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新民晚報》刊登文章,稱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鐘銀蘭、單國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員先生指認2013年9月紐約蘇富比拍出的蘇軾《功甫帖》是“雙鉤廓填”的偽本?!吨袊奈飯蟆?014年第一期又刊登了上述三位研究員先生署名的兩篇文章,正式指認上述蘇軾《功甫帖》是“雙鉤廓填”本。蘇富比專家團隊經(jīng)過再次專業(yè)論證,就三位先生的文章做出如下回應(yīng)。
三位先生指認該蘇軾《功甫帖》墨跡本是“雙鉤廓填”的偽本,鉤摹自清代《安素軒石刻》;指認墨跡本上除許漢卿藏印外,其余鑒藏印皆為清中期以后偽印,理由是所有鑒藏印印色相同;指認墨跡本是從拓本翻刻而來,證據(jù)是墨跡本上“世家”半印作為騎縫章與芯紙邊緣卻尚有距離;指認翁方綱題跋與題詩是偽作,理由是翁方綱書法結(jié)構(gòu)不穩(wěn),“翁方綱”、“寶蘇室”二印有疑問,且翁氏題跋與翁氏《復(fù)初齋文集》所載跋文內(nèi)容有出入。
一、通過實物對比和高清照片放大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
1.墨跡本從上至下右側(cè)第一方半印及左側(cè)第一方半印印色略淺,明顯與其他七方藏印印色不同,為該作品上年份最早的兩方藏印。
2.墨跡本右側(cè)第二方“世家”半印及左側(cè)從上至下第四方“義”字形半印印色明顯與其他藏印又不同。
3.除去四方騎縫半印之外,墨跡本上其他五方鑒藏印的印色也不盡相同:應(yīng)為“安儀周家珍藏”印最紅(近朱砂),“江德量鑒藏印”其次,“寶蘇室”印再其次,“張鏐”印偏黃(偏朱磦),“許氏漢卿珍藏”印最黃(近朱磦)(許漢卿印可以不論,研究員先生并未指認為偽印)。
由此,墨跡本上所鈐鑒藏印不存在三位先生所指認的鈐印印色相同之說。
4.墨跡本右側(cè)第三方“安儀周家珍藏”印可參見上海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以下簡稱《印鑒》)330頁第19號印,經(jīng)完全重迭對比、左右移位對比、上下移位對比后,可知墨跡本鈐印與《印鑒》所載印印文結(jié)構(gòu)部位嚴絲合縫,同時墨跡本鈐印印色古樸自然,印文神形兼?zhèn)洌c《印鑒》所載應(yīng)為同一印。我們同樣也可以在黃庭堅《松風閣詩》、《花氣熏人詩》(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跡上找到這方鑒藏印,進行對比。其實,單國霖先生在《中國文物報》上的署名文章中,亦承認了墨跡本中這方安儀周藏印應(yīng)即是《印鑒》中所載之印。這一點,如果單先生的判斷成立,則鐘、凌二位先生的指認是否就不成立了?
5.墨跡本底側(cè)自左至右第二方“寶蘇室”印與《印鑒》782頁第10號印應(yīng)為同一方印。此印也常見于其他古代書畫名跡,不乏資料可做對比?!洞笥^太清樓帖》宋拓本第六卷(南京大學藏)翁方綱跋文后所鈐“寶蘇室”印,與墨跡本應(yīng)為同一方印。
6.《墨跡本》上“江德量鑒藏印”雖不見《印鑒》,然我們亦可找到歐陽修《灼艾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上所鈐此方印,可做對比,應(yīng)為同一印。
