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起,最高法院發(fā)布的關于“工傷”的新規(guī)定開始實施了?!跋掳噘I菜遇意外真的算工傷?”“下班去看電影算不算?”“下班遭遇搶劫應該算工傷吧?”……關于工傷問題的大討論相當熱鬧,但是,如果真的“攤上事”,你知道怎樣維權嗎?
特邀專家 武楠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長
特邀專家 趙世奎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法官
“下班買菜出事算工傷”你怎么看
堅叔:細化工傷認定,讓勞動者維權有法可依,掌握更多主動權,也讓用人單位無空可鉆,無法推卸責任、推諉扯皮,體現出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維護。
堅叔:細化工傷認定,讓勞動者維權有法可依,掌握更多主動權,也讓用人單位無空可鉆,無法推卸責任、推諉扯皮,體現出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維護。
老徐:工傷認定條件的放寬,無疑是好事。不過,如何界定這個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呢?條件太寬泛了不好掌握啊。
大宋:這規(guī)定貼心得有點不適應。在下班后買菜和菜販子吵架被打,也算工傷?自己下班走路不看路,??疵琅?,摔了也算工傷?自己家小區(qū)路沒鋪好,骨折了也算工傷?這不靠譜吧!
專家觀點
工傷新規(guī)不宜誤讀
在工傷認定中,由于對“上下班途中”的理解缺乏具體的標準,所以一直是勞資雙方發(fā)生糾紛的重點領域。此次出臺的新規(guī)定,對“上下班途中”作出了進一步細化。新規(guī)定指出,“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一)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二)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三)從事屬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四)在合理時間內其它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這就為人民法院提供了認定該類問題的具體標準,降低了司法認定的難度。例如下班的途中需要到菜市場買一點菜,然后再回家,應該認定為合理路途。
不過,對于“上下班的合理路線”也不應過度解釋,比如下班之后見見朋友,逛逛商場或者看看電影,可能就超出了合理線路、合理時間,不應該屬于工傷范圍。
還有一些人由于對新規(guī)產生誤讀,以為“既然下班買菜出事算工傷,那么買菜時崴腳、和菜販子打架也應該算工傷”,其實,《工傷保險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換言之,即使當事人確實是在“在上下班途中”,但其發(fā)生意外的情況不屬于“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依然不能被認定為工傷。
關鍵1:你簽合同了嗎
工作中丟了手指卻沒算工傷
今年30歲的小杜,兒子剛滿3歲,一家人的生計全靠他打工來維持。然而,4年前工作中的一次意外不僅讓他丟了食指,而且連工傷都不算。
2010年,小杜在某建筑工地打工,公司雖然沒有與他簽訂勞動合同,但口頭上約定了工資,由包工頭負責發(fā)放。小杜萬沒想到,在工地干了還不到一個月,一分錢也沒拿到手,卻遇到了意外。2010年11月13日,小杜在從事包工頭王某安排的工作時,被滾槽機將右手無名指壓斷。被送到醫(yī)院后,建筑公司便對其置之不理。為了得到應有的賠償,小杜決定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由于工作時間短,小杜手里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他和建筑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好在有同工地其他工友愿意為他作證。然而,勞動部門卻以證據不足為由,裁決他與建筑公司不存在勞動關系。
小杜不服,便向法院提起了訴訟。盡管有工友為他出庭作證,但是法院認為,這些并不能證明小杜與建筑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而且小杜沒有工資發(fā)放記錄,也沒有證據證明其從事的工作是包工頭安排的,因此,法院最終駁回了他的請求。
法官說法
勞動關系是工傷認定的前提
所謂工傷,前提一定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所以,勞動關系是否存在一直是工傷案件中最主要的糾紛之一。例如案例中的小杜,他既沒有勞動合同,也沒有其它能夠證明勞動關系的證據,在工傷的認定中就容易出現糾紛。
盡管近年來一再強調簽訂勞動合同的重要性,但依然有很多勞動者重視不足。再加上有些老板為了節(jié)約成本,不跟勞動者簽合同,也不上保險,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為了謀得一個“飯碗”,往往不得不忍氣吞聲。結果,一旦員工遭遇工傷,黑心的老板便開始耍賴。
