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是舶來品,鼻煙壺,就是盛鼻煙的容器。鼻煙,系用研磨成極細的煙草末摻入其他名貴香料等制成。明代晚期,意大利人利瑪竇將鼻煙帶入中國,作為貢品進獻給萬歷皇帝。
鼻煙壺,就是盛鼻煙的容器。鼻煙,系用研磨成極細的煙草末摻入其他名貴香料等制成。明代晚期,意大利人利瑪竇將鼻煙帶入中國,作為貢品進獻給萬歷皇帝。當時的鼻煙被裝在瓶狀的玻璃容器中,無論瓶身大小,上面都描著金花。最初用來裝鼻煙的玻璃瓶,俗稱“大金花”、“小金花”。
收藏鼻煙壺是賞心悅目的雅好,鼻煙壺濃縮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內(nèi)涵。中國所有的古代工藝品中,鼻煙壺這個門類出現(xiàn)的最晚,但它卻能全面表達中華工藝美術(shù)。鼻煙是舶來品,但鼻煙壺卻是地道的中國發(fā)明。鼻煙是用優(yōu)質(zhì)煙草經(jīng)晾曬、發(fā)酵、研磨、過濾等工序精制而成,由于它有提神、活血、避疾、消除疲勞的功效,自15世紀左右就在歐洲各國皇室、貴族階層中風靡一時。16世紀末,鼻煙隨著西方傳教士一起傳入中國,并漸漸盛行。鼻煙在進入中國之初,一般是用金屬盒或瓷瓶盛裝,重量從四兩至一斤不等。鼻煙壺工藝始于明朝,盛于清代??滴?、雍正、乾隆三朝成為鼻煙壺生產(chǎn)的鼎盛時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嗅服鼻煙之風盛行。自康熙朝始,即作為國禮饋贈。乾隆皇帝便常常以鼻煙壺賞賜有功勞的臣屬,如此上行下效,鼻煙壺也慢慢從盛裝鼻煙的實用容器,變成供人賞玩和顯示身份地位的藝術(shù)佳品。
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后,國人吸食鴉片成風,加之香煙的興起,對鼻煙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更為重要的是,民初以后,鼻煙壺和鼻煙作為一種社交禮儀逐漸勢微。新中國成立后,鼻煙壺傳世數(shù)量大,所以不受重視,再加上當時國人多認為鼻煙是沒落的象征,對鼻煙壺也不甚看重,曾一度以極低廉的價格出售。
可是西方人自18世紀便對中國鼻煙壺情有獨鐘,并規(guī)模收藏。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的中國鼻煙壺鑒賞家奧德爾(EdwardChoate0’Dell)創(chuàng)建了國際中國鼻煙壺協(xié)會。這個協(xié)會每年定期在各國舉辦年會及展銷會,活躍的會員有600多人。每到聚會時,各位會員都會攜帶自己最得意的鼻煙壺,展示交流。在過去的50多年里,中國鼻煙壺的主要收藏者都為西方人或華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地區(qū)收藏家才開始購藏玉石和琺瑯材質(zhì)的煙壺,而新加坡人則更偏愛內(nèi)畫鼻煙壺。
以材質(zhì)和制作方式分,鼻煙壺大致可以分為料(玻璃)胎、瓷胎、玉石胎、金屬胎、竹木牙角(有機類)胎五個門類。自1996年北京翰海第一次專場拍賣鼻煙壺,一件不到5厘米高的清乾隆粉彩鼻煙壺拍出了104.5萬元的高價之后,鼻煙壺的市場價位便持續(xù)上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