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著顯著的提高,生活節(jié)奏也明顯地變快。隨之發(fā)展,青少年在生活、生命與人生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正是我們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力圖借助對儒家生命哲學、道教生命哲學,以及丹道生命哲學的解析,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借鑒,為今后生命教育研究做好堅實的基礎,并且可以揭示生命哲學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道;人性;生命哲學;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1-0073-02
生命教育,本質上是人的生命的自我敞現(xiàn)和自我教育。因此,對人的生命的自我敞現(xiàn)的了解和理解,實際上是生命教育的邏輯前提。生命教育,就是教育者幫助受教育者發(fā)掘、培養(yǎng)、提升生命智慧,進而獲得實現(xiàn)最大生命價值的方法的教育實踐活動。從公元前開始,就有許多教育家、哲學家認為:生命教育,首先是對教育價值的追求。開展生命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生命情懷,緩解生命問題,提高生命質量,而且有利于為基礎教育實施生命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師資隊伍;其次,生命教育不是知識教育,不是認知結果的堆積,而是在過程中生成有關生命的價值感、涵養(yǎng)生命情懷。這需要我們循序漸進、穩(wěn)抓穩(wěn)打。中國哲學從根基上說,就是一種生命哲學形態(tài)。它包含著儒、釋、道三教,而三教的本源是一致的,統(tǒng)于生命之心性。方東美將儒釋道三家的生命精神提煉為:“生之理,愛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統(tǒng)會之理,中和之理,變通之理?!盵1]152-153
一、儒家生命哲學
儒家生命哲學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愛人,主要是如何處理好天人關系、群己關系和身心關系。儒家的生命哲學價值論是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就是隨順本性行事,也可以用孔子這樣一句話來總述:“從心所欲不逾矩”?!奥市詾榈馈敝械摹暗馈弊匀欢痪褪恰叭说馈?。而“人性”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最直接的價值尺度。它具有主體性。人固有的獨特“人性”是衡量一切價值的尺度。儒家生命哲學,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這些,都是我們當代生命教育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
1.孟子認為:人,不同于動物的根本所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是為人者之人性?!盁o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雹俅酥疄楸驹摹⑾忍煨缘纳?,也是人為仁善的基本。孟子又將這種天生的善性稱為“良知”或“良能”?!叭酥粚W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雹谄渲小傲贾庇址Q“良心”。孟子認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良知,最終成為了生命質量的尺度,有良心的生命稱為道德生命,無天良的生命稱之為“反”生命。這種心性論的確立,為儒家所倡導的仁義之道提供了理論基礎。
2.荀子卻不認為:人,天生就具有為人向善的本性。在荀子看來,向善完全是人之有意作為,即“偽”?!胺捕Y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固生于人之性也”;“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③他的性惡論既認為人性本惡,又認為“禮儀道德“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人,之所以為人,并不是有兩條腿、沒有毛皮的,就可以稱之為人,而是有“禮”與之辨別的。荀子判斷人性善惡的標準:社會的禮儀道德、倫理規(guī)范。他同樣以“善”的道德標準作為人區(qū)別于動物的規(guī)定性。
儒家生命哲學的“生之理”體現(xiàn)在:“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盵2]50呈現(xiàn)出生命哲學的另一個層面的是,儒家性體論思想:“性由命出,命自天降”、“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都明示了生命存在,是天道生生化育的一部分,能夠達到個體生命和天道相吻合,天人合一。在以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生命觀提出后,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主張“人定勝天”,進一步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后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3]9的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