不過,未簽訂勞動合同也不意味沒有“事實勞動關系”。如果沒有勞動合同,勞動者應盡可能多地搜集勞動關系存在的其它證據。如職工工資發(fā)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fā)放的“工作證”及“服務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及報名表,考勤記錄,工作中往來的電子郵件等,在一定情況下都能作為認定事實勞動關系存在的證據。一旦發(fā)生工傷等勞動爭議,當事人都可以直接據此主張勞動關系。
除此之外,勞動者還經常把“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混淆,盡管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差別巨大。特別是在涉及人身傷害案件中,賠償金更是有很大區(qū)別。例如,某人雇傭了街頭務工的臨時工、大學生在校外打工實習,這些都屬于勞務關系,如果工作中出了事故,只能向法院提起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無法獲得工傷待遇。
關鍵2:你加班有人知道嗎
下班遇車禍企業(yè)拒認工傷
明明是加完班之后在回家途中遭遇的車禍,然而企業(yè)卻不認賬,拒絕認定是工傷……
陳師傅是某輕型客車廠的職工,2012年6月21日20點30分左右,剛剛加完班的陳師傅離開單位騎車回家,沒想到剛出門30分鐘,就在十字路口與一輛小汽車相撞。事發(fā)后,陳師傅因搶救無效死亡。
2012年11月21日,陳師傅的妻子向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勞動局也做出了認定工傷的決定。不過,得知這一決定后,陳師傅所在的企業(yè)卻表示不服,向人社局申請行政復議。該企業(yè)稱:單位正常下班時間是18點左右,陳師傅事發(fā)當晚并沒加班,而是去處理其他私人事務,不應認定為下班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不過,陳師傅的兩位同事證明,事發(fā)當天兩人與陳師傅都在單位加班。
此后,雖然人社局也維持了工傷認定,但該企業(yè)仍舊不服,提起上訴。日前,法院做出終審判決,維持了勞動局的工傷認定決定。
法官說法
加班受傷理應算工傷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所說的“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職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職工加班加點的上下班途中。所以,對于案例中的情況,如果存在公司工作場所的監(jiān)控視頻資料、其他職工證言等證據,能夠證實陳師傅是20點30分下班,21點左右遭遇車禍的,就應該認定為工傷。
雖然《工傷保險條例》中規(guī)定,職工或者其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但是在申請工傷認定的過程中,勞動者也要盡到基本的舉證義務,要向工傷保險行政部門提交能夠證明勞動關系、受傷情況、系工作原因受傷等相關證明。
因此,為了保護自身權益,勞動者加班時,也應當注意收集、保存相關證據,包括上下班的打卡記錄、視聽資料、電子郵件、手機短信、聊天記錄等各種形式證據,為以后出現糾紛提供依據。
關鍵3:集體活動中遇意外咋辦
因公騎馬摔傷算工傷
在參加單位組織的團隊建設活動中,郎女士騎馬時不慎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導致胸椎骨折……
郎女士是北京市外企人力資源公司派遣到某汽車貿易有限公司銷售部的員工,她認為,團隊建設活動是公司例行的一項工作安排。作為該公司的工作人員,服從工作安排、參加團隊建設即為執(zhí)行工作職責,是其工作內容之一。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完全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的工傷認定條件,應認定為工傷。然而,勞動局卻認為騎馬是娛樂活動,不是因工作原因受傷,不應認定為工傷。
郎女士卻表示不服,隨即將勞動局告上法院。最終法院以團隊建設活動是企業(yè)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系正常工作安排為由,認定郎女士系因工外出期間因工受傷。
法官說法
團隊建設屬于工作的一部分
新出臺的司法解釋對工作原因、時間、場所的認定進行了細化。規(guī)定“工作原因”的認定應當考慮是否履行工作職責、是否受用人單位指派、是否與工作職責有關、是否基于用人單位的正當利益等因素;對“工作時間”的認定應當考慮是否屬于因工作所需的時間;對“工作場所”的認定則應當考慮是否屬于因工作涉及的區(qū)域以及自然延伸的合理區(qū)域。
目前團隊建設活動已逐步成為一些企業(yè)進行培訓、加強和培養(yǎng)團隊精神的主要手段,所以,案例中郎女士就應該屬于《工傷保險條例》中規(guī)定的因工外出期間因工作原因受傷的情形。
但是,并不是只要員工在集體活動遇到傷亡情況就能被算作工傷,關鍵還要看是否與工作相關。例如,在單位組織的集體活動中,有的人未經允許私自單獨行動,結果導致人身傷亡的,往往無法被認定為工傷。
關鍵4:出差時出事了算誰的
出差住賓館摔成骨折
2010年的夏天,周某被公司派去外地出差。沒想到,當他晚上在客房內洗澡時,不慎滑倒,導致全身多處骨折。
