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初七“人日”節(jié),花花綠綠的彩勝讓您的眼睛在寒冬里過過顏色癮。不過這只能算是“略飽眼?!?,再等六七天,每年一度的“上元節(jié)”也就是元宵節(jié)來臨,那才是您穿越到唐朝以后,能體驗到的最歡樂、最瘋狂、最刺激的娛樂時刻。
上元節(jié):只有3天的夜文化
在我們唐穿之旅開始的第一夜,當您降落到長安城里以后,我們就鄭重警告過您,趕緊找地方躲城管,因為唐朝實行“夜禁”,日落以后不讓普通人在里坊外面的大街上行走。您看看,天上星月高懸,地上黑燈瞎火,條條街道寂靜無聲,只有負責巡邏的“金吾衛(wèi)士”一隊隊吆喝著走過,這種環(huán)境下,好漢們想干點兒什么大事都不方便啊。
不過,這種情形,在正月十五的“上元節(jié)”(以及前后各一日)當中就完全不一樣了。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夜禁”取消,金吾“放夜”,準許人們走出家門和里坊,上街觀看花燈賞月、參與唱歌跳舞、耍雜技、跳大神,在大街上甚至皇宮前自由走動玩耍,一年里只有這3天哦!
正經(jīng)地說,唐朝長安里也只有這3天會形成大規(guī)模的“夜文化”“夜經(jīng)濟”,那些一到晚上就被關在家里憋得猴急的市民,怎么肯放過如此珍貴的機會呢?所以唐詩說:“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既然街上摩肩接踵、人頭涌動,那么英雄好漢們想混在其中打打架、泡泡妞,展示一下個人武力值吸引眼球,再在城管來抓之前跑掉,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唐朝的“花燈”,也只有老老實實用油脂木材點燃火制成的那種古老燈具,不過,各式各樣的組合造型同樣使它們具有強烈炫目令人稱奇迷醉的感染力。
您走到安福門外,可能會看到一個巨大的燈輪,高達20丈,上面纏繞著五顏六色的絲綢錦緞,用黃金白銀做裝飾,燈輪懸掛花燈5萬盞,如同彩云繽紛、霞光萬道的花樹一般。這還不算完,燈輪下面還有數(shù)千名身穿錦繡羅綺華服、滿頭珠翠、脂粉香氣襲人的宮女,以及長安城內(nèi)普通人家的婦女千余人,都聚集在這里日夜輪流歌舞,三天三夜不停歇。有人寫詩:“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nèi)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p>
再往前走,您又看見了一座“燈樓”,通體都是用絲織品做的,高達150尺,燈樓上懸掛著珠玉、金銀穗,微風吹來,金玉錚錚作響。燈上又繪龍鳳虎豹,呈騰躍狀,栩栩如生。那邊又有一架“百枝燈樹”,高80尺,巨大的樹形燈托本身也安放在高岡上,點燃以后,100里范圍內(nèi)都能遠遠望見它,光明奪目。
這些巨型燈輪、燈樓、燈樹下面,都有樂舞百戲,成千上萬的宮廷藝人和民間的歌舞從業(yè)者及愛好者,在輝煌如晝的燈光下載歌載舞。有那愛面子的,傾家蕩產(chǎn)也要在這一夜大出風頭,一副花冠、一條霞帔就值萬錢,美女通身上下的裝飾至少需要30萬錢,其奢侈富麗可想而知。
除了婦女歌舞,附近各地的樂隊也來湊熱鬧比勝負。樂工們坐在牛車上吹拉彈唱招搖過市,都是身穿錦繡華裳,連挽車的牛都披虎皮,或者裝飾成犀牛、大象。另有各種雜技百戲藝人,在花燈旁邊跑旱船、走繩索、吞鋼劍、口吐蓮花、摔跤相撲、舞馬斗雞、拔河鉆火圈……總之當時市面上流行的娛樂活動一應俱全,誰也不肯落下。所以這幾天晚上出來游玩的人,除了看燈以外,更多的是看人,特別是歌舞雜技隊里那些年輕漂亮的姑娘,更會吸引浮薄浪蕩子們的目光。所謂“月下多游騎,燈前饒看人。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