二、道教生命哲學
道教生命哲學,可以追溯到道家的生命哲學。道,是生命價值之根源;道,創(chuàng)生萬物的原則,且貫穿于生命的始終,宇宙生命皆發(fā)軔于道。盡管生命萬物形態(tài)各異,但它們的生存成長皆源于生命之道。道教生命哲學,有著重生性、主體性、實證性、超越性。它堅持著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持有著不依賴于外物,內求于己;主張自身悟性去克制“道”的束縛;具有超然于“道”的領悟。這是我們現(xiàn)代生命哲學研究依據(jù)的另一片天空。
1.老子哲學,核心體系是道,它是生命哲學的根基。道的唯一性,體現(xiàn)了生命的永恒性?!独献印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道”是生命萬物的宗祖,道的無限生命力,賦予了宇宙萬物以生機,使整個宇宙充滿生命。而其中的“名”,則是我們對萬物生命的體認,促使我們不斷地積累真知,更好地把握生命、認識生命、推進生命。此話,表明了生命的永恒是常道,道雖然虛無縹緲,但是作為生命之源,卻是周行而不殆,永不消竭,不可言說,亦不可命名。
2.莊子重生,寧生而曳尾涂中,也不愿“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4]107-108。主張生命本身重于其他任何意義上的價值。在天人關系上,道教崇奉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以此為前提,人可以修煉,與天地宇宙相通,奪天地造化,與天地同壽,如“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盵5]821在他的世界里,“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是亦—無窮,非亦—無窮”。是與非,知與不知,都是相對存在的,沒有絕對。通過對現(xiàn)實的擺脫,外界的限制,來達到生命的綻放。從而,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演繹,更大意義上的完善。
3.張三豐丹道生命哲學。張三豐的生命哲學,融攝佛教思想:張三豐丹道生命哲學中,吸取了佛教的心性哲學思想,充實了“性功”修煉?!敖鸬せ▋嚎鞓纺睿钌弦宦暦?,南無混沌世界佛南無花開葉兒落?!盵6]7741是他將佛教的各路佛祖引入丹道詩句中的,體現(xiàn)了三教圓融的思想。還有就是“習靜功,守中黃,到老差殊枉一場?!盵6]7720體現(xiàn)了佛教禪宗們無為空打坐,對于長生無濟于事,首先要掌握性命之理才可續(xù)命,否則靜功習練是枉然。在《玄要篇·道情歌》中說:“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藥材生。”他認為在修煉丹道之前,首要修心練性,而修煉內丹的必要和前提條件:有牢固的練己功夫,只有煉己純熟,單信、藥材才會水到渠成,并源源不絕。如果沒有筑基煉己的功夫做好鋪墊,盲目修煉,只在乎形式上的,囿于修煉小術,最終還是無法真正進入內丹之堂。以上,是他對丹經的修煉超出佛教“性功”的部分。張三豐極其重視性功修煉,尤其是煉己之功,認為煉己貫穿在丹道修煉的全部過程,非常重要。煉己重在心地,是性功修煉的起步功夫。
本文立足于對儒釋道各家獨特理論的闡釋,并從中取之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理論基礎,對其有了初步的理解,透徹地了解生命哲學最初的構建體系,為以后深度研究生命哲學埋下堅實的根基。至此,最現(xiàn)實的問題就是生命價值。生命的價值到底是什么?人生活在當下,就是為了生活的幸福,為此去努力創(chuàng)造幸福。首先是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其次是為別人創(chuàng)造幸福。而自己獲得的最大幸福,恰恰就是為別人創(chuàng)造了最多的幸福。讓我記憶深刻的有這樣一句話:“對生命最大的恐懼是恐懼本身”,它是出于患有小兒麻痹癥的羅斯福,在與死亡、病魔抗斗中,在追求生命價值過程中的感悟。他揭示出了人性深處恐懼、逃避等致命的弱點。這個世界,除了自己拋棄自己,沒有誰可以把你拋棄。學會生死,學會生活,學會愛自己,學會愛身邊的人。生命教育的持續(xù)性、有序性、高效性地開展,不僅僅有利于我國以人為本教育觀念的落實和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xiàn),進而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的提高,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生命存在的質量、生命存在的意義,更好地掌握生存技能,更好地理解生命觀和生死教育。
參考文獻:
[1]方東美.生生之德[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79.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長沙:岳麓書社,2008.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諸子集成·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道藏.黃帝陰符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賀龍驤,???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張三豐全集[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