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美國印裔族群的政治參與

        2014-04-29 00:00:00滕海區(qū)
        南亞研究 2014年2期

        一、曲折的參政歷程

        印度人于1820年左右開始入境美國,是最早的亞裔移民之一。然而直到20世紀,印裔移民的人口才有了一定的增長,其中1899~1914年間約有六七千人進入美國。其間,隨著人口的增加,印度人還曾首次成為美國第三大亞裔群體。經(jīng)過艱辛的勞作,印裔移民的境況開始改善,特別是有了一定的積蓄后,有些人開始買地或租地。以加州為例,截至1919年,他們所購買的土地竟然多達88000英畝,其中大部分位于薩克拉門托河谷(the Saeramen-to Valley)和帝王谷(the Imperial Valley)。

        但美國并沒有成為印裔移民的理想樂園。隨著移民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在美國白人的壓力下,印度人日益成為當局種族限制的重要對象。首先,美國移民局針對印度人赴美申請的拒簽率不斷提高,從1907年之前的不到10%迅速攀升到1913年及之后的50%以上。其次,多個限制法案相繼出臺,其中加州1913年通過的《外國人土地法》(Alien Land Law)因禁止外國人合法獲取土地而令印裔移民損失慘重,國會1917年通過的《禁移區(qū)法》(TheBarred Zone Act)則完全終止了印度人移民美國的合法性,而1924年國會通過的《配額法》(The Quota Act)更是以“民族來源”為由而徹底關閉了亞洲人移民美國的大門,其影響深遠。最后,1923年美國最高法院依據(jù)文化和膚色差異而裁定印裔移民無權歸化為美國公民,從而不僅終結了他們的歸化之路,而且使許多原已歸化的人們又逐漸被剝奪了美國公民資格。此外,許多印裔移民還因參加反英等政治活動而遭受迫害,并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威脅。

        美國主流社會的嚴重歧視和殘酷迫害激起了眾多外來移民的強烈憤慨和激烈抗爭。然而,由于絕大部分早期印裔移民都是來自印度旁遮普邦并在英軍印度軍團曾服役的錫克教農(nóng)民,返鄉(xiāng)愿望較為強烈,其赴美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并期望有朝一日能榮歸故里,因而對美國的公民身份和權利興趣不大,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美國政治投票活動的參與。當然,由于遭受嚴重的種族歧視和壓迫,一些受過教育的印度人也開始為公民權利和移民配額而斗爭,并受到了富裕同胞的資助。然而,歸化權的剝奪又迫使他們轉而專注于居住地社區(qū)和族裔組織的發(fā)展,并為爭取平等權利而大聲疾呼。其中,許多族裔組織的領導人本身即為社會主義政黨成員,與致力于推翻英國在印統(tǒng)治的嘎達黨(the Ghadar Party)聯(lián)系緊密,并借其影響來保持族裔內部的文化認同和維護惡劣境況下的自身團結。因此,由于美國主流社會的嚴厲壓制和自身條件的限制,早期印裔族群的參政力度和影響總體上都較為弱小。

        然而,印裔族群的參政狀況自1965年后逐漸發(fā)生了轉變。為大量引進國外高級人才以合力推動經(jīng)濟騰飛、社會穩(wěn)定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美國先后于1965年和1990年分別通過并實施了《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修正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Amendments)和《移民與國籍法》(The 1990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為印度人大量移民美國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會,直接推動了其族裔人口的快速增長。印裔移民大多出身印度社會中上層,深知融入美國主流政治的重要性。因此,為謀求自身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族裔利益不受侵害,隨著族裔力量的不斷增強,他們開始積極涉入美國政治的發(fā)展,首先在族群內部動員并鼓勵族人擴大對美國的入籍率,以求增強印裔族群的政治聲音和影響力,如20世紀70年代印度移民的歸化率達到了53.6%。到80年代時,美國印裔移民在政治上已經(jīng)比較活躍,政治影響日益擴大,而且其參政方式多種多樣,他們正在成為重要的活動家、投票人、競選者、政治捐款人,甚至是政策討論的直接參與者,并通過成立和倚重各種族裔組織來贏得利益和擴大影響。例如,經(jīng)過努力,印裔移民1980年成功地獲取了美國國家統(tǒng)計局將他們列為獨立統(tǒng)計對象的資格,而印裔族群也因此受益匪淺,因為根據(jù)美國法律,外來少數(shù)族裔的地位一旦被聯(lián)邦政府認可,就會給整個族裔帶來很大的經(jīng)濟利益,包括就業(yè)、住房、教育、貸款,以及醫(yī)療服務等方面。因此,這也成為美國印裔移民奮斗歷程中的一個里程碑。1982年,全美印裔美國人協(xié)會贏得了美國小商業(yè)管理局認可印裔族群為社會欠發(fā)展少數(shù)族裔的斗爭,這使得他們有資格與其他族裔共同競爭政府的買賣合同;1988年總統(tǒng)大選期間,印裔移民通過為共和黨候選人募資10萬美元和為民主黨候選人募資65萬美元的實際行動向全國展示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總之,印裔移民自20世紀80年代起在美國政治舞臺中嶄露頭角,并逐漸引起主流社會的關注,而冷戰(zhàn)的結束則更是為他們日益融入美國主流政治社會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有利條件,也令他們的政治參與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美國印裔族群參政的新進展