上巳節(jié):長安水邊多麗人
享受完“大唐狂歡夜”上元節(jié)之后,您是不是覺得還沒過夠吃喝玩樂的癮呢?沒關系,跟著我們穿越團,咱還有的是機會。
如果說以賞燈為主的上元節(jié)是“夜間狂歡”,那么一個多月以后,每年三月三日的“上巳節(jié)”則是“水邊狂歡”。這個據(jù)說能追溯到《詩經(jīng)》和《論語》的古老節(jié)日,最具代表性的標志就是“水”,絕大多數(shù)節(jié)慶活動都在水邊進行……
三月三日,春回大地,氣溫轉(zhuǎn)暖,河湖漲融,人們來到這樣干凈豐沛的水邊,自然會覺得身上發(fā)癢,想要清爽一把。雖然這時候的水溫還是比較涼,跳進去洗澡可能不算太舒服,但春季也是各種疫病的傳染高發(fā)期,個人衛(wèi)生不好好搞一搞,染病的概率更大,所以有點兒經(jīng)驗常識的人家都會鼓勵家人洗一洗。當然,那時候科學不發(fā)達,這些生活經(jīng)驗一代代傳下來,往往附會上迷信色彩,大家不說春天洗澡是為了防病,而說是為了“驅(qū)邪”,身上的污垢就代表疾病、災禍、不祥,用潔凈的流水加上柳枝、香草、桑葉、薺菜花等,把臟污洗掉,這一年就不會再惹上災病。這個活動還有個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生僻的專門名詞,叫“祓禊” 。
全村人一起露天洗澡,夠刺激吧?這還不算什么,秦漢之前,啥封建倫理道德還不盛行,鄉(xiāng)間民風淳樸野性,青年男女在河湖里洗著洗著對上了眼,就牽著手直奔小樹林去幕天席地了。這還不是個別現(xiàn)象,到那天您要是往水邊的長草灌叢里隨便走走,大概隔幾步就能發(fā)現(xiàn)一對野鴛鴦。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上古的“上巳節(jié)”還可以稱為“性愛Party”,約等于現(xiàn)代海天盛筵什么的吧……
客人您口水擦擦,很遺憾啊,到了唐代,這些混浴風呂露點狂歡什么的,已經(jīng)不太流行了。唐朝人還是會扶老攜幼全家到水邊來過節(jié),但是“禮教”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全社會。人們在河湖里洗洗手、沖沖腳,也就算是“祓禊”,想更開心一點兒的話可以在水邊唱歌跳舞談情說愛。吃貨們這天還會準備一些煮雞蛋、大紅棗,投入到流水中,讓它們向下漂游,被下游的人們拾起來順嘴吃掉,這叫“曲水浮素卵”“曲水浮絳棗”。當然文人們在水邊吟詩作對,把酒杯放入流水,順著回旋的波浪在人們之間穿行,落到誰身前誰拿起來一飲而盡、賦詩一首,這就是更加有名的“曲水流觴”了。
具體到您穿越的長安城,跟“上元節(jié)”情況相似,每年“上巳節(jié)”,城內(nèi)百萬人口幾乎會全都集中到城南的“曲江池”“芙蓉園”一帶春游踏青,傾城而出,萬人空巷。當時人寫詩說:“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平時僻處城南郊野的曲江風景區(qū),到了三月三日這一天,比繁華商業(yè)區(qū)和市區(qū)主干道還熱鬧擁擠。在城里特意去找而找不到的人,這地方都能遇見了。
清明節(jié):歡歡喜喜去上墳
穿越到唐朝的一大好處,就是唐朝人特別豁達樂觀、爽朗、愛熱鬧、抓緊一切機會享受生活。就說咱們現(xiàn)在體驗的這些古老節(jié)日,在唐朝以前,很多都是為了紀念、追思、標志農(nóng)時或驅(qū)邪趨吉等,但是到了唐朝人手里,一個接一個地全都變成大家開心娛樂享受美食美景美人的時光。
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了。至少說到“清明節(jié)”,大家應該還都有個概念,知道這是給過世的親友上墳掃墓的日子,但您知道喪心病狂的唐朝人在這一天都干些啥嗎?
