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1文獻標識碼:A摘要:存在的本質(zhì)正是由對事物和事件的最普通的和最基本的反應直接揭示出來的,繪畫也是如此,光線與陰影使我們藝術作品的感性理解影響更科學化。魯?shù)婪?阿恩海姆是視覺完型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光線是他視知覺理論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從阿恩海姆的理論出發(fā)舉例簡單的討論光線與陰影在繪畫中的表現(xiàn)。
關鍵詞:光線;陰影;阿恩海姆通常人們對自己周圍客觀存在的光線習以為常,往往不太容易引起視覺上的注意,而藝術作品中豐富微妙的光影變幻,生動真實的光影效果卻可立即引起人們的注目,甚至情緒上的波動,從而喚起人們對光影的某種思考與探索。適當而巧妙地光影強弱的處理,可以簡潔明快地傳達畫面形象中細膩幽微的心理意蘊,表現(xiàn)種種情感情緒及深層心理的空間深度。藝術家往往也把光影明暗的處理作為表達個人情緒,著意使畫面獲得更強烈的感染力。我總是把光線想成是一種語言,它具有任何一種書面或口頭語言所具有的性質(zhì)和特點。光線也有口吻、范圍、感情、時態(tài)和音色。它可以銳化或者柔化一副畫面。它可以改變一副畫面的意思,或者一副畫面對某人的意義。就像語言一樣有效的使用,它就有深入人心,深入情感地去打動人、告知人的力量。
例如阿恩海姆舉的一個例子,丟勒的《患憂郁癥的人》用了照射型手法表現(xiàn),與傳統(tǒng)的繪畫手法大相徑庭,在使用傳統(tǒng)手法繪畫一個患憂郁癥的人時其臉色大部分都被涂成灰黑色,畫中的女人背部朝向光源,臉就自然地埋到影子里了。這種處理方法好就好在既合乎情理地賦予被表現(xiàn)物體一定的亮度,又不會損害這一物體的客觀形象,既可以把一件白色的物體畫成黑色的,又可以暗示出這個物體本身并不是黑色的,在戈雅的蝕刻畫中,就經(jīng)常見到這種象征方法的使用。象征和表現(xiàn)的任務就有光線的照射和陰影的對比負擔起來。相反當人們置身于哥特式教堂中,四周由彩色玻璃所組成的色墻使得整個教堂內(nèi)迷漫著神奇的光色直射和折射,“這種充滿秩序的神秘氣息的建筑效果源于絮熱的理想,他要教堂體現(xiàn)和諧的美,要讓信徒沉浸在‘超現(xiàn)實的光輝’之中,要讓‘陰郁的心靈通過物質(zhì)接近真理,而且在看到光亮時,陰郁的心靈就會從昔日的沉淪中得以復活。光明與黑暗的斗爭在繪畫里已不再是有物質(zhì)世界擔憂不屬于物質(zhì)世界的力量展示的,光線和影子成為畫面強有力的組成部分,不是從外部強加于物體,而是物體本身的構造成分。
例如揚斯的《基督的誕生》,圣嬰是耀眼的發(fā)光體,懸浮于馬槽之上,沒有陰影,它的光芒照在圣母和在場人的身上,這個作品完成于十五世紀下半頁,畫面中濃郁的暗色調(diào)襯托出幾個閃耀的受光區(qū)和發(fā)光區(qū),這個降臨人間的圣嬰的光線一次照射到圣母、天使和牧羊人身上,圣嬰的肉身是最亮的部分,沒有投影的原因成為了一個漂浮的個體,但是他的身體上有畫者賦予他的陰影,有了明暗結構,成為一個不完全的發(fā)光體。當我們采取正面光源畫物象時,由于大部分受光部分的亮度會使物象自身有一種發(fā)光的感覺,所已在這里,圣嬰所發(fā)出的光就是一種非自身的光線,這就隱喻是上帝之光的反射,就賦予了光線了象征性,在圣經(jīng)中光明用來象征上帝,基督、真理、美德和救世主,二黑暗用來象征邪惡和妖魔,最亮的部分和陰暗部分組成的這種美的景致,被逐漸轉(zhuǎn)換成一種象征或者啟示。這樣一來畫面中的神圣的意義也由光線的分配決定主次,把圣嬰突出出來,依次遞減,使想要表現(xiàn)的對象進入觀察者的眼中。其中處于陰影中的物體也印證了阿恩海姆在光線的象征性中提出的當繪畫中的陰影部分濃厚倒一片漆黑時,這片陰影就會造成一種虛無的氣氛,這種氣氛會使觀賞者強烈的感受到,他們所看到的那些物體只不過是從虛無中浮現(xiàn)出來的,最終會回到虛無之中。同樣感知到藝術家筆下這個世界并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和具有固定結構的地方,甚至連生命本身也是一種有顯現(xiàn)和消失組成的短暫過程。記得在看希區(qū)柯克的電影時候,這個光影大師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和光影是密不可分的,比如違反了人們在通常布光條件下的觀察習慣,使正常的形象發(fā)生逆轉(zhuǎn)和顛倒,因此會造出一種不安、恐怖以及神秘的氣氛。這些操作光影給人帶來的巨大沖擊力是人人記住了這個偉大的電影人。同樣手法在一件繪畫作品中,所描繪的物象處于不同的光源條件之下,如不同種類的光源、光照度、光的方向等都會使所繪物象的影調(diào)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其自身的調(diào)子與形態(tài)上的節(jié)奏變化也具有獨立的美感。而根據(jù)畫面需要傳達的一種情緒宣泄或晦澀隱喻則可用不同的光線來表達不同的經(jīng)驗感受。
參考文獻:
[1](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1984.
[2]史風華. 論阿恩海姆的藝術觀[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48-52.
[3]王楠. 視覺圖像的心理規(guī)律初探:從阿恩海姆的“圖”到貢布里希的“圖式”[D].上海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