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代文化向視覺文化轉型的趨勢,就當前視覺文化的研究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從圖像-語言的二元結構,歷史建構,媒介、傳播和其他四個方面對視覺文化研究成果進行了概述。指出研究中存在著視覺、圖像、文字概念界定不清,從信息編碼與解碼能否對稱解讀角度出發(fā)對視覺文化的研究較少,研究視野有待拓寬,對視覺文化的評價多著眼于批判層面等問題。
關鍵詞:視覺文化;社會學;綜述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1-0173-02
視覺文化研究興起于國外。學界關于視覺文化研究的追溯,可從1913年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明確提出“視覺文化”這一概念開始。20世紀30年代,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一文與海德格爾“世界被把握為圖像”的預言,將視覺文化再一次引入大眾視線。20世紀50年代以來,麥克盧漢從媒介與傳播的角度對視覺文化進行了分析,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觀社會”理論,約翰·伯格從復制品與原作、女性在繪畫中的角色、油畫的財富象征性、廣告以及廣告與油畫間的關系等維度對視覺文化進行了闡述,鮑德里亞、凡勃倫、齊美爾、布爾迪厄、費瑟斯通等學者從消費的角度論述了消費社會中的視覺文化。米歇爾則首次提出了“圖像轉向”的觀點,引來學界研究視覺文化的又一次熱潮。國內關于視覺文化的研究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末,研究內容多以翻譯西方經典著作為主,如巴拉茲的《電影美學》、布魯默的《視覺原理》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結合我國國情,學者周憲、金元浦、陶東風、羅崗等對“圖像轉向”、“讀圖時代”等問題進行了梳理,為我國視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一、概念界定
早期視覺文化的定義,與關于電影等機械復制技術的研究相關。1913年巴拉茲在針對電影的研究中,將視覺文化看作是與印刷文化相對的概念。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更多的學者將視覺文化置于符號學、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傳播學等視角下進行研究。尼古拉斯·米爾佐夫在《視覺文化導論》一書中,將視覺文化作為后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認識。他認為視覺文化與視覺性事件有關,是后現(xiàn)代主義中斷裂、碎片化的文化的最佳想象和理解。詹明信亦從后現(xiàn)代文化的角度,指出當前社會生活中到處滲透著記號與廣告語言,因此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意涵,成為了“無深度的文化”,他將視覺文化,即“真實的實在轉化為各種影像”[1],看作是后現(xiàn)代文化的特征之一。查理德·豪厄爾斯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視覺文化不會產生于真空社會”[2]的論斷,認為視覺文化是一種針對視覺文本的潛在意義的解讀。李鴻祥與豪厄爾斯的觀點相似,認為當代視覺文化就是世界的視覺化,它關心的是世界是如何被視覺感知和表達的[3]。布列森從譜系學視角出發(fā),認為視覺文化意味著種種不同再現(xiàn)(表征)形象的“形象史”。米歇爾則將視覺文化看作是“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tài),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的感性形態(tài)”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與思維范式的轉變。周憲將“對‘以視覺為主導的文化現(xiàn)實’的研究或思考”界定為視覺文化研究。陶東風將視覺文化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突出現(xiàn)象進行界定。
顯然,視覺文化關注的不是視覺這一普在性的存在,而是對于“如何看”、“如何評價所看”的信息解讀。綜觀學界對視覺文化的定義,雖因立足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多數(shù)研究都以“視覺經驗的文化性(社會建構)”作為前提,進行展開。
二、視覺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
1.在圖像-語言的二元結構中理解視覺文化。米歇爾在總結前人的研究后,提出視覺文化包含了“符號、身體和世界”三個核心概念。(1)符號。這一領域的研究,關注事物“能指與所指”、“真品與復制品”的比較,重點闡述視覺文化帶來的“能指”與“所指”在實質上完全背離的現(xiàn)象。從藝術角度,伯格提出了“對于油畫的擁有,就是對其畫中物品的擁有”[4]的描述。從社會消費角度,鮑德里亞指出,當前的消費不再是對用途的消費,而是針對符號的消費;凡勃倫將“有閑階級”的消費定義為“炫耀性的消費”,消費的重點在于通過他人的注視,展現(xiàn)自己的聲望、地位與財富。從社會研究的層面,居伊·德波將社會作為景觀來呈現(xiàn),此時的景觀是以影像為中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這些觀點,無不體現(xiàn)了視覺文化在對物象解讀時的符號賦予。(2)身體。從“身體”維度關注視覺文化,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是以拉康為代表的“鏡像”理論,拉康認為“人是披著象征性皮的空無”,是他人形象鏡像式地內化和認同才構成了“我”。其二,從“女性角色”角度對視覺文化進行解讀,如理查德·豪厄爾斯的“繪畫中男性領導世界,女性作為物品用來觀賞”、伯格的“女性在畫作中的被動承受地位”等。(3)世界。此概念下涵蓋了視覺體制、形象與權力、視覺媒介與全球化、形象與民族、空間、博物館、主體公園、購物中心、視覺商品的流通、形象與公共領域[5]等亞文化范疇。米歇爾提出的文化的“圖像轉向(視覺轉向)”、福柯的“全景式監(jiān)獄”中對于視覺權力的闡述,均是這一概念下視覺文化研究的成果。