出城掃墓上墳時,您看看身邊的家人親朋,他們的情緒倒是挺高昂的,不但準備了酒食、果品、紙錢這些上墳用品,還眼錯不見地往布囊里裝了些雜七雜八的玩意兒。你們一同動身,出門騎馬的騎馬,坐車的坐車,窮人就靠兩條腿慢慢走,出長安到城郊荒地墳墓集中的地方,一看,已經(jīng)有好多人來這里上墳了。
哭聲也有,主要發(fā)自新培的墳冢前,這是逝世不久的死者家人來懷念追思,感情還比較深厚,所以能哭得出來。大部分來掃墓的主要是給墳丘添一添土、澆幾盞薄酒,把帶來的食物供祭在墓前,紙錢揚撒或焚化,還要去附近的柳樹上折幾枝嫩綠枝葉插在墳上,或編成柳條圈給小孩子戴。最后是大人孩子依次向尊長墳墓叩頭行禮祭拜,把酒食留下(會有看墳人或流浪漢享受),這算掃墓完成。
氣氛本來應該是悲戚肅穆的,可您剛到墳前,還沒開始正經(jīng)拜祭,就聽見旁邊傳來一陣吹拉彈唱嬉笑聲。這誰家倒霉孩子來搗亂?扭頭一看,咦,遠遠近近好幾堆人在墳頭之間席地而坐,一邊奏樂歌舞一邊吃喝談笑,跟出來春游似的,就差摸出撲克牌來斗地主打雙升了。我說你們上墳上成這樣,也不怕死去的祖先氣得從墳里爬出來敲你們?
心里剛剛這么嘀咕,突然聽見那邊爆出一大波響亮喝彩。湊過去瞧瞧,還沒到近前,半空中忽地飛起一個大活人來,您怕是得嚇一跳。適應一下,這是娘子們在打秋千呢。
寒食、清明節(jié)里打秋千,是唐朝婦女最喜歡的一項運動。提前找地方把高高的秋千架起來,參加活動的美女們一個個紅裙綠襖、打扮得桃羞杏讓、裙裾飄飄、衣帶當風,比賽誰蕩得更高,誰的姿態(tài)最優(yōu)美,誰膽子最大、敢做特技動作(比如在空中松開雙手做展翅狀)。很多人蕩到頂峰,高度都與大樹樹梢平行了,當時只顧著爭強好勝笑鬧,下了秋千架回頭再看,才覺得心跳腿軟了。
您看這清明上墳上得多熱鬧啊,女人踢足球打秋千,男人打馬球斗雞,有沒有男女都能參加的游戲呢?有啊,這一天“拔河”也是必玩娛樂,連皇室朝廷都出面組織王公大臣們來拔河,分兩隊拉扯繩子,哪邊力氣大拉過界哪邊贏。因為古人認為拔河有祈禱豐年、慶祝豐收的作用,而清明節(jié)正是春耕播種的時候,所以這活動正應景。
也正是由于唐朝百姓在上墳的時候玩出了這么多花樣,只顧享樂,把本來應該悲哀肅穆的清明節(jié)弄得沒點兒正形正樣了,朝廷起初還覺得傷風敗俗,曾經(jīng)鄭重其事地下詔要求禁斷“寒食上墓作樂”,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根本管不住,只好聽之任之。不過仔細想想,那些已經(jīng)埋在土里的祖先,如果下世時隔不遠,也是唐朝鬼,那么看到后世子孫如此歡樂地享受著生活,大概也不會介意,而會一起吃著供品唱起歌來吧。
(連載完)
摘自《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著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
定價: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