周某認為,他是公司安排入住酒店開會的,客房理應視為“工作場所”,其所受的傷害也皆因工作原因而起,應該被認定為工傷。于是,周某便向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雖然他向勞動部門提交了目擊者證明、診斷證明書以及單位證明等材料,勞動部門卻認定他不符合工傷。周某不服,向上級勞動部門申請行政復議,結果得到依舊是“不予認定工傷”的結論。
2011年7月,周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周某入住酒店系工作原因,但洗澡才是導致受傷的直接條件,因此不符合工傷認定的條件。法院宣判后,周某表示不服,繼續(xù)向中級法院提起上訴。然而,二審法院依舊認為周某的主張缺乏事實根據,不予支持,維持原判。
無奈之下,周某向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要求再審。最終,高級法院審理后,認為周某申訴理由成立,決定提起審判監(jiān)督程序,發(fā)回中級人民法院重審。
法官說法
“因工外出”應受保護
由于因工外出期間的工作具有特殊性,與外出工作有直接關系和間接關系的情形都應視為“工作原因”,如與工作有間接聯系的休息、吃飯、旅途等都應視為工作的延續(xù)。所以,案例中的周某受指派外出參加會議屬于“因工外出期間”,在會議安排的房間內洗澡摔傷,應認定為“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因此應當認定為工傷。當然,不能將那些與工作無關的活動,如在出差期間探親訪友、娛樂游玩、購物等私人活動視為“工作”或“工作原因”。
最高法院此次出臺的司法解釋細化了“因工外出”的幾種情形,如《規(guī)定》提出,因工外出期間,只要不屬于職工從事與工作或受用人單位指派外出學習、開會無關的個人活動受到傷害的,原則上應認定為工傷。這些情形的細化,使得此類工傷案件的認定更為清晰、明確。
關鍵5:你知道如何申請工傷嗎
工傷事故超1年勞動局不受理
“上報工傷認定1年時限已過,公司卻沒有上報工傷,說是沒有交工傷保險。醫(yī)生說過,像我這樣的傷情,左手以后是不能干重活了,我該怎么辦?”……
小李是鞍山某公司的一名職工,3年前,他在工作中被機器扎傷,左橈骨粉碎性骨折。受傷之后,小李立即要求公司為他申報工傷,公司領導也滿口應允,還給他出了醫(yī)療費。休養(yǎng)期間,小李再一次找到公司,詢問工傷的事情,公司給他的答復是“報過了”。
沒想到,1年時間過去了,當小李找到勞動部門查詢之后才得知,公司不僅沒有為他申請工傷,而且根本就沒給他上保險。結果,等到小李知道自己也可以向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時,早已過了法定期限,勞動行政部門也不予受理。
法官說法
申請工傷需在1年以內
需要廣大勞動者注意的是,申請工傷認定也有期限要求。《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guī)定,職工發(fā)生事故傷害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的,所在單位應該在30日內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如果用人單位未在此期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也可以在1年內,直接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以案例中小李為例,雖然法律是保護勞動者權益的,但勞動者也要注意維護自身權益。
職工在工作中發(fā)生事故傷害以后,首先應該盡量搜集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據;其次,填寫工傷認定申請表,包括事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受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最后,還要提交醫(y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yè)病診斷證明書。之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受理職工工傷認定申請,做相關的調查核實。若職工方認為職工受了工傷,而所在單位不認為是工傷,要由所在單位來承擔舉證的責任。
相關鏈接
哪些情形可認定為工傷
根據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7類情形可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 、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yè)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它情形。
此外,還有3類情形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fā)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 、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zhàn)、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fā)的。
本刊記者 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