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學校還是民間教育機構(gòu),雖然傳授的課程是茶道,但進進出出的行為卻與茶道無關,比如向老師奉茶是一杯已放在講臺上的茶水、學生用著一次性杯子從大茶桶接茶喝、練習泡茶時的茶具是粗糙的、茶葉是做得不到位的、開會時每人一瓶飲用水、聚餐時滿桌酒瓶汽水果汁就是不見茶影……以上這些茶道的應用不列入茶道課程之中,茶道教育是很難奏效的。
先說向老師奉茶,這是學茶者首先遇到的一堂課,要讓大家體會到奉茶的敬意。老師上臺不久,有人端上一杯蓋碗茶,放在講臺的一角,不管老師繼續(xù)講話與否,向老師微微一鞠躬然后退下(不是老師到來前已放在臺上)。這個“課目”不容易做到,因為備茶、備具、備水不易,除了設備要支援上外,心態(tài)是最重要的因素,師生都要把這一行為視為茶道的第一課。試想,如果連這一奉茶動作都做不好(如只是使用一次性的杯子,事先放在臺上),難道只有茶道演示課時才要恭敬地為客人奉上一杯茶嗎?有人會說,每天八堂課(若是在學校)堂堂如此做是很辛苦的。這也是心態(tài)沒有調(diào)整過來,如何將茶奉好不是學茶者津津樂道且是津津有味的一件事嗎?就如同一坐上琴椅就覺得是苦差事一樣,沒有喜悅之心,是學不好音樂的。若是老師也沒有被奉茶的喜悅,那就是茶文化科系或茶道教師的不稱職了。
泡茶課使用的茶具應是功能完備、品質(zhì)優(yōu)良的,如若學習階段不培養(yǎng)高標準的使用習慣,畢業(yè)后會允許低劣品質(zhì)的存在。供學習者練習泡茶的茶葉要有代表性的風格且品質(zhì)做得到位,否則不是認不清楚就是喝了不舒服,這又如何讓學習者愛上茶、尊敬茶?學習階段使用最好的器物與環(huán)境,是提高全民生活素質(zhì)的積極手段,也是教育的任務。
開會時不要每人桌上椅下一瓶飲用水,可于會前、會間,甚至會后安排供應茶水與茶食的時段。這個時段或有人現(xiàn)場泡茶,或自助式的提供茶包,使用的一定是陶瓷杯而不是一次性的杯子,茶是制作到位的品質(zhì),泡茶者是經(jīng)過訓練的熟手,茶食是健康的原材料制成,取食不會掉了一地的碎渣,需要托盤時是使用著有質(zhì)感的材料。有人質(zhì)疑這可要花費多大的人力與物力?但我們不是在辦教育嗎,要教出A級的學生就要用A級的手段。再說,這成本花下去,影響所及也不只是茶道界而已,它還會改善整個社會的生存品質(zhì)。
再說到聚餐,目前為止老師好像都沒將這堂課排入課程。即使是在設有茶文化科系或民間茶道教室的宴會上,餐前餐后如果有茶的話,總是一杯意思意思的茶水,沒人會去欣賞,席上也沒因這杯茶掀起美食的意識。我們要做的是什么呢?餐桌上的茶杯與茶席上的茶杯一樣講究,茶的沖泡也要經(jīng)過訓練有素的一雙手。除此之外,還可以將餐前餐后茶獨立出來,在餐廳辟個品茗區(qū),用餐之前喝杯開胃茶,用餐之后為宴會劃上優(yōu)雅的句號。茶道的這兩杯茶可以將宴會的社交功能與美食享用調(diào)節(jié)得完美無缺。
本文論述的是茶道教育要從身邊的事務做起,我們還可以借著這些事例了解何謂茶道、了解素質(zhì)教育對生命價值的意義。進一步說:這樣認真、實在的茶道教育才是素質(zhì)教育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