        隨著族裔力量和政治影響力的日益增強,印裔移民所關注的問題不斷增多,囊括了移民與歸化法律、種族歧視、種族暴力犯罪、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以及商業(yè)利益等眾多領域。特別是近年來,他們的參政意識越發(fā)強烈,層次越發(fā)深入,這在多個方面得到了清晰的展現(xiàn)。

        首先,1965年后隨著族裔實力的不斷增強,為尋求政治訴求的實現(xiàn),政治捐款逐漸成為美國印裔移民參政的重要方式,并在多次實踐中被證明是明智而有效的。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裔移民的政治捐款可謂一浪高過一浪,紀錄也一再被刷新。1992年大選時,他們?yōu)閮牲h總統(tǒng)候選人共募集了400萬美元的競選資金,1998年為國會選舉募集了700萬美元,而為2000年總統(tǒng)大選所募集的資金則超過1000萬美元。之后的2002~2004年,美國印裔為各項選舉提供的競選資金達1600萬~1800萬美元,其中僅印裔候選人波比·金達爾(Bobby Jindal)一人就在2004年國會議員選舉中,從印裔族群中獲得了超過200萬美元的政治獻金。到美國2008年總統(tǒng)大選時,印裔移民在整個選舉過程中為兩黨候選人所募集的競選資金超過了2000萬美元。印裔移民經(jīng)濟實力的雄厚和慷慨,令民主、共和兩黨刮目相看,而作為回報,他們的許多族裔訴求也在實力展示的過程中得到了解決或實現(xiàn)。

        其次,在政治選舉登記與投票方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印裔移民的登記率和投票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據(jù)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他們在不斷提高其族裔人口的歸化人籍率,從而為自己進一步參政和擴大政治影響打下堅實基礎的同時,也逐漸在選舉登記率和投票率上有了顯著的提升。例如,在1994年和1996年的選舉中,印裔移民的投票登記率都高于其他所有亞裔族群。不僅如此,資料顯示,在90年代以來的歷次大選中,所有符合條件并已登記投票的印裔移民的實際投票率竟高達90%以上。根據(jù)印裔組織NetSAP(Network 0f South Asian Professionals)主席蘇欽·阿德拉克哈先生(Mr.Suchin Adhlakha)的口述,印裔在最近二十年來的參政意識日益強烈,每次選舉的登記率和投票率都很高。當然,他所關注的是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為中心的美國東部地區(qū)的印裔參政現(xiàn)狀,但也足以反映出印裔族群整體參政意識和水平的日益提高,并與美國其他多數(shù)族裔的參政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再次,近年來美國印裔精英人士的參政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取得很好的成績。到2011年為止,美國印裔歷史上通過競選共產(chǎn)生2位國會議員、10位州議員,以及眾多的地方行政官員。當然,接受政治委任的印裔移民數(shù)量也有了大幅的增加。目前,職位最高的當數(shù)印裔波比·金達爾(BobbyJindal)和妮基。哈利(Nikki R.Haley)兩人。波比·金達爾1971年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早在2004年11月就因成功贏取國會眾議員席位而引起轟動,極大地刺激了印裔移民參政的積極性和熱情,并且許多人當時都感嘆:“這是一個令我們無比激動的時刻,美國印裔族群已進入一個政治上初露鋒芒的時代了!”在成功擔任國會眾議員三年之后,波比·金達爾于2007年年底轉而競選路易斯安那州州長一職,并獲得成功,任職至今。妮基·哈利現(xiàn)年42歲,其父母是來自印度旁遮普邦的錫克教移民。2010年11月2日,哈利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中期選舉中一舉奪魁,當選為該州首位女性州長,也成為全美第二位印度裔州長。目前,這兩人已成為美國印裔移民的驕傲,并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誠然,印裔精英參政還處于上升階段,因為絕大部分人還處在州或以下層次,而且美國聯(lián)邦政府至今尚未出現(xiàn)一位印裔部長。此外,盡管參政熱情高漲,但其競選失敗率仍然很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美國外來少數(shù)族裔精英參政狀況的共性。

