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222.5文獻標識碼:A摘要:孟子的人和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此,從為國者能與民上下和中衷,社會人能與他人關系和諧,生命個體能夠實現(xiàn)自身和解三個方面來解讀孟子的“人和”思想
關鍵詞:孟子;人和;思想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把“人和”看成是決定戰(zhàn)爭成敗的主要因素,他既看到戰(zhàn)爭不僅是實力的競賽,更是政治的競賽,爭取民心,爭取人和,反對暴政,這是它的進步意義。在此基礎上,我教授了《先秦諸子選讀》中孟子“人和”一章,對孟子的“人和”思想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與體會。
其一、為國者與民眾和衷。
孟子人和思想首先體現(xiàn)在為國治理上,應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即上下和衷?!渡袝讉鳌酚涊d:“衷,善也。以五禮正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焙蠖嘁浴昂椭浴敝负湍劳摹C献由钤凇盃幍匾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的戰(zhàn)國時期,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戰(zhàn)伐侵功不可勝數(shù)”。在諸侯王們殺紅了眼,急于在戰(zhàn)場上一決雌雄的狀態(tài)下,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的人和觀,不能不對齊宣王有極大地誘惑力和鼓舞性。拋開孟子勸說的技巧,來看看他所說的能使上下和衷的致勝法寶“道”吧。它建立在百姓信任的基礎之上,如何能贏得這份信任,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 梁惠王下》),有關與民同樂的思想在孟子的許多篇章中都有幾種表達,而“莊暴見孟子”一篇中“今王鼓樂于此……此無他,與民同樂也?!彼闶潜容^集中而明確地提出這一觀點吧。
沿著孟子這一君民同樂,上下和衷的思想推演歷史上國家治亂,戰(zhàn)爭勝敗之由,無不應驗。秦始皇焚書坑“儒”,仁義不施,所以身死人手為他人笑;唐太宗李世民因為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所以歷史上存在一段被譽之為“貞觀之治”的時期。因為人心所向,泥腿子共產(chǎn)黨在小米加步槍的情況下,才能“百萬雄師過大江”,宣告了延續(xù)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覆滅。延至今日,習近平提出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的教育實踐活動,不就說明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嗎。
其二、社會人與他人的和諧。
孟子人和思想其次體現(xiàn)在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上。孟子提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泵献诱J為無論是君民之間,還是普通百姓之間,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以“愛人”、“敬人”為基礎,建立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形成社會和諧氛圍。自然難免會出現(xiàn)“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面對不能以禮、以仁待之的特殊現(xiàn)象,孟子強調(diào)的是“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我必不忠?!奔磸淖陨碚以?,即“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边@是對人自身的嚴格要求,是對社會成員自身素質的較高的嚴格的要求。若是社會氛圍能如孟子所愿實現(xià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離孔子為我們繪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的大同世界應該也不遠了吧。
孟子這一藍圖很美好,對于“欲王天下”的梁惠王、齊宣王等皆有吸引力,但在以武力霸有天下的戰(zhàn)國卻如海市蜃樓,徒有其迷人的圖景。那么,如此以來,他與我們的世界就絲毫沒有聯(lián)系了嗎?面對當今社會,以私利為重,制假販假行為;因道德淪陷因,見死不救的現(xiàn)象,因黨性不純,以權謀私的官員,孟子的以仁、禮、義為社會成員基本要求的“人和”觀,該顯得怎樣的彌足珍貴呀!如今我們不只意識到這一點,也在努力的踐行著一點,早在幾年前,中央就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孟子社會和諧的“人和”觀無論古今,其光彩都是不滅的。值得我們長期奮斗,堅定地追求。
其三、個體人與自身的和解。
孟子的人和思想還有一點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那就是人對自身的和解。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的認識路線,認為人的心性來自天賦與天相通,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盡量擴充自身善端,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處的天人合一既是人與自己和解的最佳狀態(tài)。孟子所說的一般人“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禮儀哉?”表現(xiàn)出的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沖突,然而“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則表現(xiàn)出的就是人和自己的斗爭了。當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便會憂患,無法形成自己精神世界的得一種和樂,和諧,就更不能談到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和順了,那么怎么辦?孟子的方法簡單卻也是終極解決問題的辦法,“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钡拇_,憂而不為,徒勞地為難自己,向著自己渴望的方向前進努力就好了,“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當然,這個過程是有讓人終身內(nèi)心安定的原則的:“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比绱艘粊恚伺c自身積極地和解了,讓人回到一個內(nèi)在精神暢通的和諧狀態(tài)下,自然不難與他人、社會和諧相處,與國家和衷共濟。
孟子的和樂思想中的自身和解觀,在許多領域皆有體現(xiàn)和意義。佛道的入靜,其實就是放松以探明本心的一種手段。在“四大皆空”的認知中懸置超我,在空見自性中讓本我進入意識,在認知和明了心性后,達成與自身的和解,進而達成與他人的和解。道家的率性而為和依大道而行,最終指向也一樣。今天生活在未來美好憧憬和現(xiàn)實冰冷的夾縫中,與自身和解不能不說是一劑拯救我們精神的藥。記得看過一篇散文,其中有一句給我印象深刻:“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p>
我想,我是在讀《孟子》,認識孟子的“人和”思想,我也是在讀我自己,我周圍的人、我依戀的國家,我在品歷史,也是在看發(fā)展,我更是在品讀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