7.墨跡本上“張鑼’’印雖不見《印鑒》,有關(guān)張镠書畫收藏的史料記載不甚詳盡,然從諸多宋元傳世作品上,我們不難找到此方“張镠”鑒藏印的蹤跡:蘇軾《覆盆子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蔡襄《門屏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上都可看到此印,可見張謬其人經(jīng)手經(jīng)眼古代書畫數(shù)量之多、品質(zhì)之高。
由此,通過這些印鑒對比,我們可以有理由認為墨跡本應(yīng)該不存在研究員先生所說除許漢卿印之外,全部鑒藏印是偽印的指認。
8.最后再看一下墨跡本上“世家”半印右側(cè)與作品邊沿的距離。這明顯是作品覆褙紙出座與作品本箋形成的距離,這是書畫裝裱尤其是古書畫裝裱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不存在任何問題。我們可見“世”字右側(cè)略有殘缺,“家”字右側(cè)與作品本箋邊沿的距離乃是印章白文筆劃,再往外側(cè)的是出座距離。紅色輔助線是墨跡本本箋邊沿線,紅線左側(cè)為墨跡本原作;藍色輔助線是覆褙紙邊沿線,藍線右側(cè)為立軸裱邊;紅線與藍線之間則是覆褙紙的出座距離。
由此,墨跡本“世家”鑒藏印不存在研究員所指認的因鉤摹自拓本而產(chǎn)生的騎縫章問題。
二、單國霖先生論文質(zhì)疑墨跡本上同裱另紙部份翁方綱題跋及題詩的真實性,其實我們通過翁方綱傳世題跋書法與墨跡本上翁氏題跋書法對比,可以看到:
1.翁方綱書法主要取法歐陽詢與虞世南,他在歷代著名書法碑帖后所留下的題跋不計其數(shù)。識別翁方綱書法之真?zhèn)尾粫y,能識別翁氏書法的專家同仁也不在少數(shù)。翁方綱在此墨跡本同裱另紙上的蠅頭小楷題跋及題詩,姿態(tài)統(tǒng)一,架構(gòu)險峻,小中見大,結(jié)體扁方與狹長共存。類此翁方綱題跋風格的其他翁氏題跋并不少見,我們可以參見《大觀太清樓帖》宋拓本第六卷(南京大學圖書館藏)上的二則題跋。從這三則題跋的書法風格和書寫水準來看,無疑是一致的,他們出自同一個作者的手筆書法是再明顯不過的。
2.至于墨跡本上翁氏題跋與題詩與《復(fù)初齋文集》中記載個別有出入的問題,誠如業(yè)界專家李先生考證指出的,我們可以認為《復(fù)初齋文集、詩集》很有可能是根據(jù)翁氏家存的底稿編輯的,翁氏墨跡本上的題跋和題詩底稿成稿于當年(乾隆五十五年)八月(摘自《復(fù)初齋文集》:“庚戌秋八月秋史侍御持以見示,遂考其大略而系之以詩”),而正式書寫墨跡本題跋在九月十二日(摘自墨跡本:“乾隆五十五年秋九月十有二日,北平翁方綱書于寶蘇室”),兩者前后時隔一個月。雖然翁方綱題跋與其文集有個別出入,但絕大多數(shù)文字語句相同,所有內(nèi)容無不合理之處,且文句有更為順暢之感。在這樣情況下的題跋和文集底稿的個別出入,應(yīng)屬于同一底稿再次使用時形成的細微差異,在此并不能作為否定墨跡本翁方綱跋文的證據(jù)。
《復(fù)初齋文集》底稿中的文字是底稿墨跡,墨跡本上是題跋墨跡,二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排他性。最終能說明翁氏題跋真?zhèn)蔚?,?yīng)該還是對翁氏在墨跡本上題跋書跡本身的認定。
3.翁方綱題跋紙上項元汴鑒藏印“子京”、“項叔子”與“攜李項氏十家寶玩”三方印可參見《印鑒》1109-1110頁第82、80、108號印。通過使用同尺寸拷貝紙印鑒(源自《印鑒》)與在墨跡本上項氏三方鈐印進行完全重迭對比、上下移位對比、左右移位對比,并無發(fā)現(xiàn)差異。這三方印同樣常見于歷代書畫名跡上,我們也不難尋找到對比資料。
