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對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講求素質教育的今天,有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措施,班級這個小集體才能更加有序健康地運行。闡述了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管理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班級作風;學習方法;身心發(fā)展
一、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中時期是學生心理和生理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同初中時期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的獨立心理、批評心理和逆反心理都有所增強。這個時期的管理方式已經(jīng)不能再用初中時期哄的引導方法和命令式的強制方法,這就給高中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為了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我探索了一些方法和措施,與大家分享。
其次,高中時期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對知識的吸取和對社會的認知變動較快,易于接受外界事物,也更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所以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會更加艱巨,對高中班主任的要求也更高,除了基本的教學專業(yè)知識以外,還應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和狀態(tài),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和合理地管理班級,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素質。
二、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和措施
1.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班級作風
優(yōu)秀的班級作風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氛圍,促使學生在一個積極向上、團結和睦的集體中奮發(fā)圖強,達到較好的管理效果。
(1)營造教室的學習氛圍,加強文化建設
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間和資源,布置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如可以張貼一些名人名言,使學生處于一個被激勵的狀態(tài),同時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制定并張貼班級文明公約,使學生的行為受到一定的自我約束。
(2)加強班干部的模范和引導作用
由學生投票選舉出班干部隊伍,并加強對班干部思想素質和工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他們可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定期和班干部研究分析班級管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好的管理方法。
(3)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
高中班主任首先應該以身作則,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接受到規(guī)范教育,同時密切學生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集體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高中時期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無論知識量還是知識難度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要想掌握好各種知識,必須針對每個學生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首先,不同學科均存在著內在的規(guī)律性,深刻了解各學科的特點,有利于抓住學習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幫助學生總結可行的學習經(jīng)驗。各任課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jīng)驗,必然諳熟各自學科所存在的規(guī)律。任課教師通過總結以簡單的方式教授給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
3.全面培養(yǎng)學生身心發(fā)展
進入高中時期的學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有了一個全面的提升和變化,特別是在自尊心、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是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而且這個時期的學生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很大,高中班主任要把握好學生心理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1)積極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班主任老師應該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使得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積極引導學生對社會負面信息有一個清楚正確的認識,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做及時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2)積極引導學生的心理教育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由于受到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心理變化和行為模式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穩(wěn)定性,而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的認知會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高中班主任要準確掌握和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基本心理特點,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如可以通過心理指導、心理激勵和心理陶冶等方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4.密切學生和任課教師的關系
高中階段的教學包含很多學科,除了班主任老師的直接管理,其他各科任老師也是學生教育的直接引導者。班主任老師應該定期和各個任課老師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狀況,同時也可以及時了解班級管理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能夠更好地促進班集體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師要定期組織班級會議,針對各科教學中的問題有一個及時的了解,對學生所反映的一些問題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有了各個學科老師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班級管理工作才會更加有效。
新時期高中班主任應該積極引導和督促學生,從德、智、體等特別是心理教育方面對學生和班級進行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積極探尋更加有效的方法,以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郭燕濤.高中班主任應如何做好班級管理工作[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