》)統(tǒng)一的。在中國歷次頒布的《文物保護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文物保護修復時必須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如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第十四條: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屬物),在進行修繕、保養(yǎng)、遷移的時候,必須遵守不改變原狀原則。2002年10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其中,第二章第二十一條重申了“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yǎng)、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第四章第四十六條:修復館藏文物,不得改變館藏文物的原狀。
四 石質文物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之路
立于大王巖畫前,可以明顯看得出原來的畫面比現(xiàn)在所看到的要大得多,由于歲月流逝,經(jīng)歷千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光照,巖畫很難保存完好,特別是近年來的當?shù)毓I(yè)的發(fā)展,如冶煉、礦業(yè)的生產(chǎn),不可避免會對巖畫造成腐蝕風化的影響。當?shù)匚谋挝粚Ρ仁畮啄昵暗膸r畫情況,認為巖畫的色彩已發(fā)生明顯的褪色變化。相較巖畫幾千年的生命,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發(fā)生顯著變化趨勢,令人惋惜之余更多的是痛心和對之保護的思考。
關于大王巖畫的保護一定要基于對文物保護原則的充分理解之上,謹慎而為。對文物保護“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本原則尊重的前提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遵守一些具體措施:(1)最低人為干預原則:最好對文物所處環(huán)境實施控制,而使文物材料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盡可能不要直接在文物上采取保護措施,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才能對文物實施保護性處理;(2)符合所有物品內(nèi)在要求原則:文物的損壞部分應盡可能得到保護,而使其不再轉移,不應出現(xiàn)“保護性”損害,保持文物表面的美觀;(3)過程可逆性原則:修復后的文物一旦需要更換修復材料或不需要原修復材料時,可簡單或設法除去,并使文物能恢復到修復處理前的狀態(tài),以便于為將來更先進的保護技術和更好的材料留下足夠的空間;(4)與環(huán)境統(tǒng)一原則:在選擇保護材料和保護方案時,必須考慮施工條件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符合生態(tài)要求;(5)文物材料自身老化的結果不應偽裝起來或除掉原則。這條原則包括一個附加原則:后來增加的東西不應在自然老化生成的物質遮蔽之下保留下來;(6)預防永遠優(yōu)于彌補的原則。
從中可以看出,文物保護的首選就是文物存放環(huán)境的改善,但這一點對于石質文物顯然不容易做到,選擇合適優(yōu)良的保護材料和保護方法成為必然。至于保護材料和保護方法的選擇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和問題,在此暫不討論。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文物保護必須考慮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
文物保護過程重視對文物環(huán)境的保護可以說在過去已被人們所重視,當然這更多地可能是從文物周圍的物質環(huán)境保護角度考慮,最終歸于文物本身的保護。2005年召開的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二十九屆會議通過了《維也納備忘錄》,這份文件中綜合考慮了當代建筑、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景觀完整性之間的關系,故被視為提倡采取綜合方法維護城市景觀的重要生命。2005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西安召開了主題為“背景環(huán)境中的古跡遺址——不斷變化的城鄉(xiāng)景觀中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大會,會議通過了“保護歷史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地區(qū)環(huán)境”的《西安宣言》。該宣言提出了以下重要觀點:文化遺產(chǎn)是歷史信息的載體,離開了環(huán)境,就將成為孤零零的標本。單體的文物固然重要,有著文化生態(tài)意義的環(huán)境同樣重要,整體性的歷史環(huán)境提供給人的精神記憶更加強烈。因此,保護文化遺產(chǎn)還應注重其背景環(huán)境的妥善保護。在這里,“環(huán)境”被認為是體現(xiàn)文化遺產(chǎn)真實性的一部分,并需要通過建立緩沖地帶加以保護。
從這兩份重要的文件中可以看出,文物保護離不開開發(fā),因為社會需要持續(xù)發(fā)展,而且文物本身就具有教育等社會功能,有專家指出:文物保護和開發(fā)就像一輛車的兩個輪子,誰也離不開誰。但關鍵是開發(fā)的度,開發(fā)不能以破壞文物為代價,開發(fā)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護文物,文物開發(fā)利用必須以文物保護為基礎。
更重要的是,文物保護要求文物不能過度開發(fā)和利用,文物保護不但要注意文物本身的保護,也要重視文物周圍環(huán)境的保護。如在大王巖畫周邊地區(qū),在許多的公共場合修建大王巖畫的復制品,盡管對大王巖畫的宣傳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稍诤苄〉姆秶鷥?nèi)大量復制,而且復制品離開了文物保存的環(huán)境,就像沒有了靈魂一樣,這種做法顯然有待商榷。
隨著人們對文物認識的深化,文物保護的目的已經(jīng)拓展為集保護、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綜合目標,保護的對象也從遺物到遺存、遺址和整個的歷史性城市,保護的范圍也從文物本身拓展到與之相關聯(lián)的周邊空間環(huán)境。單霽翔先生指出:“從文物走向文化遺產(chǎn),在這一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征途上,人們逐漸達成共識?!睆摹拔奈锉Wo”走向“文化遺產(chǎn)保護”也就成了文物保護的必經(jīng)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強.石質文物保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李昆聲、鄧瑞林、黃德容等.文山巖畫[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49~55
[3]王富光主編.文化文山:麻栗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3~7
[4]郭宏.論“不改變原狀原則”的本質意義——兼論文物保護科學的文理交叉性[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4(1):60~64
[5]郭宏.論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內(nèi)容與方法[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3(3):61~64
[6]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chǎn)保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