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讓我們更接近真理
站在古樸的岳麓書院的御書樓下,看著兩池靜水,微風輕輕吹過,遙想800年前,朱熹和張栻分別站在兩池一則,進行辯論。當時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shù)上千,就連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
800年后,問起現(xiàn)任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遙憶起那場著名的歷史“對話”,感嘆道:“在岳麓書院發(fā)生的‘朱張會講’,是不同學派相互吸收對方學術思想的一個典范?!?/p>
朱熹當年從福建來到岳麓書院,當時他在思考一些重要的學術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到這里向湖湘學派的大師張栻請教和討論。兩人觀點雖然不和,甚而激烈爭論,這讓會講不僅成了兩人的學術切磋,也成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盛宴。
朱漢民說:“孔子講的是‘君子和而不同’,其實我認為‘朱張會講’,充分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我們都是儒家學者,你也可以講你的觀點,我講我的觀點,我們?yōu)榱艘粋€共同的目標,為了發(fā)展和提升儒學,我們兩個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可以討論,就是‘和而不同’?!?/p>
說到這,朱漢民突然想起我們這次聊的主題是“和”,而當年朱張也是在討論“中”和“和”的問題。
當年,張栻和朱熹兩人對“中和”問題的理解很不相同。張栻在心性論上主“性為未發(fā),心為已發(fā)”,在工夫論上主“先察識后持養(yǎng)”,這和朱熹主張“于靜中體認大本未發(fā)時氣象”相差較大,所以在會講過程中竟“三日夜而不能合”。當時朱熹接受了張栻的觀點。
那次會講,讓倆人的學問都長進了,最后都成為了大儒。更富深意的是,開創(chuàng)了書院不同學派“會講”先河,體現(xiàn)了書院“百家爭鳴”、“自由講學”的特色。岳麓書院在此會講之后,逐漸成為了湖湘學派的重鎮(zhèn)和湖湘文化的中心。
朱漢民說:“學術要發(fā)展的話,不但要有批評,還要有相互的交流。學派也好,學術也好,都是為了追求真理。為了達到此目的,我認為就恰好需要不同的學派來進行爭辯和交流,不同學派站的角度不一樣,突出的重點不一樣,這就像看一個東西的物象,一個從正面看,一個從側面看,一個從背面看,那么這個客觀的物體到底是什么,要獲得它的完整的知識,獲得它的一個全面的信息的話,可能把幾個不同的視角綜合起來,才會更全面?!?/p>
和上世界的聲音,讓書院更強
從古至今,岳麓書院走過千余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朱漢民說:“書院,如果僅僅是個歷史遺跡的話,它就沒有活力,我們在這個歷史遺跡注入新的思想,就變成了一個有生命的存在。文化遺產就是遺物嘛,古人留下來的遺物而已,岳麓書院不僅僅是遺物,它今天仍然在煥發(fā)文化的活力、學術的活力?!?/p>
岳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淵源地,它代表著一千多年來湖湘文化的積累,時至今日,它仍然在國內的學術界發(fā)出很強的聲音,它仍然不斷地培養(yǎng)出人才,是一個活的生命。
對書院的學術氛圍,朱漢民頗有感觸:“我認為岳麓書院有一個比較好的‘和’的狀態(tài),可能很多學院現(xiàn)在為爭奪教育資源,或者為學術競爭會內部不和。但我們從外面調進來的很多教授,或者在這里工作多年的教授,他們都認為這里的氣氛是非常好的,相互敬重,相互支持。這十多年來我們書院發(fā)展得比較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是在心氣很平和地做學術研究,教書育人。這樣促進了岳麓書院的發(fā)展,所以我認為我們是‘和’的這種價值觀的受益者?!?/p>
朱漢民用與時俱進來形容現(xiàn)在的岳麓書院?!斑^去的那些古書院,基本上它到了晚清都被廢棄了,那么岳麓書院呢,它改成現(xiàn)代的大學,將人才培養(yǎng)、文化積累、學術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岳麓書院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融的特色。同時,它的開放講學集中了湖南省內外各界文化的名人和他們的學術、智慧,這其實也是一種融合?!?/p>