        最后,族裔組織涉政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于長期遭受主流社會的歧視和壓制,族裔組織很早就成為美國眾多少數(shù)族群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依托,其地位和作用也隨著各族裔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而日趨強化。目前,美國印裔族群的各族裔組織數(shù)量超過了1000個。盡管因宗旨有別而各有差異,但隨著族裔力量的增強,幾乎所有的美國印裔組織目前都在積極參政,而且范圍日漸擴大,方式也趨向多樣化和綜合化,并在推動族裔投票、競選、捐款和游說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成立于2002年的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US India PoliticM Action Committee,USINPAC)表現(xiàn)尤為突出。該組織的主要任務是代表整個印裔族群向國會山和白宮發(fā)出一個團結而堅強的聲音,為所有支持印裔族群發(fā)展的政治候選人提供財政資助,向所有涉及印裔族群發(fā)展事務的相關政策施加積極影響,其范圍包括美印關系、移民政策、反種族歧視或暴力、社會公職機會均等、民權和商業(yè)發(fā)展等眾多方面。自成立以來,該組織已經(jīng)多次成功地展現(xiàn)了實力,并取得了豐碩的參政成果,影響不斷擴大。例如2004年4月29日,在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的強力支持和推動下,以民主黨前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和共和黨前參議員約翰·康寧(John Cornyn)為首的美國國會參議院“印度和印裔族群連線”組織正式成立,從而為印裔族群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族裔利益的維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此后不久,以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為首的印裔組織還通過大量的動員和游說活動,為《美印民用核合作協(xié)議》于2008年在美國參眾兩院的通過和最后實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引起了美印兩國政界的高度關注。

        與此同時,美國印裔組織在歷經(jīng)多年參政實踐之后,還逐漸形成了一些鮮明的特點。第一,大部分印裔組織都與美國兩黨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在國會、聯(lián)邦、州、縣等各個層次積極發(fā)展與當權者,特別是那些具有重要政治影響力的決策者之間的緊密關系。以國會“印度和印裔族群連線”組織為例,經(jīng)過印裔組織的努力,其在參眾兩院的成員數(shù)量已超過200人,不僅極大地展現(xiàn)了印裔族群的參政能力,而且還成為印裔拓展其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聯(lián)系國會的重要紐帶。第二,對于美國印裔組織而言,政治候選人的黨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印裔族群所關切事務的態(tài)度和立場。可以說,誰支持印裔族群的關注點,印裔組織就會在資金和投票上予以全力回報。第三,雖然數(shù)量眾多,但印裔組織間相互競爭的情形并不多見,彼此合作、共同發(fā)展已成為主流。例如2001年6月,美國印裔聯(lián)盟(AIA)、印裔美國人協(xié)會全國聯(lián)盟(NFIA)、印裔美國人政治教育論壇(IAFPE)等三個組織的負責人在華盛頓舉行聯(lián)合會議,商討彼此之間的團結與合作,以謀求合力擴大影響。次年3月,他們還在國會山聯(lián)合舉行招待會,許多政要受邀與會,影響很大,并為印裔族群的內部團結和發(fā)展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除以上各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外,美國印裔移民在族裔間聯(lián)合參政、訴訟、抵制與抗議、利用大眾媒體迂回呼吁等領域亦有較快的發(fā)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三、新時期的參政特點