與《印鑒》印對比,翁氏題跋紙上的這三方項子京鈐印略顯干澀,一些該呈現(xiàn)的印文線條并沒有完全呈現(xiàn),留下了些許空白。其實我們知道,鈐印時,印面在未能沾全沾勻印泥的狀況下,或者印面在沾上帶有細微顆粒印泥印料的狀況下,都有可能造成作品上所鈐印文不能完全呈現(xiàn)的情況。這時,紙面上有印文呈現(xiàn)的部位是印,未有印文呈現(xiàn)的部位亦是印,關(guān)鍵是合理的呈現(xiàn)和合理的不呈現(xiàn)。所謂雪泥鴻爪,見白當黑是也。這種情況,恰恰給我們鑒定印章的真?zhèn)?,提供了一個可以作為反證參考的空間。
通過現(xiàn)存實物資料和存世印鑒資料的對比,從印文自身來看,我們有理由認為,這三方項氏鑒藏印應(yīng)為項氏原印所鈐。從翁氏題跋、題詩的布局格式與項氏三方鈐印形成的位置來看,翁氏在書寫題跋和題詩時,對印章的距離避讓意識,是顯而易見的?;蛟S我們可以認為箋紙上的項氏三方印在先,翁氏題跋、題詩書法在后。
4.翁方綱題跋紙上的“江秋史”印、“德、量”印可參見《印鑒》328頁第5、6號?。弧拔谭骄V”印、“寶蘇室”印可參見《印鑒》782頁第9、10號印。作品上鈐印與《印鑒》所載印對比,均無差異,各自應(yīng)為相同之印。江、翁二人的鑒藏印同時鈐在翁氏題跋箋上,也佐證了江德量請翁方綱為其所藏蘇軾《功甫帖》做考證的史實。
三、鐘銀蘭、凌利中先生在文章中指認此墨跡本是“雙鉤廓填”的偽本,其實通過墨跡本上另紙同裱的翁方綱“油箋雙鉤”本《功甫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雙鉤與書寫的根本區(qū)別所在。此雙鉤本雖然較好的再現(xiàn)了蘇軾書法的外形,但還是無法表現(xiàn)自然書寫時那些筆鋒的轉(zhuǎn)折、墨色的變化以及牽絲的流暢。例如“軾”字之“工”部,墨跡本轉(zhuǎn)折棱角分明,而雙鉤本過于平滑;“謹”字之“言”部,墨跡本之提鉤墨色變化自然,而雙鉤本墨色板滯;“別”字之豎鉤,墨跡本牽絲堅挺順暢,且豎劃筆鋒頓挫有致,而雙鉤本則牽絲做作,且豎劃毫無韻致。書法高手如翁方綱以墨跡本為底本完成的雙鉤本,尚且不能表達自然書寫之本色。我們不禁疑惑,研究員先生文章中的做偽者以黑白拓本為底本,怎么可能書寫出比翁氏雙鉤本更自然的筆鋒轉(zhuǎn)折、墨色變化與牽絲效果來的?
四、至于張蔥玉先生有無親自過目鑒定蘇軾《功甫帖》墨跡本,我們可以分析以下三點:
1.單國霖先生質(zhì)疑張蔥玉曾親眼見過墨跡本,“文字中明言他(指張蔥玉先生)看到的(是)影印本”。我們來看《張蔥玉日記·詩稿》(以下簡稱《日記》)對《功甫帖》記敘如下:“(韓)慎先北平詒書,寄示東坡《功甫帖》,元章《章侯茂異帖》、《道祖帖》,又陳俊卿、李壽朋二札子影本,索值二萬元?!?。因為陳俊卿前有“又”字,這段日記在此處再怎么解讀,也當是《功甫帖》和《章候帖》、《道祖帖》為同一種情況,是墨跡本;而陳俊卿、李壽朋二札子為另一種情況,即影印本。怎么在單先生的解讀下,這些《功甫帖》墨跡本連同米芾《章候帖》、《道祖帖》都成了“文字中明言他(指張蔥玉先生)看到的影印本”了?2.單先生又說“上世紀四十年代影本應(yīng)該是珂羅版之類的印刷品……沒有現(xiàn)代印刷這么的精致……《功甫帖》在形體上和蘇文十分相合,張(蔥玉)先生認為真而佳是可以理解的”。試問:以張蔥玉先生的嚴謹,可能僅憑并不精致的影印本,就對蘇東坡包括米元章在內(nèi)的三件重要宋人書法作品,草率的做出真?zhèn)舞b定結(jié)論嗎?且鑒定結(jié)論準確而具體:“中間《功甫》、《章侯茂異》二帖最佳,《道祖帖》真而不精,又破損太甚?!