岳麓書院有著一千多年的學術傳統(tǒng)?!澳敲船F(xiàn)在如何延續(xù)這種文化的生命?”成了朱漢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有岳麓書院學統(tǒng)的延續(xù)。比方說,我們今天做的學問,我認為這是和歷史上的先賢們一樣,也是在繼承湘學和儒學的血脈。同時,在書院給學生上課,也是繼承岳麓書院教育的傳統(tǒng)。大家都認為我們岳麓書院發(fā)展很快,但是放在這個一千年的文化脈絡點,我仍然認為它是發(fā)展很慢的,現(xiàn)在我們做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p>
朱漢民希望今天的岳麓書院不僅僅是個文化延續(xù)而已,他希望能夠有更大的發(fā)展。“它應該在當代的世界成為國學之重鎮(zhèn),它要成為復興中華文化的一個大本營,要發(fā)出更強的聲音,所以我們現(xiàn)在做的事情,還離我們的目標很遠?!?/p>
只有“和”,才能產生萬物
口述 朱漢民 整理 王暢
我們的傳統(tǒng)價值有很多,有自然的價值,社會的價值,人的精神的價值,包括藝術的價值、倫理的價值……但是,“和”是代表中國文化的價值之和,它是可以滲透到各個領域的一種價值,同時它是最高的價值。
因為“和”能夠表達中國人的一個最高的追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是一個宇宙自然的價值觀念。春秋時期,我們的先賢就提出了一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的天地自然為什么是生生不息?是因為不同的東西,各種物質和諧地放在一起,就能夠不斷地產生新的事物、新的東西,于是,我們的世界就變得豐富多彩?!吨芤住氛f:“天地之大德曰生”,那么這種“生”是怎么來的呢?是因為有“和”?!昂汀眧能生物,只有“和”,才能產生萬物。
另外,“和”也代表著一種社會的價值。由于我們的社會,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大家都各有各的情感和欲望,按照儒家的說法,大家都會產生爭斗,為了使大家不要去爭斗,就產生了“禮”。在這個“禮”的次序中每個人有他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要根據(jù)“禮”來確定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樣的話,就可以使社會和諧。所以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禮之用,和為貴?!薄岸Y”,禮的一個最大用途就是達到“和”的境界,就是達到社會的“和”的境界,所以這個是社會的“和”。
同時,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情感、欲望,如何讓它們都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來,又不要過度。如果放縱自己的情感,對內來說傷了自己的身體,對外來說也會影響他和人的關系。,人的心靈就要達到一個適度。那么怎樣適度呢?我們就叫“中”,也就是“中和”?!对娊?jīng)》中講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我們要追求快樂,但是如果追求快樂而太過放縱自己,那就是“淫”;人有喜怒哀樂,碰到傷心的事,要恰當表達哀傷的情感,比如說家里的人去世了或者出事了,就會有哀傷,但是“哀”的話,要“哀而不傷”,不要太傷心過度,還得好好活下去,還要承擔生活的責任。這樣就是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謂之和。
中庸之道這個“中”,它是使人達到內心的和諧和社會關系的和諧,也是達到宇宙的和諧一個途徑?!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笨梢?,“中”是天下的根本,我們做事、做人,都必須要實現(xiàn)“中”。
總而言之,無論追求什么,追求禮義也好、追求仁愛也好,追求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也好,追求內心的平和的狀態(tài)也好,最終體現(xiàn)的最好的狀態(tài)都是“和”??梢哉f,“和”是所有的其他價值觀的最好表現(xiàn),比如說,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最好的關系就是“和”的關系。大自然如果達到一種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同樣,我們的喜怒哀樂,要達到一種最好的狀態(tài)也是和。
所以說,“和”應該代表的是中國文化里的一種最高的價值,是一個全方位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