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9日,北京市宣武區(qū)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拍賣行丟失拍賣品的案件。原告是一位85歲的老人,他是國內著名書畫鑒定家劉九庵先生。
劉九庵先生14歲時由河北冀縣老家來到北京,在琉璃廠悅古書畫店當學徒,一干就是12年。26歲時他開辦起“劉九庵書畫店”。1956年他被專家推薦到故宮博物院工作后,為故宮及外省市的博物館做了大量的書畫鑒定工作。
1995年7月12日,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的業(yè)務經理王衛(wèi)為征集拍品來到劉九庵家,因為他原在故宮工作過,與劉老共過事,所以在其懇求下,劉九庵拿出了鄭板橋的《竹石畫軸》、潘恭壽的《山水軸》等5幅藏品。鄭板橋《竹石畫軸》尺幅為3×1.5尺,繪有竹石、蘭花,畫軸的右下角鐫有鄭板橋的書齋名“橄欖軒”,畫軸外邊上有著名老鑒定家李夢東的簽字。
雙方經協(xié)商對5件藏品逐一定了底價。后來,拍賣場上5幅畫都沒能成交。4個月之后,榮寶公司退回了4件拍品,而鄭板橋的《竹石畫軸》沒有退給老人。劉老多次詢問此事,但榮寶公司一直勸說老人不要著急,容他們一些時間在庫房里好好找一找。自此以后兩年多的時間里,對方一直沒有明確的答復。1998年3月,榮寶提出在春季其他公司的拍賣會上購得一件劉九庵認可的鄭板橋作品予以賠償,如無合適作品,保證在1998年6月解決此問題,最終又沒有了下文。
1999年1月,老人將榮寶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返還其藏品,或按該藏品底價15萬元進行賠償,并計利息。
1999年4月9日下午2時,宣武區(qū)法院開庭之前,許多群眾,包括一些媒體的記者早早地坐在了旁聽席上。然而,2時已過,人們發(fā)現被告席上空空如也,被告沒有出庭。
庭審按時依照程序進行。審判長宣讀了被告提交的答辯狀和不出庭的理由說明。答辯狀中這樣說:“答辯人曾于1995年7月向原告征集拍品,但拍賣活動結束后均返還原告?,F原告時隔3年后向答辯人主張返還藏品,于事實不符,于法無據。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訴請時間已超過《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兩年訴訟時效?!?/p>
不出庭的理由的說明是這樣的:“我們同意公開審理此案,但不同意在審理中讓電視臺錄相搞庭審紀實,這樣做,無論我們是贏還是輸,都會損害公司的形象?!?/p>
法庭依法進行了法庭調查、辯論和陳述。因被告未出庭,被告便自動喪失了有關權利。
原告方向法庭出示了4份極有說服力的證據,其中包括被告職員在取走5幅藏品時親筆寫下的收條。
法庭認為:我國民法未規(guī)定物權的占有時效,原告和被告雙方在征集藏品時也沒有明確約定返還藏品的時間,因此原告可以隨時提出主張。被告提出的關于原告的訴請時間已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
法庭認定了被告的職員取走了原告?zhèn)€人的5幅藏品的事實。并認為,被告稱5幅藏品已返還被告,沒有書面證據。在取走原告的5幅藏品時,被告的職員書寫了收據。當被告返還4幅藏品時,原告在原收據上寫下了“以上除鄭板橋《竹石畫軸》均已到收”。如果被告返還,也應由原告書寫收據為證。被告稱已全部返還,無書面證據,只有該公司職員作證,對此法庭不予采信。原告要求被告返還財物的理由成立,予以支持。
下午3時半,法庭作出判決:被告須在收到判決書10日內立即返還原告原鄭板橋竹石軸,如確為丟失,則按雙方約定的最低底價15萬元予以賠償。劉九庵勝訴。
這是一場缺席審判。當事人無故不出庭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因為他們會因此失去發(fā)表自己意見、提出證據質疑對方的機會,而且這也是被告不尊重法庭的表現。
榮寶拍賣公司不服提出上訴,但未得到二審法院的支持。二審判決后,榮寶拍賣公司未主動履行判決書確定的義務。因此,原告方依法向宣武法院申請執(zhí)行。宣武法院于2000年2月16日向榮寶拍賣公司送達了執(zhí)行通知書,限期接到通知后的3天內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逾期法院則強制執(zhí)行。榮寶拍賣公司接到法院的執(zhí)行通知書后,在上述期限內主動履行了給付賠償款的義務,并支付了訴訟費、執(zhí)行費。
歷時4年半的鄭板橋《竹石畫軸》被拍賣行遺失產生的糾紛終于在2000年2月28日畫上了句號,由劉九庵先生的孫子代領了全部賠償款。該畫的所有者—劉九庵先生沒有能等到這一天,就于二審法院判決前的1999年8月11日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