2.在歷史建構中理解視覺文化。這一路徑下對于視覺文化的研究將它與后現(xiàn)代文化、大眾文化相聯(lián)系。海德格爾將“世界成為圖像”作為現(xiàn)代性本質的體現(xiàn),引出其對于現(xiàn)代性批判的核心,即世界被看作被擺布、征服的對象。邁克·費瑟斯通通過對鮑德里亞、詹明信、拉什、齊美爾等學者的研究,點出視覺文化作為后現(xiàn)代文化的一種特征而存在。丹尼爾·貝爾指出“視覺觀念,組織了美學,統(tǒng)率了觀眾”的現(xiàn)狀,并對電影和電視等強調形象而非詞語的戲劇化現(xiàn)象進行了批判。周憲認為,從后現(xiàn)代文化出發(fā)研究視覺文化的思路,在我國并不可行。我國應選擇在“小康”的背景下對視覺文化進行分析。
3.在媒介、傳播中理解視覺文化。麥克盧漢首先從媒介角度對視覺文化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并提出了“冷、熱”媒介的概念。孟建的《視覺文化傳播:對一種文化形態(tài)和傳播理念的詮釋》一文,是目前可知的在我國較早從傳播角度對視覺文化進行研究的論述。另一類研究著眼于閱讀方式的轉變,李培林曾指出“‘讀圖時代’,真的很有意思,過去我們叫看圖,現(xiàn)在叫讀圖,過去叫看報,現(xiàn)在叫讀報”[6],用幽默的方式為讀者直觀地呈現(xiàn)了視覺文化對于閱讀方式的影響。郭祥超從“圖像或視覺存在的現(xiàn)在偏好”這一問題出發(fā),認為當前學校應加快圖文文化的建構,來緩解視覺文化在學校文化傳承過程中引起的消極影響。趙曉芳則論述了當前文學名著中存在的視覺文化現(xiàn)象,指出圖像的增值對于文學存在的致命打擊?!白x圖時代”使人習慣于視像化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造成人類語言文字反應能力與理解能力的下降。
4.在其他領域中理解視覺文化。布魯默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視覺文化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視覺產出的機理,指出每種文化都會形成自己的視覺語言風格,并以此表達該文化認為最有價值的“真實面貌”。從城市文化的角度,居伊·德波指出“汽車景觀要求摧毀老城區(qū)以完善交通網絡而城市景觀自身又要求保留老城區(qū)變成博物館”[7]的內在矛盾。丹尼爾·貝爾則認為現(xiàn)在更多的城市建筑只是在“復制、趕超”。邁克·費瑟斯通亦認為,城市成為了“影像的城市”,被不斷復制、模仿與翻新。馬爾科姆·巴納德關注于對“如何理解視覺文化”這一問題的研究,認為可以從“闡釋學和結構的方法”對視覺文化進行理解。就視覺文化興起的根源問題,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周憲在肯定了視覺技術對于視覺文化緣起的作用后又指出“視覺內容產業(yè)的多樣化、視覺的優(yōu)先性”亦是影響視覺文化興起的因素?;輵c春則將“視覺在感官中的主導和基礎地位”作為視覺文化興起的動因。
三、反思
縱觀國內外關于視覺文化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點不足。
1.視覺、圖像、文字概念界定不清。在當前關于視覺文化的研究中往往將“視覺”與“圖像”作為一對同義詞進行看待,視覺文化的來臨即意味著圖像呈現(xiàn)的泛濫?!皥D像”是否真的等同于“視覺文化”?文字是否真的比圖像更深刻?目前學界少有學者對此類問題做出學理上的深究。
2.當前學界普遍將視覺經驗的文化性作為視覺研究的前提,但對于“視覺文化中‘信息編碼’與‘解碼’如何得以對稱”的問題卻少有關注。吉登斯認為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順利溝通便來源于社會的潛在信任。筆者以為,視覺文化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符號”、“身體”等議題,其中是否也均將“信任”作為了圭臬,默認“所視”中包含有相同的解碼信息,才得以進行。
3.研究視野有待拓寬。當前學界從文藝學、藝術理論、傳播學等角度出發(fā),對視覺文化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基礎,但在對視覺文化的體驗與應用上,卻缺少研究成果。如視覺文化對于聽力障礙者的特殊輔助作用等,均可作為視覺文化研究的新視角,進行深入研究。
4.對視覺文化的評價多著眼于批判層面。當前學界關于視覺文化的評價,普遍持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學者多集中于對視覺文化“碎片化”、“影像化”、“符號化”等特征的消極方面進行關注。但視覺文化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下,是否真的“百害而無一利”?這個問題亦值得在未來關于視覺文化的研究中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參考文獻:
[1]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7.
[2]查理德·豪厄爾斯.視覺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0.
[3]李鴻祥.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視覺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100.
[4]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5.
[5]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9.
[6]李培林.讀圖時代的媒體與受眾[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
[7]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