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的硝煙曾經(jīng)彌漫在歷史的天空,卻無法阻擋人們對和平的向往。感謝那些浴血奮戰(zhàn)的英雄,也感謝那些默默奉獻(xiàn)的人道主義者,是他們給我們帶來了和平的曙光。
天使的愛心
手臂的末端有一雙天使的手
□龔細(xì)鷹
1940年,德國納粹占領(lǐng)了荷蘭,物質(zhì)的極度匱乏困擾著成千上萬的人。11歲的奧黛麗·赫本與母親常常食不果腹,在最困難的時候,她們得到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救助,那些數(shù)量有限的食物猶如雪中送炭。小赫本捧著碗擠在人群中,清澈的大眼睛里充滿渴盼,等待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分給自己一份食物。在她眼里,那些工作人員如救世主一般神圣,她沒想到,幾十年后,自己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一個偶然的機會,赫本認(rèn)識了羅伯特·沃爾德斯。那時,羅伯特正在為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他向赫本介紹了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宗旨及工作。年少的經(jīng)歷常會不經(jīng)意撞開記憶之門,赫本一直對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心存感恩,現(xiàn)在,她終于找到了報答的機會。1989年,已60歲的赫本擔(dān)任了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
赫本第一次參與活動的地點是埃塞俄比亞。在一個小村莊,全村的男女老幼站在村口翹首等待他們,孩子們都非常安靜,極度的饑餓使這些本該天真活潑的孩子失去了這個年齡應(yīng)有的生氣。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吸引了赫本的目光。小女孩領(lǐng)取了食物后,并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頤,而是費力地提著食物離開了人群。赫本走過去,輕撫小女孩的頭,說道:“孩子,讓我來幫你,可以嗎?”
小女孩抬起頭,面前的這位奶奶面容慈祥、眼睛清澈。到了家,小女孩奔進里屋,興奮地叫道:“爸爸,我們有救了!”床上的男子形容枯槁,氣息微弱。小女孩把餅干泡在開水里,小心地喂給男子吃。赫本對小女孩說:“孩子,你也吃吧,我來喂給爸爸吃?!毙∨u搖頭:“不,讓爸爸先吃,我要爸爸快點好起來。”赫本抱著乖巧懂事的小女孩,不禁潸然淚下。
之前,赫本一直很珍視自己的形象及隱私,她不輕易在公眾場合露面,非洲之行改變了她的想法。她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利用自己的名氣為那些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募捐,籌款籌物。她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戰(zhàn)亂及饑荒之地,足跡遍布埃塞俄比亞、土耳其、蘇丹、中美洲、南美洲、越南等地,把愛播撒在全世界各個需要的角落。她對每一個卑微的生命保持最大的尊重,每到一個地方,除了送給孩子們食物、藥品外,她做得最多的是伸出自己的手,給那些不幸中的人們傳遞一份活下去的力量與希望。
1993年1月20日,在愛人及孩子們的陪伴下,赫本安然走完人生最后的日子。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需要一雙手來幫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條手臂的末端找到它。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只手,一只用來幫助自己,另一只用來幫助別人?!焙毡旧俺3_@樣說。她用一雙天使般的手給那些苦難中的孩子送去溫暖,送去光明與希望。透過這雙手,我們看到了奧黛麗·赫本悲天憫人的高貴靈魂。
(選自《閱讀》2014年第4期,有刪改)
思維遷移
戰(zhàn)爭和貧窮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痛苦,也使無數(shù)生命變得卑微。然而,每個卑微的生命都值得尊重,赫本帶著愛心,把溫暖和信心傳遞給他們,使他們在苦難中看到希望。
學(xué)者的道義
真相遲到41年
□段慧群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盟軍對日本實施全面反攻。
1945年2月,在重慶上清寺中央研究院的一座小樓里,他翻開那捆曬藍(lán)圖紙,神情凝重。他知道,日本民族正如太平洋孤島中一棵風(fēng)雨飄搖、電擊雷劈的樹,即將面臨亙古未有的毀滅性打擊。出生于日本的他,對這個國家是那樣熟悉,童年的一切在他眼前搖曳,浮動……在手中的日本地圖上,他閉著眼睛也知道那兩個地方的位置,他對它們懷有深厚的感情。可是,想到日本對中國的種種罪行,想到自己的幾個親人都犧牲在日軍的炮火之下,他又義憤填膺。兩種對立的感情在沖突著,他矛盾萬分。可是,“樹的枝芽可以毀而再長,根卻不能再生啊。”想到這里,他毅然用鉛筆在那兩個位置繪出了符號。
他,就是梁啟超之子、著名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戰(zhàn)區(qū)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
在小樓的另一個房間里,一位年輕的繪圖員正在認(rèn)真繪圖。他按照導(dǎo)師事先用鉛筆繪出的符號,用圓規(guī)和三角板以及繪圖墨水正規(guī)描繪。他的心中充滿了疑惑,日本正在和中國打仗,為什么要在日本地圖上標(biāo)記古城古鎮(zhèn)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呢?他知道,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問的不問。他就是梁思成的助手羅哲文。此次盟軍司令部下達(dá)的保密命令,是把日本的重要文物古跡列表,并在地圖上標(biāo)出位置,以便在轟炸中參考。梁思成與羅哲文工作了一個多月才完成任務(wù)。
當(dāng)時,盟軍遇到日本本土軍隊的頑強抵抗,不得不再度擴大空中轟炸的力度。不久,東京、大阪都遭到猛烈轟炸。
讓日本人不可思議的是,奈良、京都兩座古城奇跡般地始終未遭到真正意義上的空襲,遍布二都的宮殿、城墻和寺院也毫發(fā)無損。
這個讓日本人一直困惑不解的謎題,直到1986年羅哲文訪日時才被解開。為此,《朝日新聞》曾刊發(fā)了題為《古都的恩人是中國學(xué)者》的文章,盛贊梁思成的義舉。日本古建筑權(quán)威福山敏男也滿懷感激地說:“梁思成先生是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戰(zhàn)中向美國提出了保護奈良和京都的建議,我們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濫炸而保存下來,我們永遠(yuǎn)不會忘記他。”
“古建筑和文物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人類有責(zé)任共同保護?!边@是梁思成對文物古跡保護的一貫主張。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也不放棄自己的道義底線,再多的仇恨也不能摒棄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這是心靈世界的一種堅守。
(選自《人民文摘》2013年第10期,有改動)
心湖漣漪
戰(zhàn)爭是殘酷的,可以摧毀一切,但戰(zhàn)爭中也充滿了人性。面對日本的兩座古城,梁思成堅守道義的底線,他要保護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這是多么值得敬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