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紅色、褐色似乎在事茶的爐具、瀹茶器里占了主要色調(diào),但其實也有例外,比如南豐泥爐。想古時夏日,山中有竹有溪,溪邊有茶亭,茶亭旁又有專事煮水的一閣小亭,梳著發(fā)髻的茶童燃起柴火,輕輕蓋上一層欖炭,慢搖蒲扇,青煙從屋檐下飄出,幽寂的山間便有了帶著松脂香的煙火氣息。這氣息里的爐膛逐漸溫?zé)嶂敝翢霟幔钪茉獾目諝庖苍黾恿藷岫?。而這小爐看上去卻清涼如故,毫無燥熱感。何故?原來這是一只外形六棱、每一個棱面上印有竹枝、蘭葉,爐身素白的南豐泥爐。日本在煎茶道最盛行的時期,曾大量進口中國的涼爐,并被茶道中人視為珍品,就是因為白泥涼爐在茶事中予人的潔凈高雅之感。
“一水間”收集了不同的爐子,配合不同區(qū)域的茶葉沖瀹。江西山水靈秀,自古多產(chǎn)上好綠茶:婺源的婺源茗眉、遂川的狗牯腦、山井岡山的井岡翠綠、廬山的廬山云霧,還有柔順香濃的寧紅功夫都是考究水質(zhì)的茶品。
當(dāng)年友人寄來狗牯腦茶,觀之秀媚緊結(jié),條索表面滿覆嬰兒胎毛般的白絨毫。以尋常電爐燒水,茶湯清銳芳醇:若用泥爐煎水沖泡,茶湯變得柔和而有張力,口中余甘回味不絕。去年景德鎮(zhèn)的朋友寄來農(nóng)家自制的寧紅,茶芽肥碩,葉肉厚軟,瀹來湯色紅艷,渾厚醇爽。
南豐泥爐搭配同樣的觀音泥制的砂銚或是銀壺,以白木炭取火,煮水的時間并不用太沉長,水質(zhì)柔滑甜潤,可令綠茶的香氣、滋味都得到極舒展的釋放。夏日炎炎,圓線條的砂銚或銀壺坐在六棱的南豐泥爐上,方與圓的對比令人愉悅,爐中熾熱的紅焰與乳白的爐身形成有趣味的冷暖色交映。茶席中的審美,就在這不動聲色中自然流露出耐讀的細節(jié)。
外方內(nèi)圓的南江西豐泥爐始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選擇當(dāng)?shù)匕咨挠^音泥所制。觀音泥粘性大,分布在地表下面四五米深的土層,泥土潔白無瑕。采來的泥土要經(jīng)過曬干、浸泡、篩灰、煉泥、壓坯、創(chuàng)皮、磨光、打底、配底盤等18道生產(chǎn)工序,泥爐身上的圖案是通過木模印壓而成。這些素淡的花草使南豐爐多了幾分文氣,也是它有別于其他地區(qū)泥爐的地方。而講究些的,圖案是木版畫風(fēng)格的人物,拓印更為考究。南豐泥爐設(shè)計精巧,爐頂有內(nèi)外兩蓋,底下有一個托盤,還有一個封門,煮水煎湯后把蓋子加上,封門封好,阻斷空氣流通,爐內(nèi)的炭火便會自行熄滅。安全、實用與清雅并重。
早期的南豐泥爐又名南豐鹽爐,傳說是江西贛州人金萬鑫仿制成功的,后來當(dāng)?shù)氐脑εd、張洪發(fā)亦仿制出柴爐、炭爐。因制泥爐時用的篩灰是包裝過食鹽的草袋子,剩余的鹽攙和到了泥里,使泥爐竟然帶有微微的咸味,于是工匠們靈機一動說在制爐中加入大量食鹽,以減輕售賣時的課稅,從此泥爐也被叫做“鹽爐”,直到上世紀(jì)50年代才改為“南豐泥爐”。如今,在煤氣灶、燃氣爐、電磁爐等現(xiàn)代灶具普及的今天,南豐泥爐的制作日漸萎縮,只有很少的民間老藝人還保留有傳統(tǒng)的制爐技法。但慶幸的是,在茶事漸熱的當(dāng)下,因茶人的再度關(guān)注才慢慢恢復(fù)了生產(chǎn),樣式也有了變化,一些工匠還根據(jù)日本回流古涼爐的模樣來定制。其實,日本涼爐據(jù)說也是從中國流出去的,但尋不到制作的源頭。自古以白泥制爐的不多,江西南豐觀音泥耐火耐燒,會不會與它藏著一些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