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馬
蒙古族馬文化是蒙古民族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文化,馬文化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貫穿始終。 據考古發(fā)現證明:馬鐙是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由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鮮卑人發(fā)明的??脊艑W家在我國遼寧朝陽的一座鮮卑貴族墓中發(fā)現大批馬具,其中包括馬甲、馬鞍和一件鎏金銅馬鐙,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在陰山巖畫中就有草原牧民騎射圍獵、奔馳戰(zhàn)斗、馬拉車等場面,這就是沒有文字之前的圖畫。
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已經分布到了亞洲北部。公元前9世紀蒙古族先民從額爾古納河、克魯倫河、土喇河之源時,馬已經普及于蒙古草原。據《蒙古族民俗百科全書》記載:馬的稱謂有354種,馬的毛色稱謂有228種,馬疾的民間療法有280條目。蒙古族在幾千年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養(yǎng)馬、套馬、馴馬、騎馬、修飾馬和治療馬疾的民間方法等諸多經驗,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馬文化。 我國北方馬,凡稱蒙古馬,其馬體不高,頭略大,別看其貌不揚,不及阿拉伯馬好看,但它是最適合蒙古高原環(huán)境的良駒,便于乘騎馳騁,體能耐勞,不畏凜冽氣候,這一點非其他馬種可比。蒙古馬一旦調教,皆能隨騎手之意,騎手引弓放箭,則不持韁而馭之進退自如。
蒙古民族所以喜愛馬是因為它既是生產資料也是生活資料。馬是當時最好最先進的交通工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能夠征服歐亞兩洲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創(chuàng)建了震驚世界的歷史業(yè)績,除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他的軍事謀略外,馬作為重要的軍事交通工具和隨軍的給養(yǎng)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史籍記載:成吉思汗率兵征戰(zhàn)途中“雖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就是吃馬肉、飲馬乳。這是保持軍隊旺盛的戰(zhàn)斗力之所在。
蒙古人凡游牧、征戰(zhàn)、保衛(wèi)邊疆、狩獵、走親訪友都要騎馬。所以,蒙古人被稱為“馬背民族”。用馬奶釀造的馬奶酒蒙古語稱“策格”。馬奶酒歷史悠久,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先祖勃端察兒時就釀造馬奶酒。馬奶酒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最神圣的?,F代每逢“那達慕”大會,賽馬是必不可少的競技項目之一。參賽的馬挑選四五歲遺傳基因好善跑的騸馬,并且體態(tài)要勻稱,參賽前一個月要單獨飼養(yǎng),其膘成要控制在八成左右。試跑訓練是賽馬的關鍵一環(huán)。所以,每天要試跑訓練。試跑距離根據參賽馬的情況逐漸延長,以此來提高參賽馬的體能耐力。為了適應正式比賽時多匹馬群體賽跑的環(huán)境。有時幾匹馬一起賽跑訓練,但伴跑馬不得超越參賽馬,從而提高參賽馬的競爭意識,騎手選定青少年,參賽馬要打鬃修飾。賽馬開始前對曾經獲得過冠軍的馬頌贊馬詞(歌),并介紹冠軍馬的出處。贊馬詞(歌)是蒙古人愛馬的感情流露。
世界上馬的產生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五千萬年以前,在我國境內最早發(fā)現的馬化石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出土的距今一千多萬年前的戈壁安其馬化石。這就充分說明蒙古高原自古以來就棲息和繁衍著大批的馬類動物。因此被生物學界命名為蒙古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相傳成吉思汗陵園內那匹“溫德根查干”(漢語意為雞蛋一樣圓溜白馬)就是烏審馬。馬在蒙古民族中如同漢民族的龍一樣,馬不但是其民族精神的體現,而且也是文化圖騰象征之一。
早在匈奴時期就有用馬殉葬之習俗。考古學者曾在鄂爾多斯高原發(fā)掘出馬殉葬墓穴。另外,蒙古英雄史詩《江格爾》中洪格爾在出征的路途中將“棕色的無駒騍馬牽到山坡屠殺后祭祀古土的山水”之記載。
成吉思汗陵園的溫德根查干(神馬)之所以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如此崇拜,因它是神駒化身,是整個蒙古族崇拜的天馬,是成吉思汗在世時一直祭祀成俗的神馬形象,這充分說明蒙古族崇拜馬文化形態(tài)由來已久。
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游牧生活實踐中積累了用馬奶治療疾病的豐富的經驗,創(chuàng)立了蒙古醫(yī)學的“酸馬奶療法”,蒙醫(yī)典籍中記載:酸馬奶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肺、健胃、祛溫、行氣、接骨解毒、治血熱、消肥胖、健身補虛、并增強五官生理之功效。
蒙古族對馬的年齡和毛色有獨特的稱謂,不論公馬或母馬四歲前都不直接稱呼其馬的年齡,只要按蒙古人的習慣稱謂稱呼,他人即可知道他說的是公馬還是母馬,并且知道幾歲馬,其稱謂根本不含馬的年齡。如“烏納格”指剛下生的馬駒,“達阿嘎”指二歲馬駒,“古納格別德斯”指三歲母馬,“古納烏熱”指三歲公馬,“伊斯格勒烏熱”指騸齡的四歲公馬。
牧戶馬群每年要按自己的傳統(tǒng)印記、圖案模式打烙各自的印記,以區(qū)別別的馬群。
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草原上的牧馬戶都要舉行一次一年一度的套馬、訓馬、打馬鬃等傳統(tǒng)活動。
馬具和馬鞍是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對馬具和馬鞍頗有講究,馬鞍分男式、女式,種類不下幾十種。金鞍、銀鞍、雕花鞍,雕花馬鞍是馬鞍中的頂級精品。馬鞭更是多種多樣,選料考究,制作精良,手工高超。有的人把黃羊(蒙古羚羊)腿(帶皮毛)陰干后做鞭柄,這種馬鞭柄不僅自然美觀實用,并且冬季出門或狩獵時不冰手。從這里可以窺見蒙古人對大自然的崇拜及審美觀念與實用價值密切結合。
平時馬鞍和馬具要停放在馬鞍架上不得亂動,更不準婦人拿動。有的人狩獵歸來鞍韂及捎皮沾滿血漬后不能擦拭。這樣為了證明自己的獵績和炫耀自己的狩獵技藝的高超。牧馬人凡給馬背鞍、帶龍頭、打鬃、梳理毛、扣馬肚帶都要站在馬的左側進行,更不能從右側上馬。這是蒙古人養(yǎng)成的傳統(tǒng)習慣規(guī)則。
過去蒙族地區(qū)每家牧戶的氈包前都設有一個燃柏葉的泥臺,其臺上有一個方槽,臺中立一個高桿,桿頂安一只三股叉,這就是人們說的“瑪尼桿”。桿上系著長方形旗幟,三面凌空,連同殷紅的馬鬃纓穗隨風飄揚,好似半空中燃燒的火炬。旗面中央畫著一匹駿馬,體態(tài)優(yōu)美健壯,四角飾以獅、虎、龍、鳳,這就是祿馬鳳旗——命運之馬,以此來求祝福平安祥和,五畜繁茂興旺。游牧民族與馬在歷史的長河中結下了不解之緣。把馬視為親密的伙伴和朋友。馬通人性,一切家畜家禽中唯獨馬不交配生母,所以,稱“良馬比君子”。 馬是人類的“功臣”,蒙古族的親密伙伴和朋友,蒙古族愛馬、喜馬、崇馬的習俗如今在農村牧區(qū)仍然存在著,因此,馬文化作為蒙古族的精神財富永遠不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