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辯護制度體現一個國家刑事司法文明程度以及對人權的關注保障程度,新刑事訴訟法從多方面完善了我國辯護制度,但實踐中還僅僅停留在保障刑事被追訴人享有辯護權這一層次,更高層次的要求即辯護有效性難以實現。缺乏立法依據、偏重打擊犯罪的價值觀念、不完善的律師行業(yè)制度以及社會輿論的壓力是我國有效辯護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明確憲法依據、轉型訴訟構造、重塑有效辯護價值觀念及完善律師行業(yè)制度是我國有效辯護保障機制應當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刑事訴訟;有效辯護;辯護權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1-0123-02
刑事訴訟講究控辯平等對抗,在刑事控訴以國家公訴為主的背景下,控辯雙方法律地位、訴訟能力均處于天然失衡狀態(tài),由此,辯護權在維護實質公平正義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辯護,辯為手段,護為目的,它不僅僅指刑事被追訴人享有辯護權,在現代法律公平正義精神的指導下,辯護不應是形式的,它應該是實質的,也就是追求效果的辯護,即所謂有效辯護。
2012年我國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正,新刑事訴訟法從多個方面完善了辯護制度,從法律上保障刑事被追訴人有權獲得辯護,但實踐中辯護還僅僅停留在保障刑事被追訴人享有辯護權這一層次,更高層次的要求即辯護取得實際效果難以實現。
一、有效辯護的概念
關于有效辯護的概念,理論界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四種:第一種觀點以刑事訴訟的時空為線索,認為有效辯護基本內容包括刑事被追訴人既可自行辯護,也可聘請律師辯護,必要時國家還應當提供免費律師辯護;在訴訟任何階段被追訴人都可以行使辯護權;法律應賦予被追訴人最大范圍限度內的訴訟權利;對被追訴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護意見,審判機關應當采納,不采納應當書面說明理由。第二種觀點以刑訴主體為線索,認為有效辯護應當包括刑事被追訴人在訴訟過程中應當享有充分的辯護權;法律應當允許其在審前、審判以及執(zhí)行階段聘請能夠履行辯護義務的辯護人為其辯護;國家應當設立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被追訴人辯護權。第三種觀點從動態(tài)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有效辯護包括形式辯護與實質辯護兩部分,形式辯護要求被追訴人的辯護權充分并完整,辯護律師合格且有能力,自我辯護受到充分重視。實質辯護則從更深層次提出要求即構建理性的訴訟結構、營建寬松的訴訟環(huán)境以及完善有效辯護保障機制。第四種觀點認為有效辯護突出的是辯護的目的和效果如何實現有效性。有效辯護指刑事被追訴人及其辯護律師在實體上對是否構成犯罪及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提出辯護意見或在程序上對偵查、檢察、審判機關在訴訟過程中存在的違法行為提出異議,最終主張被辦案機關接受并獲得有利結果。
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我國辯護理論經歷了由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到獲得律師有效幫助的權利的演進過程。相比而言,筆者更加贊成第四種觀點對有效辯護的概念的定義,即有效辯護更多強調刑事被追訴人及其辯護律師提出的辯護意見(包括對案件實體部分的意見以及程序部分的異議)能夠被辦案機關接受并獲得有利結果,對辦案機關產生實質性影響,而不僅僅流于形式上的辯護。
二、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在保障辯護有效性上做的努力
1996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在我國初步建立了較系統(tǒng)的辯護制度,其后通過司法解釋以及《律師法》逐步完善,總體而言,辯護原則是我國刑訴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具體包括自行辯護權、委托辯護人的權利,法院告知其辯護權之義務,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辯護人的會見權、取證權、閱卷權,審判中法庭上的陳述權、質證權、獲得翻譯的權利以及上訴權。
2012年我國對刑事訴訟法進行第二次修正,此次修正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循序漸進地推進我國刑事訴訟辯護制度的完善,在協(xié)調處理懲罰犯罪、保障人權與有效辯護之間的關系方面做出重大努力:
首先,為保障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改善律師的辯護環(huán)境,切實解決司法實踐中律師辯護長期存在的“會見難、閱卷難、取證難”等問題:第一,明確了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辯護人身份。新法實施之前,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身份不被承認,此次將偵查階段的律師定位為辯護人,為擴展偵查階段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掃清了障礙。第二,簡化會見手續(xù),保障會見權。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外,在偵查期間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不需經偵查機關批準。律師持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且不被監(jiān)聽。第三,強化閱卷權。自審查起訴始,律師即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案卷材料,將律師全面接觸案件材料的時間提前,保證辯護人能充分、及時表達辯護意見。
