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編碼理論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為解釋西方學生學業(yè)成敗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分析框架。在對伯恩斯坦的部分理論簡要介紹和闡述后,試圖思考其對我國教育公平的啟示,以期在學校自主性、文化資源配給兩個方面,尋求教育公平的新途徑。另外,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社會的進步,流行文化中語言草根化對語言霸權具有中和、削弱作用。
關鍵詞:伯恩斯坦;語言符碼;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4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182-02
伯恩斯坦的理論從階級出發(fā),以語言符碼為研究對象,揭示了來自弱勢階層的學生由于持有與教育場域相去甚遠的語言編碼方式,從教育一開始就陷入不公平的境地。他還探討了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和教師,如何分配不同的知識給不同階層的學生,如何將知識組織與輸出,如何評價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果,這一過程其實也是階級控制與再造的過程。筆者注意到,隨著社會的進步,流行文化中語言草根化對語言霸權具有中和、削弱的作用。
一、伯恩斯坦理論概要
(一)精致符碼與限制符碼
伯恩斯坦提出,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在使用語言方式上,存在系統(tǒng)差異,他用一個抽樣調查,說明了這樣一種差異。調查選取了來自兩個不同階級的7歲—17歲的青少年“看圖說話”。圖畫有四幅,第一幅是孩子們在踢足球,第二幅是足球打到一戶人家的窗戶上,窗戶被打破了,第三幅是屋子的女主人抱著足球出來與孩子們說話,第四幅是孩子們拿回了足球離開了。中產階級的孩子們這樣描述:在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們去踢球。一不小心,我們把球打到了鄰居家的窗戶上,玻璃窗被足球打碎了,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趕緊上門去賠禮道歉,并要求給予賠償。但是阿姨不要我們賠償,并囑咐我們踢球要小心。我們把球抱了回來,又開始踢球了。工人階級的孩子這樣描述:“我們去踢球,一不小心,我們把球踢到了胖女人家的玻璃上了。胖女人一出來就罵我們,我們也罵了她。后來我們抱球偷跑了。”或者工人階級的孩子們這樣說:“我們踢球,踢到她玻璃上了。她出來后讓我們賠,我們兩個人跟她說,兩個人抱球偷跑了?!?/p>
伯恩斯坦分析說,中產階級的孩子個人表達邏輯清晰,更有說服力,更抽象,更復雜,他將這種語言總結為具有系統(tǒng)性、邏輯性、文學性和修養(yǎng)性的語言。工人階級的語言邏輯較亂,更直白,更地方化,體現(xiàn)較少的修養(yǎng),他將這種語言與中產階級的語言相區(qū)分。前一種語言被命名為精致符碼,后一種語言被命名為限制符碼。孩子們在語言方式上的不同習慣,都是在不同的社會關系與家庭語言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
(二)教學話語建構的規(guī)則
怎樣的知識被選擇教給怎樣的學生,知識怎樣被構建起來傳輸給學生,學習的結果怎樣獲得評價,這三個問題,滲透著控制階級將知識以他們認可的方式傳輸給學生這一實質。這三個問題對應教學話語建構的三個階段——話語的生產階段、情景重置階段和再生產階段。這三個階段的規(guī)則分別是,教育知識的分配規(guī)則、情景重置規(guī)則和評價規(guī)則。教學話語的內在文法,就是通過這些規(guī)則確定下來的。
分配規(guī)則是決定將哪一種知識分配給哪一種群體來學習的規(guī)則。有的知識是理論性的,有的知識是實踐性的;有的知識用于管理,有的知識用于執(zhí)行。社會分工不同,不同分工下的階層對知識的要求也不同。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哪種知識就決定了一個人將來從事什么類型的工作,以及所處的社會階層。在這個意義上,知識的分配決定了社會分層。將某種知識分配給某個社會群體時,同時將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地位分配給了他們。
(三)伯恩斯坦眼中的教育不公平
中產階級的學生有持精致符碼的親友、社區(qū)及社會關系,他們在精致符碼的環(huán)境中長大,習得了精致符碼,他們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更民主,孩子們可以更加自由地運用精致符碼表達自己;工人階級的孩子,有持限制符碼的父母和朋友以及社會關系,在限制符碼的環(huán)境中長大,習得了限制符碼,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權威和專制,孩子們在家庭系統(tǒng)中處于低位,表達自己的機會受到限制。
學校運用了精致符碼來編寫教科書、組織課堂語言,以這樣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即教育場域是一個以精致符碼為主導的場域。顯而易見,在這樣的場域中,持有精致符碼的中產階級的孩子,更容易學業(yè)成功。而持有限制符碼的孩子,在語言表達等方面達不到精密符碼的要求,對語言理解有困難,就容易造成學業(yè)失敗,學業(yè)失敗就理所當然繼承弱勢階級的地位和意識形態(tài)。階級差別就這樣在學校場域被復制和擴大了。
二、伯恩斯坦思想對我國教育公平的啟示
教育公平是當下基礎教育的重要主題。教育公平不僅僅是政府政策的責任,按照伯恩斯坦的理論,作為教育公平主體的學校,應該有所作為;文化資源配給現(xiàn)狀進一步加劇了教育不公平的發(fā)生。
(一)語言符碼分層狀況下學校自主性探尋
一個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地域及不同收入階層的家庭,持限制符碼的學生可能在教育過程中遭受的教育不公平,學校應該予以重視。
首先,班主任老師應該掌握班級中每個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清楚有哪些孩子持限制型語言,并告知其他科任老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充分顧及這些孩子語言接受能力,鼓勵他們用精密型語言表達,老師要多傾聽,及時指導糾正他們表達中不符合精密用語規(guī)范的用語。避免語言理解與使用的偏差成為他們學習知識的一個障礙。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使用邏輯性過強的語句,從老師自身出發(fā),不為持限制符碼的學生制造語言理解的困難。