        長期以來,美國亞裔移民總體上因其較低的政治選舉登記率和投票率、政黨認同的混亂性,以及內部政治取向的重大差異性而難以匯成合力來展現(xiàn)政治影響。他們在政治上對美國主流社會的融入與其說是一個集體進程,還不如說是一個高度個人化的過程,因而具有明顯的政治邊緣化的社會特點。因此,但印裔族群卻仍然與美國兩大政黨都保持著密切關系。

        第四,宗教和族裔組織對印裔族群參與美國政治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許多情況下,宗教和族裔組織在號召印裔移民積極參加政治投票和提供政治獻金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并在具體操作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從而為政治目標的實現(xiàn)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在1998年反對國會通過《競選改革和選舉廉正法》、2007年推動國會放棄《雇員自由選擇法案》,以及近年來歷次為國會選舉或總統(tǒng)大選籌款等政治活動中,美國印度裔的宗教界人士和族裔組織都起到了重要的動員和組織作用。

        第五,美國印裔移民在實施其政治捐款策略時獨具特色。他們不僅對民主和共和兩黨都極為慷慨,個人政治捐款數(shù)目驚人,而且許多時候在為政治候選人提供大量政治獻金的同時卻并不要求即時回報,這使得他們與政治領導人之間的關系從一開始就顯得非常的緊密而和諧,并直接推動了彼此聯(lián)系的持續(xù)和發(fā)展。事實證明,美國印裔的這種投資常常在關鍵事務的演變中能夠得到最大的回報,從而為其族裔整體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此外,近年來美國印裔移民政治參與所具有的全民性越發(fā)明顯,他們不但參政的積極性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而且還不分貧富、性別、社會層次和居住區(qū)域,一旦出現(xiàn)涉及族裔利益的相關政策即將出臺,參加政治游說或提供政治獻金的人們就會遍及全美各地,從而清晰地體現(xiàn)出美國印裔族群參政意識的自覺程度。

        四、參政發(fā)展的動因探析

        顯然,在經(jīng)歷了曲折的移民歷程和艱辛的自我發(fā)展之后,美國印裔族群已經(jīng)在參政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這些成績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必然結果。

        第一,族裔人口的快速發(fā)展為美國印裔族群的參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口規(guī)模是少數(shù)族裔群體參政的基本條件,規(guī)模越大,越容易得到主流社會的重視,特別是在以選票為基礎的選舉政治體制下,選民數(shù)量的大小還直接影響到其政治訴求的實現(xiàn)。當然,人口的分布情況也是影響少數(shù)族裔參政的重要因素,居住越集中,越容易在選舉中形成強大的選票力量,并贏得當政者的更多關注。如前所述,早期美國嚴厲的排外氛圍令印裔移民難以立足,更難以融入主流社會。他們中的大部分或是被遣返,或是選擇自行離開,其人口總量到1946年7月杜魯門總統(tǒng)簽署《陸席一塞勒法案》(the Luee-CellerBill)時僅剩下1500人。雖然此后開始逐年增加,但其人口直到美國1965年新移民法出臺前夕也僅有1萬人左右。然而,印裔族群的境況不久就逐步得到徹底的改變。隨著美國1965年后各移民法案的相繼出臺與執(zhí)行,印裔移民的數(shù)量從1965年的約1萬人迅速增加到了2011年的2908204人;如果再加上30萬~40萬的非法移民,其人口總量已超過320萬,增速之快令人驚訝。實際上,印裔1993年就超越日裔而再次成為美國第三大亞裔族群,到2003年時更是以2226585人的總量超越菲律賓裔而躍居亞裔第二,僅次于美國華人,并保持至今。事實表明,印裔族群不僅是美國所有亞裔族群中,而且也是美國所有外來族群中人口增長最陜的少數(shù)群體??傮w而言,印裔移民居住較為集中,其中印裔人口最多的前8個州的總和占其總量的80%以上。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和居住的相對集中,顯然有利于印裔族群整體力量的增強,從而為他們參政的深入和影響的擴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較高的教育水平為印裔移民的積極參政創(chuàng)造了條件。通常情況下,公民受教育程度與政治和社會影響力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參與政治活動的頻率和層次就越高,影響力也越大。據(jù)統(tǒng)計,在美國2000年總統(tǒng)大選中,受教育程度為高中或以下學歷的所有登記選民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進行了投票,而教育程度為本科或研究生的亞裔中,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參加了投票。與美國絕大多數(shù)其他少數(shù)族裔不同的是,1965年后移民美國的印度人在族裔整體上具有鮮明的精英性質。由于1965年以前的印裔移民數(shù)量非常有限,其人口總量難以通過“家庭團聚型移民”方式迅速增加,因而在美國移民政策的限制下,1965年以后成功移民美國的印度人大多屬于印度社會中上層精英人群的知識型高技術移民,英語流利,并熟知西方社會生活。②據(jù)統(tǒng)計,在1966~1980年間移民美國的印度人中,95%屬于專業(yè)技術人才,其中僅1966~1977年間印度就有約2萬名擁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4萬名工程師和2.5萬名醫(yī)生成功移民美國;之后隨著美國90年代新移民法的出臺,技術移民再次得到激增。實際上,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移居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印度高技術人才中,美國竟占到了其總量的80%以上。顯然,族裔整體上的精英性質極大地提高了印裔族群整體上的教育水平。此外,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印裔移民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發(fā)展,這也有效地保證了他們的高教育水平。據(jù)美國人口統(tǒng)計局2011年數(shù)據(jù)顯示,在所有25歲及以上的印裔移民中,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占其人口總量的82.1%,并位居全美首位,從而為他們積極參政創(chuàng)造了條件(見圖1)。

