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潛力巨大,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進行挖掘。好奇心是人類的共性,學生也不例外,把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最原始的求知欲,提高對生物學的自主探究能力。由簡入難,循循善誘,深入淺出,不斷增強對知識的探究與深入分析。宋代張陸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學生也有展現(xiàn)自己的欲望,強烈的釋疑解惑的欲望也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由思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進行認真分析、嚴謹推理,甚至能夠誘導發(fā)散思維的過程,這對提高學生的智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都很重要,這個過程,通過教師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是無法做到的。
例如,高中必修二第三章第2節(jié)“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部分內容,就簡單介紹一些人物及人們?yōu)槭裁磳Πダ镉匈|疑聲,接著讓大家設想怎么才能讓艾弗里實驗更有說服力。這個學生反應很快,幾乎一致地認為要想法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完全分開,單獨進行實驗。接著,又通過多媒體給大家播放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過程,學生恍然大悟,甚至躍躍欲試,恨不得自己用實驗材料進行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思路和赫爾希與蔡斯幾乎相同。進而我再介紹,這個實驗其實有兩位科學家已經做過并且取得成功,同學們恍然大悟,甚至露出了喜悅的神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先是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想要解決問題,從而很好地引導了學生自己探索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教師同時再輔以鼓勵的語言,表揚大家大膽嘗試,接近科學,這樣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引起師生共鳴,效果顯著。
由此可以看到,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力求教師全面、透徹講解,從而只是達到知識目標是不利于學生進步的,而且枯燥單調的課堂根本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產生厭學現(xiàn)象,這樣的課堂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對于老師也不可能產生成就感。所以,結合學生實際,適時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巧妙地釋疑解惑,點到為止,讓學生獨立思考輔以小組討論,能夠極大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從而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
相信,持之以恒地堅持這樣的教學方法和訓練,一定會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