第三,語言習慣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改變起來很困難。學校應該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有意識地灌輸在家庭中培養(yǎng)孩子精密語言能力重要性的思想,并為家長提供幫助與指導。
第四,由于持有限制型語言的孩子更容易學業(yè)失敗,所以把學業(yè)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必然造成不公平。語言代碼弱勢的孩子可能意識不到語言差異給學習帶來的困難,而將失敗歸因到自身能力,容易引起自卑或厭學。所以,學校應該建立對學生的多元評判機制,改變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的現(xiàn)狀,讓持有弱勢語言代碼的孩子展現(xiàn)自己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并獲得認可,補償孩子由于語言弱勢引起學業(yè)失敗的心理壓力。
(二)文化資源配給不公加劇教育不公平
按照伯恩斯坦的教學話語的建構理論,教學話語的分配規(guī)則決定了將什么樣的知識分配給哪一社會群體。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哪種知識就決定了一個人將來從事什么類型的工作,以及所處的社會階層。
由此考察我國教育資源配分配現(xiàn)狀。高職高專的生源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或學業(yè)落后的孩子;全日制本科的生源大多來自城市或學優(yōu)生,農家子弟在重點高校中所占比例逐年銳減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從大體上看,我們的社會將技術工種的知識分配給了農村地區(qū)或學業(yè)落后的孩子,將理論與管理知識分配給了城市或學優(yōu)的孩子。農家子弟或學業(yè)落后者從高職高專畢業(yè)之后,大多從事生產實踐工作,被排除在公務員等相對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yè)之外。這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再生產了當下的社會等級。
所以,學校應該使用多元化的學業(yè)晉升機制,而不應該僅僅依據(jù)成績優(yōu)劣來選拔學生升學,使本來就遭受教育不公平的孩子或學業(yè)落后者,排除在學習理論與管理知識的機會之外。另外,國家應積極改變技術教育落后于理論教育的現(xiàn)狀,提高技術教育的水平和地位,改變大眾長久以來形成的職業(yè)教育、技術教育低于普通教育的觀念。同時,鼓勵學優(yōu)生積極選擇技術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打破教育資源分配過于傾向化的局面。
造成不同社會階層子女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提醒我們關注隱藏在社會現(xiàn)象背后“教育的不公平現(xiàn)象的真正起源”。隨著社會的進步,限制符碼中某些語詞流行起來,被大眾廣泛使用,這對弱化限制符碼的局限性大有益處。
三、流行的草根文化對語言霸權的中和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對多元文化的提倡,草根文化在當代流行起來。許多地方方言成為大眾接受、口耳相傳的流行語。比如,“得瑟”、“寒磣”本是東北方言,只在北方地域語言中使用,現(xiàn)在卻成為廣為使用的詞語。本是小范圍使用的封閉型語言代碼中的詞匯,加入到精密型語言代碼的行列中來,以及某一些方言廣為流傳,無疑是對精密語言霸權的削弱。
(一)80后草根一代成為社會中流砥柱
經過開放文化洗禮的80后草根,接受比以往相對更高質量的教育。他們三十而立的年齡,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分布在祖國各地,操持各種方言,他們有文化,更自信,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無形中,將自己方言中的某些詞段,變成社會流行語,使“限制符碼”轉變成了“精確符碼”。年輕群體的力量,對語言霸權無形中形成抵制。例如,課堂中使用了更加活潑的語言,高考作文的語言風格越來越多樣化。
(二)大眾傳媒對平民語言的迎合
信息時代的今天,普通民眾主要接受的文化形式越來越成為“快餐式”。大眾傳媒也在力求迎合大眾接收信息的口味,語言追求生動與活潑,“短平快”成為新聞信息的原則。報刊中、電視中,大眾語言及草根語言大量出現(xiàn),并有廣為流傳的趨勢,草根語言登堂入室。大力弘揚草根語言,在媒體的激烈競爭中顯得重要起來。
平民語言中的很多詞匯被官方語言吸收,雖然對語言霸權有中和作用,但是這種中和力量對緩解弱勢語言編碼的學生學習困難還有待考量,畢竟我國農村占全國大部分版圖。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一代又一代的非城市草根成為城市中的主要工作者,這必將促進“限制型符碼”語段的發(fā)揚光大,社會必將接受更多元的語言。
參考文獻:
[1]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譚光鼎,王麗云.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張軍.家庭·分層·教育——西方教育不平等社會學理論綜述與啟示[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
[4]雷寶燕.伯恩斯坦語言符碼理論視野下的教育不平等[J].東南傳播,2007(6).
[5]劉麗玲.論巴茲爾·伯恩斯坦的教學話語理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4).
[6]施菊.試論當代報紙語言的“草根化”趨勢[J].傳媒觀察,2011(5).
[7]Bernstein,Basil,Pedagogy,SymbolicControlandIdentity:Theory,ResearchandCritique,London:TaylorandFrancis,19
96.3.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