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的孩子完蛋了
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金耕從小就喜歡畫畫?!拔易〉哪莻€樓里所有的孩子都畫畫,也沒人教,你畫一個日本鬼子,我畫一個解放軍,大家互相比,氛圍特別好?!边@樣的愛好一直持續(xù)到高中,那是1980年代初,金耕決定報考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的國畫系,“但因為那時候要考數理化之類的文化課,”先后兩次考試都沒有成功。
除了繪畫,金耕的另一大愛好是文學,在1980年代就“正兒八經做過詩人”,他參加過杭州的詩歌團體,還認識現今國內幾乎所有活躍的詩人。甚至在1991年,他還和芒克等同仁一起創(chuàng)辦了《現代詩歌》刊物,雜志的第一期都是他在杭州親自負責印刷的。
對于這些經歷,金耕有些輕描淡寫,這跟他過早地獨立和早熟分不開關系。就像他報考美院失利之后,很快就考取了杭大的中文系,但是僅僅一年之后,他就選擇退學了。“我沒讀大學的時候就跟大學生玩,讀大學的時候已經跟社會上的人玩了,在學校里感覺已經跟同學有了距離?!苯鸶貞?,高中的時候,美院的本科生就常去他家里玩,一幫長發(fā)青年彈著吉他,晚上呯呤嗙啷,難免引起鄰居們的側目,“樓里面的人就覺得這家的孩子是完蛋了?!钡墙鸶母改竻s非常理解和寬容,不僅給他們做飯吃,也接納了金耕后來的詩人朋友,及至金耕退學,也沒進行過反對。
賣畫比做雜志容易
退學之后的金耕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那是浙江省政協所轄的《聯誼報》。但是做了一年多之后,金耕再次選擇退出。一是報紙辦公的地點在政府大院里,金耕留長發(fā)、穿喇叭褲,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他心思比較活,已經在原本枯燥的工作中發(fā)現了商機。
通過《聯誼報》,金耕認識了很多企業(yè)家,深厚的人脈關系成了他得天獨厚的資源。他先是通過另一家媒體自組記者站,做采訪、拉廣告,很快就做得有模有樣,等到了1987年,“我們四五個人就做得很好了,很多企業(yè)家會贊助你5,000塊錢,那時候已經很多了。”然后他又寫信向香港《世界商報》總編毛遂自薦,成立該報浙江分站,“后來整本刊物的廣告都是我做的了?!?/p>
頻繁地進出香港,進一步拓寬了金耕的視野,他先是在香港注冊了一家出版公司,并發(fā)行了《亞洲商情》雜志,爾后還同鱷魚品牌和日本的回轉壽司企業(yè)洽談過合作代理的事宜。當時是1990年代初,香港的通用語言主要是粵語和英語,但金耕兩個都不在行,他意識到這將非常不利于個人企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這些合作最終也都不了了之。
那時候金耕在美院認識很多朋友,“像張捷、王贊、尉曉榕、彭小沖、徐默這些現在已經很有名的藝術家,沒事就在我家喝酒、畫畫,畫完就送給我?!倍看稳ハ愀?,金耕都會帶一些書畫去送那里的朋友,有些企業(yè)的高管并不愿平白無故地接受,而是要付錢,并且囑托金耕下次來多帶一些。雖然那時一張畫賣到香港只有5,000塊錢,但是直接從藝術家手里買可能只需500塊錢,一來二去,金耕再一次從中嗅到了商機?!跋麓稳ノ揖驼鎺Я艘煌埃ó嫞?,他們一看,喜歡,全要。我就覺得這比拉廣告還容易,飛一趟又方便,一桶(畫)一卷,到那邊就賺幾萬塊錢?!?/p>
畫廊前兩年都是虧的
賣畫的生意做得順風順水,到了1993年,金耕開始與香港的包氏畫廊合作,做了第一個展覽“夢里天堂”,他出作品,對方出地方,“賣得非常好,后來還有好幾個畫廊來找我合作?!钡呛镁安婚L,1997年,香港金融風暴來襲,金耕突然發(fā)現,自己原來的朋友全都離開了香港,沒有人來買畫了,他便回到了大陸。回到杭州之后的金耕過得也很逍遙,“和藝術家玩玩,喝喝酒,做些收藏,就這些事。”但時間一長,金耕覺得也沒什么事干,因為自己手上有作品,想來想去,他決定開一家畫廊。
2000年,金耕傾盡自己所有的50萬元現金和五六十張作品之后,金彩畫廊在杭州宣告成立。畫廊名取自“精彩”的諧音,“金”是他的姓氏。那時候,很多公眾乃至藝術家對畫廊的認識還停留在畫店的層面,而金耕在香港的經歷,使得他在畫廊的經營上從一開始就在向專業(yè)化靠攏,因此畫廊的每次展覽都經過嚴密的策劃,包括展出什么作品、媒體宣傳、嘉賓名單、開幕式以及請酒店來做西餐晚宴等等,每個展覽都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很多藝術家都主動找上門來請他幫忙做展。
但那時候買畫對于普通人來說,還沒有成為習慣。兩年下來,金耕50萬的投入已經花了三四十萬,“我又喜歡交朋友,大多數時候,畫廊晚上一關門,一幫人在里面喝酒,差不多兩年都是虧的?!?/p>
好眼光還怕沒客人?
情況的好轉似乎也有些出乎意料,到了2003年,金耕突然發(fā)現買畫的人逐漸多了起來,“50萬沒花完就開始盈利了,等到了2005、2006年,就好得不得了了。”除了一級市場,畫廊也開始跟拍賣公司進行合作,而在2004年油畫市場逐漸升溫之后,金彩畫廊的業(yè)務也拓展到當代藝術領域。
或許是一種天賦,金耕說,從香港回到杭州之后,他投資過夜總會、咖啡館和服裝店,但只有畫廊取得了成功。如今的金彩畫廊已經是杭州藝術界不可或缺的存在,對于開畫廊,金耕說一定要對藝術和市場有一種敏感性和前瞻性,比如田黎明和徐樂樂,早在2001年他就為他們做過個展,如今二人早已是市場中的一線藝術家。說到底,畫廊是一種產業(yè),需要用心經營和維護,“中國90%以上買藝術品的人都是為了投資,那么你就得花心思,賣出去的東西一定要讓別人有錢賺。”金耕說,自己做了十幾年的畫廊,推出的90%以上的藝術家都已經進入了一線,這給了他一種自信,甚至很早他就敢向藏家保證,作品售出1年之后,他可以加價10%進行回購,“這么好的保障,你還怕沒有客人嗎?但是十多年下來了,沒有一個人再賣給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