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泣下。”這是一首大家熟悉的唐詩,是唐初著名詩人陳子昂寫的。我想,任何人讀了這首詩,大概都喜歡其直接道出人生無常的豪邁大氣,嘆服那一瀉千里的抒情張力。
陳子昂寫了大量詩歌,被列為唐代三十六大詩人之一。《登幽州臺》可以說是唐詩興盛開始的一個最重要標志,在一定歷史時期是一種革新與啟蒙的響亮宣告。為什么這么說呢?
初唐的詩風浮華俗艷,陳子昂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積極推動對詩歌改革,是新唐詩運動的大力推動者和實踐者。他的創(chuàng)作,如《登幽州臺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詩,風格樸質(zhì)硬朗,格調(diào)激越,蒼邁。
可以確立的是,詩人陳子昂在當時是先鋒詩人,特立獨行者。頗像現(xiàn)代詩歌中,受后現(xiàn)代思潮影響下的某些類詩人,如“垃圾派”,“下半身詩人”,如此情形也造就了他不羈隨性的性情。在《唐書》里,也被評為性格“褊躁無威儀”,大抵是如此:喜歡出頭露面,好大喜功,自我吹噓,逢迎拍馬,遇事卻顯得急躁粗狂,威儀喪失。也是啊,性格決定命運,此話時常要應驗。
作為四川出來的地主家庭后代,陳子昂少時仗劍天涯,喜武好斗,俠氣萬丈。后來遭遇挫折,才決心讀書考功名。來到京城,適逢武則天廢除士族科舉的單一條件,讓庶族大地主家庭子女也參加進來。如此,陳子昂才有機會讀書,中舉,做官。他也因此極為感謝武則天,堅決擁護武皇后,力拍武皇后馬屁,這是出了名的。這在女人當政的唐初官場,很多人痛恨武皇后的情勢下,顯得很是刺眼。
同時呢,陳子昂也是個愛發(fā)議論的人,一有啥著名事件發(fā)生,總要站出來著文作詩表達看法,也時有被人詬病。最著名的一事便是關于一個“孝子”徐元慶刺殺趙師韞一案。這位徐孝子殺官僚,是在自己父親被犯罪處死后進行的報復行為。在竭力提倡儒家孝道思想,德儀天下的時代,這事引起社會各界人士激烈爭論。有人認為,盡孝也不能不論事情正反,不顧法律尊嚴純粹報復吧?不然公理何在?陳子昂撰寫《復仇議》一文,大力肯定徐孝子的孝行,建議在處以徐元慶極刑后,并給與其盛大的表彰會,最后朝廷采取了他的建議。事隔多年,此事被大詩人柳宗元挖出,并撰文《駁復仇議》對陳子昂進行嚴厲批駁,認為他不顧孝的前提和主旨,不看徐父親犯罪是否屬實,單憑個人情感發(fā)表言論,對父親的罪行完全忽略。盲目支持或盡孝,如果徐父親被冤,那孝行可以成立。反之便是混淆是非,擾亂社會秩序,屬于公共人物不負責任的行為引導。
即便陳子昂做官時那么擁護武則天,也未能逃脫武家對他的追討。大約是陳子昂做官時得罪過武三思,在陳子昂父親去世回家守喪服孝時,被武三思暗中指使他四川老家射洪縣令勒索陳子昂,之后又將他關進監(jiān)獄,年僅四十一歲便死于獄中。當然這事還需待考究。
人生蒼茫天地間,孤獨無依,萬事無常,大概是陳子昂千古絕唱《登幽州臺》的表達核心吧。盡管此詩出于無意的感慨,但的確道出他自己人生的某種預示,也道出了人類命運的難以捉摸。但行事低調(diào),多多注意修身養(yǎng)性,完善自己,始終是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