其次,完善指定辯護制度。一是增加了兩種強制指定辯護的情形,即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的;二是將指定辯護的義務主體從法院擴展到了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將指定辯護的階段提前至偵查階段,從而保證指定辯護人及時介入刑事訴訟。
最后,賦予律師整個訴訟階段表達意見的權利。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86、159、170、182條分別規(guī)定在審查批捕程序、案件偵查終結前審查起訴過程中以及庭前會議當中,辯護人有權向辦案機關表達意見。這一系列規(guī)定有效改變以往審前階段辯護人難以同辦案機關溝通的狀態(tài),能夠保證辯護人及時并持續(xù)不斷向辦案機關闡述辯護意見,從而實現辯護對辦案機關產生實質性影響。
此外,這次修法關于非法證據排除、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證人強制出庭、證人保護等方面的規(guī)定都從制度上為辯護人的有效辯護奠定了基礎,為維護司法公正和刑事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了保障。
三、在我國有效辯護實現的主要障礙
1.缺乏憲法依據。憲法是一切法律最根本的立法依據。雖然我國憲法第125條規(guī)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但是在規(guī)定公民基本權利義務時并未將辯護權列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而是將其作為司法機關的刑事司法準則在憲法第三章“國家機構”第七節(jié)關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規(guī)定中,對相關條文的表述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保障辯護權的權利主體是被告人,義務主體是人民法院,行使階段是審判階段,而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并不是保障辯護權的義務主體,犯罪嫌疑人也不是權利主體,審判階段外的訴訟程序沒有辯護的存在。辯護權作為基本權利在憲法內容和結構上的缺失使得審前階段的辯護開展受到極大限制。公民的基本權利是關乎公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權利,辯護權對每一個公民而言正是這樣一種潛在的基本權利,應當予以普遍保護。
2.觀念上對刑事辯護的誤解。在我國,打擊犯罪的刑事訴訟價值觀自古代以來一直被社會歸為刑訴法的宗旨,傳統(tǒng)的犯罪控制觀念使得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價值沖突未能合理平衡,刑事被追訴人的訴訟地位始終無法提高,訴訟權利亦得不到應有保護,辯護律師維護受追訴人的合法權益和法律公平正義的作用無法體現。與這種觀念相適應,公檢法機關共同肩負“打擊犯罪”的神圣正義使命,而刑事辯護則被認為是替被追訴人擺脫犯罪責任,是替“壞人”說話,對比之下辯護始終處于從屬、弱勢地位,以致辯護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實務部門的各種限制從而大大削弱了辯護的效果。
3.律師行業(yè)制度無法保障辯護律師從業(yè)權利。一方面,相比民事代理,刑事辯護對律師的能力要求更高,而相關的律師行業(yè)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對刑辯律師能力良莠不齊的現象并未予以重視,依規(guī)定律師執(zhí)業(yè)年度考核前進行的培訓基本也是以民商事法律規(guī)范為主,行業(yè)導向對刑事辯護的輕視導致律師職業(yè)群體對刑事辯護的不重視。另一方面,刑辯風險居高不下。刑法第306條成為懸在刑辯律師頭上的一柄利劍,相對較高的執(zhí)業(yè)風險使大部分有能力有經驗的資深律師對刑事辯護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兩個方面的原因阻礙優(yōu)秀的律師進入辯護人行列,從而也影響了刑事辯護有效實現。
4.辯護律師的職業(yè)道德素質不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律師行業(yè)迅速發(fā)展,但刑事辯護率低仍然是目前我國刑事訴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刑事辯護相對于民訴收入偏低,對律師能力要求較高,使得盡力從事刑辯的律師投入和收獲不易形成正比,也導致有些律師不愿從事刑事辯護,部分律師則在刑事辯護中并不盡職盡責,直接影響了有效辯護的實現。
四、實現有效辯護之構想
有效辯護的最終價值在于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實現辯護有效性依靠的不僅僅是制度改革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觀點的更新,包括立法者、司法執(zhí)法者以及社會大眾觀點的更新,在現代刑訴法人權保障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刑訴法的發(fā)展變革應當將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護上升到應有的高度,相關制度的構建不應僅僅拘泥于對辯護權內容的擴張和修改,而是應當自內而外地進行實質性的制度、原則構建。