        第三,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快速提高成為美國印裔族群積極參政的必要條件。據(jù)相關調查顯示,公民的社會經(jīng)濟資源決定了其參與政治的意愿,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政治投入就越強烈、越廣泛,因而也就更容易涉入主流政治生活、發(fā)揮政治影響,并實現(xiàn)其所追求的政策目標。一般而言,公民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主要通過職業(yè)層次和收入狀況體現(xiàn)出來。如上所述,整體上的精英性質在極大地提升了印裔族群教育水平的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其族裔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經(jīng)過近幾十年來的快速發(fā)展,美國印裔移民的職業(yè)層次和收入狀況有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詳見下列表格)。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201 1年從事管理等專業(yè)技術類職業(yè)的印裔移民占其族裔勞動力總量的66.5%,高于美國亞裔平均、華裔、日裔與韓裔的48.5%、54.4%、53.6%和46.1%,更遠高于美國白人和全美平均的37.7%和36.O%;而在收入上,不管是個人平均還是家庭平均,印裔都位居全美前列,其家庭平均收入自1994年以來就一直穩(wěn)居全美首位。職業(yè)層次的提高和收入狀況的改善,極大地提升了印裔移民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不僅如此,美國印裔的族裔經(jīng)濟也在過去二十多年里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從小規(guī)模傳統(tǒng)經(jīng)營轉向制造業(yè)、批發(fā)貿易、房地產(chǎn)、開設銀行和進出口公司等行業(yè),而且經(jīng)營狀況大多良好。據(jù)美國統(tǒng)計局2006年8月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當年印裔擁有的企業(yè)數(shù)已超過22萬家,其年收入超過800億美元,涉及貿易、科技、酒店等各個行業(yè),其中不乏營業(yè)額高達數(shù)億乃至數(shù)十億美元的金融或高科技企業(yè)。這表明印裔已具備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為他們積極參政和取得豐碩成果提供了夯實的必要條件。對此,美國布魯金斯外交政策研究項目組資深學者林德賽(James M.Lindsay)就曾評論說:“并非是巧合,有著突出影響力的游說群體,……通常在經(jīng)濟上也屬于最成功的族裔群體。”