睆埵[玉先生進而高度評價蘇軾《功甫帖》:“《功甫帖》才九字,若與《太簡》為匹,則真屬雙壁矣?!蹦苋绱烁叨仍u價一件宋人書法作品,并媲美自己傾心的米芾《蘇太簡帖》(上有張蔥玉鑒藏?。?,張蔥玉先生只是憑借并不精致的影印本而作的贊嘆么?我們懷疑這又會是張蔥玉先生的鑒定風格么?3.單先生又質(zhì)疑《功甫帖》既然在《日記》記載了,為何未在《木雁齋書畫鑒藏筆記》(以下簡稱《木雁齋筆記》)中著錄?其實這并不奇怪,張蔥玉先生在《日記》中曾經(jīng)記載的作品,最終沒有錄入《木雁齋筆記》的情況并不少見?!度沼洝?85頁《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跋六則》卷,就是被記入《日記》而未錄入《木雁齋筆記》的;《日記》199頁所載仇英《北湖圖》卷,曾為張蔥玉先生自己的藏品,也未收錄于《木雁齋筆記》中;同樣,張蔥玉先生在鑒定蘇軾《功甫帖》的同時,也鑒定了米芾《章候帖》和《道祖帖》,此二帖在《日記》中雖然同時都被記錄,也同樣未見載入《木雁齋筆記》。難道僅憑《功甫帖》在《日記》中有記錄,而在《木雁齋筆記》中沒被收錄,就能推測或說明張蔥玉先生是因為不看好《功甫帖》或者甚至可以說張蔥玉先生認為《功甫帖》是偽作而沒有收入《木雁齋筆記》的嗎?無論如何,以下兩點是明確無疑的:首先,張蔥玉先生在《日記》著作中明確肯定了蘇軾《功甫帖》墨跡本是真跡;其次,張蔥玉先生高度評價了蘇軾《功甫帖》與米芾《蘇太簡帖》是書中雙壁。
五、至于徐邦達先生有無親自過日鑒定蘇軾《功甫帖》墨跡本,我們可以分析以下兩點:1.既然《古書畫過眼錄》稱為“過眼錄”,以徐邦達先生治學之謹嚴,著作中所記所錄的古書畫作品應(yīng)該都是經(jīng)過徐先生親自鑒定過的。2.徐邦達先生存《故宮博物院》院刊書畫鑒定百例“蘇軾《宣德郎劉錫勅草》一頁”的署名文章中記載:“曾見賜《宣德郎劉錫勒草》一通,在《蘇米翰札》合冊中,見之《書畫鑒影》卷一○,聞今已分拆。其中蘇書《功甫帖》、米芾書《惡札帖》,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皆真跡無疑?!边@段文字說明了三點:1)徐邦達先生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已經(jīng)見過《劉錫勅帖》,應(yīng)該還是在《蘇米翰札》合冊的裝裱狀態(tài)下見的(合冊包括蘇軾《功甫帖》、《劉錫勅帖》,米芾《章候帖》(即徐老所說《惡札帖》)、《道祖帖》)。所以徐老在此用“曾見”兩字來記敘,并說《劉錫勒帖》“在《蘇米翰札》合冊中”??础秳㈠a劾帖》時,徐先生自然也一起看過合冊中的其他三帖。2)徐邦達先生因為看《蘇米翰札》四帖時還是合冊,所以當聽說合冊已被分拆時,使用了“聞今已分拆”來記敘,即“聽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分拆開了”,而原來“曾見”《劉錫勒帖》時,是“在《蘇米翰札》合冊中”?!奥劷褚逊植稹敝畷r已經(jīng)發(fā)生過“曾見”《劉錫勅帖》合冊之時。3).徐邦達先生因為已經(jīng)(“曾見”)看過了《蘇米翰札》合冊,所以才會撰寫考證蘇軾《劉錫勅帖》為明人偽筆的“蘇軾《宣德郎劉錫勅草》一頁”這篇文章,發(fā)表自己的鑒定見解:“《劉勅》實非蘇筆,亦省中學寫蘇者所書,字形帶扁方而筆法疏陋,與所見《安燾勅》大致相仿”。才會在這一文章里同時也肯定了蘇軾《功甫帖》、米芾《惡札帖》(即《章候帖》)“皆真跡無疑”的鑒定結(jié)論。如果這時候的徐邦達先生還沒有見過《功甫帖》、《章候帖》、《劉錫勅帖》原作的話,應(yīng)該是不會下如此肯定、如此具體的鑒定結(jié)論的。