第一,將辯護權上升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并在刑事訴訟法典中體系化地規(guī)定辯護原則及制度。首先在憲法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一章明確規(guī)定公民受到刑事追訴時享有辯護權。其次,將保障辯護權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規(guī)定在刑事訴訟法當中,即在刑事訴訟法第11條明確規(guī)定在刑事訴訟程序的各個階段,被追訴人都應當獲得辯護,且公檢法機關都有義務保證被追訴人辯護權利的實現。最后,在刑事訴訟法典中更加詳細、具體地規(guī)定辯護權如何得以實現和落實。
第二,轉型刑事訴訟構造,構建對抗式訴訟模式。有效辯護制度建立的前提條件是對抗式的訴訟結構,即審判中立、控辯雙方平等對抗。要想形成由內而外的有效辯護機制就必須改變現有的公檢法流水作業(yè)式的訴訟方式,構建控辯對抗機制,讓刑事辯護和控訴真正平等地對審判實現同樣影響。從1996年第一次修正刑事訴訟法以及之后十多年的司法改革,我國在審判階段初步構建起對抗式訴訟格局,但審前的偵查、羈押和審查起訴階段明顯對抗性不足,甚至有著顯著行政性特點,訴訟中的裁判者基本處于“偏聽一方”的局面,因此應當加強對審前程序的對抗制改革,例如結合我國國情構建審前羈押司法裁判制度、起訴聽證制度等,強化辯護參與以及辯護意見的表達。
第三,轉變刑事訴訟價值觀念。改變重懲罰的價值觀,兼顧和平衡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兩種價值觀念。觀念轉變的主體具有廣泛性,既包括立法機關、公檢法等執(zhí)法司法機關,也涉及普通社會大眾,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檢法等執(zhí)法司法機關,他們是刑事訴訟規(guī)范制度的具體適用者,只有公安司法人員充分確立無罪推定原則觀點,明確被追訴主體的刑事訴訟主體地位,被追訴人及其辯護律師的合法權利才有可能得到現實的尊重和保障。其中,最迫切當數構建合理的制度保障,法官對于辯護人的辯護意見做實質性的關注和處理,最有效的是建立證據裁判制度以及裁判說理制度,要求法官在判決書中應當明確、詳細對辯護意見是否采納做出說明,而不是簡單地寫明采納或不采納的結論。
第四,辯護權保障制度的切實落實。新修刑訴法對刑辯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和完善,這樣就使得刑事律師辯護工作的有效開展變得有法可依,但筆者認為制度的完善只是一個方面,最根本的是在落實法律規(guī)定的過程中公安司法機關必須不折不扣依法辦事,杜絕以內部規(guī)定的形式架空刑事訴訟法。例如,辦案機關不能為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設置人為障礙,不得違法監(jiān)聽其交流內容,對刑辯律師調查收集證據的申請應當及時予以回應等等,與之相適應的是構建合理的程序違法救濟制度。
第五,完善律師行業(yè)制度。一方面,要全面加強律師職業(yè)道德素質,多多開展有針對性的律師職業(yè)道德教育培訓課程。同時,對于刑事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違規(guī)行為、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應當建立完善的律師行業(yè)業(yè)內處罰機制。另一方面,定期開展刑辯律師的執(zhí)業(yè)技能培訓,提高刑辯律師的辯護能力,嚴格刑辯律師執(zhí)業(yè)門檻,改善業(yè)內刑辯律師業(yè)務水平良莠不齊的現狀,為有效辯護的實現做好主管方面的準備。還要強調一點,即要明確規(guī)定辯護律師的執(zhí)業(yè)豁免權,這樣才能嚴格辯護律師的入罪條件,降低有效辯護的辯護風險,增強律師參與積極性,達到提高辯護有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湯茂定,李建明.論我國刑辯律師有效辯護的制度保障[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2]譚慶德,左勇.對我國建立有效辯護制度的反思[J].法制與社會,2012(28).
[3]陳瑞華.刑事辯護制度的實證考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全法.論有效辯護的實現[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7(2).
[5]陳效.律師有效辯護理論探究——兼談有效辯護理論在我國的探索[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校學報,2012(1).
[6]冀祥德.刑事辯護準入制度與有效辯護及普遍辯護[J].清華法學,2012,(4).
[7]陳效.美國有效辯護理論辨析[J].學理論,2012(5).
[8]吳紀奎.對抗式刑事訴訟改革與有效辯護[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5).
[9]魏林涵.有效辯護的機制實現[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
[10]田文昌.刑事辯護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
[11]陳衛(wèi)東.司法公正與律師辯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12]施亞芬.從國際刑事司法準則中的有效辯護原則看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完善[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