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244.2文獻標識碼:A
摘要:小學教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啟蒙教育,是一個人一生性格,能力,習慣養(yǎng)成的最重要階段。事實上每個國家的教育模式都是十分相似的,但在具體的操作和實施方面卻存在著不同。眾所周知日本十分重視人的教育的,并且各個階段的教育是有所不同的,本文通過對日本小學教育的特點、歷史、現(xiàn)狀進行細致分析,得出有利于中國小學教育的重要結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做出有利于中國小學教育的結論與措施,為中國小學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貢獻力量。我國正從注重系統(tǒng)教學向著注重問題解決教學方式轉變,學習借鑒日本的小學教育對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將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小學教育;日本現(xiàn)狀;啟示
小學教育是人為公認的對于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它影響著一個人接下來的每一步成長與發(fā)展。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也離不開教育的幫助。日本對于小學教育的發(fā)展是有一定的特色與歷史的,日本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欲望放在首位,而將思考力放在第二位,技能、知識、理解被放在了后面幾位。恰恰就是這些構成了日本新學力的標準,將系統(tǒng)學習與問題教學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但其偏重于問題教學。
一、日本小學教育的現(xiàn)狀與中國的比較
在日本,學校沒有重點、非重點之分,孩子們按區(qū)域就近上學。日本小學的運動服分長袖長褲和短袖短褲,能夠一冬天堅持穿短袖短褲的孩子會得到表揚。在日本的校園門口,在孩子即將放學之際,竟然看不到一個家長的影子,直到孩子們一隊隊走出校園,也沒見到一個家長來。這些孩子們的頭腦里壓根兒沒有等家長來接的念頭。而在中國,很多學校門口都立著“家長請止步”之類的警示牌,但是在放學的時間卻會早早的人如潮涌,更有那二輪三輪四輪的車輛充塞道路。但是在日本的放學時間,孩子們走出校園后,三五成群,向著四面八方,結伴而行。這就是兩國小學最基本的不同之處。
在日本,學校專門設有“學童擁護員”,他們的任務是在每天上下學時間,站在校外車流量大、交通比較復雜的路口引導學生們安全通過。除了“學童擁護員”外,保護孩子們交通安全的還有個民間組織“PTA”(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這個組織是自發(fā)的,純屬盡義務,不領報酬,其成員定期輪流擔任安全員,在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去交通要道護送孩子。大多數(shù)日本小學生學每天清晨6點半左右就要起床,出門后需要步行和住在附近的同學們會合,然后一起走路上學。雖然小學生們都很害羞,一路上互相幾乎不說話,但是高年級的孩子見到低年級的孩子會默默的伸出手等著他握。只要是順路的,隨便遇到的兩個孩子就會默契的把手牽在一起。
日本小學生都背著既結實又漂亮的書包。雖然價值不菲,但一般都帶有6年的質量保證,也就是說到小學畢業(yè)時幾乎沒有損壞,也沒有換書包的必要。書包的重量一般從800克到一千克左右,想給孩子減負的家長們就不免對書包的重量斤斤計較。日本現(xiàn)在基本上還是“寬松教育”,課本算不上厚,作業(yè)也算不上很多,但是日本人愛清潔和整齊的習慣也害人。孩子們的書包里除了課本、練習本、聯(lián)系簿和文具以外,還有運動服、換洗衣服、室內鞋和毛巾等,有時候還要來回背從學校圖書館里借來的書。有繪畫課的時候要帶去整套繪畫用具,游泳課時要帶泳衣、大浴巾、水鏡、游泳帽和沙灘鞋等等。每天拿這么多東西一個書包當然裝不下了,手上通常還拎著一到兩個包,這些東西加起來。重量一般都會在5、6公斤以上。日本的小學生每天背著這么重的東西走很長時間去上學,但是居然沒有孩子抱怨。公立小學沒有校車,原則上除了生病和受傷以外不允許家長用車接送。也就是說接送可以,但是要和孩子們一起步行。
二、日本小學教育的歷史
與西歐一樣,日本的初等教育也具有悠久的歷史。起初寺院承擔了貴族及武士子女的世俗教育。之后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技藝學校向富裕商人子女教授讀、寫、算的教育機構。17世紀以后,“藩?!钡某闪?,而入學前的孩子講授讀書、寫字基礎武士專用“技藝學?!奔啊胺!钡某醯日n程也隨之興起。從此,平民的“技藝學?!?、武士的“藩校”和“技藝學?!痹谌珖_始普及。明治維新成立的新政府,為了克服封建制度,努力構建了以歐美發(fā)達國家為模式的新的國家體制。作為其中一部分,新政府成立了除美國之外在西歐各國從未出現(xiàn)的非身份制性質的統(tǒng)一學校――小學。