        第四,冷戰(zhàn)的結束和印度海外移民政策的調整為美國印裔移民積極參政帶來了機遇和動力。冷戰(zhàn)的終結改變了美印關系長期以來的彼此懷疑和憎恨狀態(tài),②并逐漸在經(jīng)濟、政治和防務等方面的合作實現(xiàn)了質的跨越。美印關系的質變解除了美國先前對印裔移民的限制,他們不再面臨任何源自于祖籍國印度的政治壓力或偏見,也免除了其他族裔群體的壓制或抹黑,并具備了合法而恰當?shù)膮⒄碛?,因而再也無須證明其對美國的忠誠,更無需因祖籍國的立場問題而擔心其愛國主義被民族主義化,從而徹底改變了其參政活動的低調狀態(tài),并實現(xiàn)了由消極向積極的轉變,進而為他們參政的進一步發(fā)展帶來了機遇。幾乎與此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初自由化改革開啟后,嚴峻的國內困境和對外來投資的強烈渴求迫使印度政府不得不反思自己過去對待海外移民僵化的漠視政策,因為海外印度人已被視為印度僑匯收入和返鄉(xiāng)投資的重要來源。在廣大海外印度人的合力推動下,印度政府逐步實現(xiàn)了由“海外印裔卡”計劃到“雙重國籍”計劃,再到“印度海外公民”方案等有關雙重國籍政策的不斷完善。雖然后者因某些基本政治權力的缺失而至今仍非真正意義上的雙重國籍,但對于絕大部分出身社會中上層,與故土保持著強烈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聯(lián)系,并期望有朝一日榮歸故里的美國印裔移民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安慰與進步。這在免去他們由來已久的國籍顧慮的同時,極大地刺激了他們尋求美國公民身份的積極性,從而為他們在美國的參政發(fā)展提供了動力。

        第五,依然存在的種族歧視強化了印裔移民的參政決心。自20世紀末以來,盡管種族歧視有了一定的緩和,然而依然是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特別是在經(jīng)濟不景氣或政治競爭激烈時,種族問題又會有所回潮,甚至惡化。對印裔移民而言,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即是各種暴力襲擊事件仍時有發(fā)生和在職業(yè)場所遭到的嚴重歧視。令人欣慰的是,種族歧視的存在不僅激發(fā)了印裔的憤怒和痛恨,更重要的是喚起了他們對爭取民主權利及自身利益的進一步意識,更加堅定了其參與美國政治的決心。他們逐步認識到,只有政治上融入主流社會,并形成一股力量,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身的弱勢群體地位、抗擊歧視和排斥,以及維護自身的權益。因此,參政以改善自身地位,已成為大部分美國印裔移民的共同心愿和目標。

        此外,思想文化認同上的演變也為印裔參政的深入發(fā)展提供了動力。隨著美國印裔移民自身的日益發(fā)展和對美國主流社會的不斷融入,他們從思想意識上逐漸開啟了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轉變,并在文化認同上開始向美國主流文化價值靠攏,包括生活方式、婚姻家庭、語言習慣、行為規(guī)范等各個方面。思想文化上的轉變更促使印裔移民以主人翁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族裔和個人發(fā)展,從而為他們參政的不斷深入提供了動力。

        作為向主流社會積極融入,并以此來維護其族裔利益的有效方式之一,參政一直是外來少數(shù)族裔盡力效仿的途徑和追求的目標。由于美國印裔移民大部分出身于社會中上層,并具有鮮明的精英特性,對通過參政來維護和推動自身族裔利益的發(fā)展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和熱情,因而隨著族裔力量的日益增強,他們在一系列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經(jīng)過努力已取得了矚目的參政成就,并在政治捐款、投票、競選、游說等方面得到了清晰的展現(xiàn)。其社會影響力亦早已今非昔比,備受政界關注。美國前參議員布隆貝克就曾對此評述道:“通過他們的成功和對政治的積極涉入,美國印裔移民現(xiàn)在所能影響到的事務遠遠超過了他們實際人數(shù)所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就目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而言,雖然仍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美國印裔族群的參政及其影響必將得到進一步強化。由于印裔族群在美國的參政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而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必將有助于拓展學界對美國各少數(shù)族裔參政歷程和趨向的認知。

        (編輯 毛悅)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三区| а√中文在线资源库|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αpp|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av大全色婷婷| 久久香蕉国产线熟妇人妻| 色老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激情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伦人人人人人人性|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首页|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五月天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饱满人妻视频| 风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与漂亮的女邻居少妇好爽| 少妇无码av无码一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不卡|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黄色片|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大片| 亚洲狠狠网站色噜噜|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九色|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 国产精品麻豆A啊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在线网站|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 熟妇人妻中文av无码| 淫妇日韩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