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茶有著多重屬性,它是飲品、是商品、也是一種文化產品。千年來,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從未缺席過,每一個細微的時間刻度上,都有茶的參與,相伴而生的茶文化也如礦質般在歷史的原野中累聚,并因各茶產區(qū)自然與歷史條件的差異,而形成一座座“品位”不一的“礦藏”。
作為中國重點產茶大省之一的浙江,無疑坐擁一座茶文化的“富礦”:國際上,西湖龍井幾乎是中國綠茶的代名詞;湖州是《茶經》問世之地,也是大唐貢茶的主產地;寧波是海上茶路的啟航地、越窯瓷器的發(fā)源地;臺州天臺山是日本茶文化的祖庭……同時,在上世紀80年代,浙江亦獨占全國茶園面積、茶葉產量之鰲頭,最高時年產量占全國四成,有“國人四杯茶,浙江占其一”之譽。然而,隨著福建、云南、貴州等地茶產業(yè)與經濟相繼迅起,浙江茶園面積、茶產量“第一”的地位日益式微。
為尋求破題,浙江茶界把更多的關注目光投向了先天擁有的文化“富礦”,進行了深度挖掘、整合、延伸,形成了以“中國茶都”杭州、“中國茶港”寧波和“《茶經》故里”湖州為代表的三大茶文化主題城市,并站在全國乃至全球的高度來打造茶業(yè)的軟實力,發(fā)展茶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此外,浙江茶界也注重科技創(chuàng)新,以浙江大學茶學系、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為先導的科研單位,與茶企開展產學研合作,引領茶業(yè)精深開發(fā)與綜合利用??梢哉f,“左手文化,右手科技”形成了打造茶業(yè)軟實力的“浙江模式”。
約瑟夫·奈說:“軟實力是一種吸引人的力量。從資源的角度來看,軟實力來自能產生吸引力的資產?!倍ツ昴甑?,浙江省委宣傳部在發(fā)布“浙江省文化發(fā)展指數(CDI)”時也指出:“文化發(fā)展水平,似乎與富裕程度沒有什么關系?!币虼耍诋斍皞鹘y(tǒng)茶業(yè)發(fā)展遭遇瓶頸的境況下,“浙江模式”也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深入探究與借鑒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