三、日本小學教育的特點
近代日本的中小學教育大綱經過了五次修訂,體現(xiàn)了教育改革的基本規(guī)律,說明教育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完善的,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這些都很好地向我們展示了日本小學教育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
戰(zhàn)后初期的日本小學課程改革特點主要是, 政府制定的課程標準,對教師不再具有強制的約束力,而是鼓勵教師以教學大綱為參考,根據兒童和社會的需要,增加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而教育目標要從培養(yǎng)效忠于皇國的臣民向培養(yǎng)民主社會的成員轉變;國語、社會、算術、理科、音樂、圖畫、手工、家政、體育等自由研究九門課被設置在小學課程里。50年代初期的大綱修訂的特點,這一時期日本開始落實道德教育。特別開設了道德教育課,進行了系統(tǒng)講授;充實了基礎學力。日本還重點提高了國語、算術、數(shù)學的學習實力;提高科學技術教育水平。并且理科內容得到精選,加強了常識的學習,將教學重點置于實驗和觀察上;改進和充實了日本地理和日本歷史的教學內容;充實陶冶情操和健康安全的指導。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的大綱修訂的特點,教育課程由各門學科、道德、特別活動三方面組成,原來的特別教育活動和學校節(jié)慶活動合并為特別活動;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力圖保持一貫性;各科目標不再是并列表示,而是說明各科總目標,再說明具體目標;以算術、數(shù)學科和理科為主,內容大都以科學的基本概念為中心,注重科學思考方式和科學方法的培養(yǎng)。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大綱修訂的特點,日本在這一時期將“培養(yǎng)人性豐富的學生”做為基本方針,強調兒童德、智、體、情的情感協(xié)調發(fā)展;而高中的教育實現(xiàn)大眾化,將小學至高一的課程設置了統(tǒng)一的前后一致的課程,高二以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修課程;小學低年級實施合科教學,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習慣;實現(xiàn)寬裕而充實的學校生活。削減各科的內容,開展其它教育活動。
四、日本小學教育對中國小學教育的啟示
經過以上對日本小學教育的現(xiàn)狀、歷史及特點的分析,我們很容易的就可以看出它的種種特點。
1.近代日本教育改革是一個西化的過程
受二戰(zhàn)的影響,日本為了消除軍國主義和極端國家主義的思想,教育改革基本都是在美國的啟示下進行的,因此,具有美國化傾向。
2.教育的重心逐漸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
日本近代五次教學大綱的修訂主要經歷的是這樣一個過程:美國式的經驗主義課程、回到系統(tǒng)化教學、教育現(xiàn)代化、教育人性化。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的教育開始注重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主張學生個性的展現(xiàn),注重培養(yǎng)思考力、判斷力和表現(xiàn)力。
綜上所述,日本的教學從最初注重系統(tǒng)教學、注重知識的獲得向探究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轉變,并有相互融合的趨向。通過對日本小學教育的分析不難看出,現(xiàn)在日本小學教育重視學習欲和學習態(tài)度、思考力、技能,最后才是知識、理解。我國也正從注重系統(tǒng)教學向注重問題解決教學的方式轉變,學習借鑒日本的小學教育對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將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謝廣田,劉瑛.小學教育改革與發(fā)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王承緒,顧明遠.比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