六、鐘、凌兩位先生指認,上海博物館藏蘇軾《劉錫勅帖》偽本是根據(jù)《詒晉齋摹古帖》“雙鉤廓填”而成的偽作,時間在嘉慶十年(1805)至同治十年(1871)之間?!秳㈠a勅帖》除近現(xiàn)代藏家許漢卿的鑒藏印為真印以外,其余的鑒藏印,包括江德量、成親王永理的兩段題跋皆為后人偽作,并以此否定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過眼要錄》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署名文章中所做的“東坡行書《劉錫勅帖》是明人偽筆”的鑒定結(jié)論。我們原本無意對《劉錫勅帖》偽本發(fā)表任何意見,不過鐘、凌兩位先生指認《劉錫勅帖》是“雙鉤廓填”本,進而以此作為論據(jù)指認《功甫帖》墨跡本為同樣情況的“雙鉤廓填”本。對此我們不得不說明我們的觀點。
《劉錫勅帖》墨跡偽本為手卷裝裱形式,有《劉錫勅帖》墨跡偽本、《劉錫勅帖》翁方綱雙鉤摹本、《劉錫勅帖》拓本三個部份組成。
根據(jù)流傳資料,我們可以觀察到:
1.《劉錫勅帖》偽本卷中的墨跡本書法,用墨較淡,前后數(shù)行用墨尤其淡。透過淡墨,毛筆筆鋒的起落轉(zhuǎn)折清晰可見,并無雙鉤或填墨的所留下的蛛絲馬跡。2.江德量長題和成親王永理兩行題跋書文并茂,古樸自然。成親王“詒晉齋印”應(yīng)與《印鑒》225頁第20號印應(yīng)為同一印,可以對照。3.《劉錫勅帖》偽本上鈐印累累,其中有安岐“無恙”肖形印,雖未收入《印鑒》,但印文古樸,印色自然,在歷代傳世名跡上頻頻出現(xiàn)。通過對比可以知道,此印與米芾《三吳帖》、蔡襄《思詠帖》(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所鈐安岐“無恙”肖形印,應(yīng)為同一方印。不知為何,獨獨《劉錫勅帖》偽本上安岐“無恙”印會被指認為偽???
4.《劉錫勅帖》偽本墨跡本上鈐有永理“皇十一子成親王詒晉齋圖書印”,綿億“南韻齋印”,“蓮樵鑒賞”三方鑒藏印,在同為上海博物館藏品之米芾《章候帖》(成親王永理和李佐賢時,《功甫帖》、《章候帖》、《道祖帖》和《劉錫勅帖》合裱為《蘇米翰札合冊》)上所同樣鈐有,細看這三方分別鈐在兩件不同作品上的鑒藏印,印文一致,印色相同,應(yīng)為相同之印?!盎适蛔映捎H王詒晉齋圖書印”一印,也可見米芾《褚摹蘭亭跋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上鈐有,可以尋找對比。
不知為何《劉錫勅帖》偽本上的這三方印,被簡單的指認為是偽印了。如果《劉錫勅帖》偽本上這三方鑒藏印是偽印,那么同樣鈐在米芾《章候帖》上的這三方印是否也存在著真?zhèn)螁栴}?如果不能確認以上安岐肖形印、永理鑒藏印為偽印,怎能輕易推翻徐邦達先生關(guān)于上博《劉錫勅帖》是明人偽筆的結(jié)論?同樣,如果不能確認安岐“無恙”肖形印、永琿“皇十一子成親王詒晉齋圖書印”、綿億“南韻齋印”、“蓮樵鑒賞”是偽印,何以證明《劉錫勅帖》偽本是從《詒晉齋摹古帖》“雙鉤廓填”而來,而沒有可能反過來,《詒晉齋摹古帖》中的《劉錫勅帖》偽作拓本是根據(jù)《劉錫勅帖》偽本墨跡本鐫刻而成呢?
其實簡單,如果可以,我們祈請研究員先生像引用《安素軒石刻》資料一樣,公開《劉錫勅帖》偽本資料,包括偽本上的“偽印”資料,讓其他博物館專家和業(yè)內(nèi)專業(yè)人員以及同仁愛好者,一起來分享這一研究成果,以正視聽,豈不事實勝于雄辯?
我們知道通過對實物的專業(yè)觀察和分析,傳世雙鉤墨本,包括時代久遠至唐宋時期的摹本,也是能夠看出雙鉤或是填墨處的破綻來的,何況研究員先生所指認的僅僅是清中晚期的雙鉤填墨本。如果可以,我們希望三位研究員先生能夠采取更直觀,更具體的鑒定方法,讓我們大家都能一目了然,看明白蘇軾《功甫帖》墨跡本具體雙鉤在哪坐?廓填又在哪里?以饗大眾。
七、在回應(yīng)了研究員先生對于墨跡本上印鑒、題跋、和著錄等方面的指認和質(zhì)疑后,我們可以從墨跡本書法自身來分析一下。本來中國書法藝術(shù)蘊含深厚,歷史悠久,各家見解不一乃是常事。但三位先生的文章中對此墨跡本書法充斥過激主觀之語,如“別扭”、“單薄枯?!?、“氣脈阻滯”等等。是以,我們也就略作陳述,表達一下有幸多次親眼目睹《功甫帖》墨跡本后的感受。
大家知道,我們今天可以認為,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王羲之的傳世墨跡,都是摹本而沒有原作,是因為基于我們能夠區(qū)別雙鉤填摹本與自然書寫本而下的結(jié)論。通過專業(yè)分析,“雙鉤廓填”是可以被識別的。使用毛筆先雙鉤勾勒出字劃的外形輪廓,再相繼填入墨色(有深淡干濕的墨筆線條)完成的書法作品,再怎么完美,在墨色變化上,是達不到自然書寫效果的。在足夠明亮的光線下或以高清照片在電腦上放大后觀察分析,因非一次性完成的書法線條所呈現(xiàn)的不同墨色、因筆劃順序線條與線條先后覆蓋交叉所呈現(xiàn)的不同墨色,自然形成和非自然形成的書法是能夠被識別出來的,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精妙在毛筆(軟筆)、墨汁和宣紙的充分演繹下,氣象萬千,絕不是“雙鉤廓填”本可以瞞天過海充當角色的。何況前賢翰墨,在萬豪齊力中起筆收筆之起伏,輕重快慢之行筆,字里行間之呼應(yīng),蘸墨前后之濃淡,加上作者的人生修為和技法技巧等因素,可謂變化莫測,是為藝術(shù),又豈是人工摹仿形式的“雙鉤廓填”的摹本可以同日而語的。
劉益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參與蘇富比拍賣前,除張榮德、馬成名二位專家外,通過私下渠道向包括朱紹良、陸忠、尹光華在內(nèi)的十幾位海內(nèi)外資深書畫鑒定專家咨詢過,除其中一位顏先生跟他說不能買以外,其余人士都持肯定和支持態(tài)度。為此,書畫鑒定專家朱紹良也在今天發(fā)表聲明稱,他保持初始意見,堅持認為蘇富比拍品《功甫帖》為真跡,并說如果劉益謙想要放棄《功甫帖》,他愿意接手購藏。聲明全文如下:
聲明
近日媒體向本人征詢功甫帖的真?zhèn)舞b定意見,本人特此聲明;
一,針對上博研究員的文章,暫時無意發(fā)表任何觀點和文章。
二,對于向劉益謙提供的競買咨詢,本人保持初始意見。面對紛爭四起,到益謙先生若不堪其擾,放棄功甫帖的收藏,本人愿意購藏。到益謙先生可于三日內(nèi)與本人接洽商議,余不贅述,順頌冬安。
朱紹良
2014 1 6
碳十四鑒定《功甫帖》:不靠譜
“碳十四鑒定”即放射性碳定年法,是利用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碳十四來測量“動物和植物”的年齡。在史前和古代,人類活動對地球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因而碳十四在自然界中的比例保持恒定,動植物在存活的時候,由于新陳代謝的緣故,其體內(nèi)的碳十四也保持恒定;然而其一旦死亡,體內(nèi)的碳十四就會不斷衰變,半衰期為5730年,在密封狀態(tài)下與外界差異明顯,這就是碳十四測年的原理。我們必須要注意到,動物與植物都屬于有機物,然而大多數(shù)文物比如瓷器、陶器、青銅器都屬于無機物,所以碳十四測年在考古方面的應(yīng)用十分有限。
也許有人會問了:“《功甫帖》用的紙張不就是來源于植物嗎?它不屬于有機物嗎?”對,紙張是有機物組成的,但它所呈現(xiàn)的形態(tài)、保存方式與使用過程導致它不能用碳十四測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算你用碳十四測出《功甫帖》紙里的纖維全部來自900年前的植物,那也不能說這張紙就是宋朝造出來的,只能說明這些植物死于宋朝。再舉一個例子,《功甫帖》并非埋藏在土里,這張紙隨時與空氣接觸,且經(jīng)過裝裱等處理,其中的碳十四早就幾次三番地與外界交換過,哪里還能保持剛寫好時的比例啊。
碳十四鑒定文物的眾多說法不知始于何時,但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道聽途說。所謂謠言止于智者,試想一下,假如碳十四真能鑒定《功甫帖》,那么上博專家和蘇富比還用得著唇槍舌劍嗎?假如所有文物都能通過儀器鑒定,還要那么多專家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