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齊東路,著名作家劉白羽曾這樣寫道:“伏龍山、信號山間的一條街道,有著曲折上升的深巷伸向山巔,路左邊是向下傾斜的陡坡,窄窄的小巷帶著一磴磴石階彎曲而下,引向深谷。望著那一道道小巷搖曳著各式各樣的樓影、樹影、花影、人影,在煙雨的迷離朦朧中,這山城是何等的美呵!我一任雨霧淋濕了,只凝望著想:這多像重慶市!這多像鼓浪嶼!”
就在齊東路與龍山路、伏龍路合圍的三角形地帶——齊東路2號,坐落著“十大魯商”之一叢良弼的故居,他創(chuàng)辦了振業(yè)火柴廠。叢良弼長子叢超杰,從事民族工業(yè)。次子叢貫一,曾任青島萬字會會長,解放后是山東省政協委員。三子叢樹立曾任青島農業(yè)研究所所長。叢貫一有三子三女,其次子叢兆桓先生是昆曲藝術家,叢兆桓的二女兒即電影演員叢珊。
據考證,叢良弼公館建設時間應在1925年至1928年之間,解放后,公館被充公,被中國醫(yī)藥公司使用。2004年被一邵姓女士購為私有后進行了改造,現經營為商務酒店。
熱血青年“點亮”實業(yè)救國路
叢良弼,山東蓬萊人,年輕時去日本大阪經商,任天津東順德駐大阪公號經理,后在煙臺自開東順泰商號,并設分號于天津、青島和大阪,主要經營火柴生意。1913年,叢良弼在大阪集資20萬元,在濟南開辦了一家火柴廠,定名為振業(yè)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意為“振興中華,實業(yè)救國”,成為山東火柴工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
相關的文獻記載,青島的火柴生產起步于1916年。此前,市民所用火柴部分來自外省,部分來自國外。1916年,日本大阪磷寸株式會社首先在青島創(chuàng)辦山東火柴公司。1917年,日商又建起明石磷寸工場。1924年,華祥磷寸株式會社也投入生產。1916到1924年,日商在青島開辦的這些規(guī)模不大的火柴企業(yè),基本上壟斷了青島的火柴市場。
1925年,已獲成功的叢良弼再度投資30萬元,在青島曹縣路29號開始籌建振業(yè)火柴廠分廠,1928年投產。當時這間民族資本的私營企業(yè)有職工千余人,擁有排梗機25臺,其主要機器都由濟南總廠承做,不依賴進口,日產量可達80大箱(合576000小盒),每大箱賣42元,一躍成為青島規(guī)模最大,產量最高的火柴廠。振業(yè)火柴廠青島廠區(qū)還設置了倉庫、宿舍、醫(yī)務室和澡堂。難能可貴的是,開工伊始,振業(yè)火柴廠便摒棄含有巨毒能致人非命的黃磷火柴,專門生產無毒的硫化磷火柴。同時,為了提高火柴質量,堅持用熱膠粘連火柴頭,以克服日商用冷膠粘連火柴頭造成表面粗糙、易吸潮脫落較難發(fā)火的缺陷,雖然成本略高,但火柴頭表面光滑,不易受潮,發(fā)火有力的優(yōu)點,贏得了廣大消費者青睞。
隨著產量的增加,青島振業(yè)火柴廠“三光”、“蜘蛛”商標圖案的火柴,很快進入尋常百姓家,不但滿足供應,而且還遠銷外省,聲名鵲起,給日商以沉重打擊。青島市民終于用上了青島民族工業(yè)生產的,物美價廉的火柴。
1930年,濟南、濟寧、青島三廠組成振業(yè)火柴股份公司,董事會設在青島,叢良弼任董事長,叢貫一任總經理。1932年,振業(yè)公司又在曹縣路33號設梗片廠。
1931年后,青島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日商在青島開辦的火柴制造業(yè)受到打擊,不僅振業(yè)和華北兩個廠產量銷售有所增加,且又有信昌、明華、振東、魯東等廠相繼投產。到1934年,青島已有火柴廠13個,成為全國重要的火柴生產基地。1945年時,叢良弼去世,三年后的1948年,青島的新老火柴廠已增加到了37個。
一張報告表背后的時代影像
從檔案館提供的一張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振業(yè)火柴青島分公司的廠務報告表”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經理為臧恒甫。據叢兆桓回憶,臧恒甫是詩人臧云遠的父親,他們和叢良弼是蓬萊同鄉(xiāng),早就相識。臧云遠早期就讀于青島膠東中學(崇德中學),曾請聞一多指教新詩寫作,結識了臧克家??谷諔?zhàn)爭勝利后,臧云遠同徐中玉、王統照一樣,重回青島,三人經常聚會,臧云遠經常在振華火柴廠中宴請,成就一段佳話。
1946年的振業(yè)火柴青島分公司共有職員92人,機器增加到49臺,其中理梗機4臺,排梗機29臺,卸梗機12臺,熬頭機1臺,選梗機3臺,所用原料包括氯酸鉀、硫化磷、鉛粉、油臘、松香、梗子、金料。備注中顯示,抗戰(zhàn)勝利后,工廠于1946年8月復工,但因經濟條件制約、原材料缺乏等原因,只復工了一小部分,希望政府予以大量工業(yè)貸款,用以購買主要原材料、添用工人、增加生產,擴充銷路,從而“解除商廠困難而裨益社會,民生亦匪淺鮮矣?!?/p>
當年,實際就是4個月,共生產火柴1271箱,盈利7827多萬法幣(法幣是1935年11月4日由國民政府發(fā)行的貨幣)。根據時年滬市匯率,大約相當于11569美元。解放前那幾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到了惡性的地步。這筆錢若是放到1947年12月,將貶值為525美元,若放到1948年8月19日金圓券發(fā)行后,就只值7美元了。1948年,一盒火柴50萬,一個饅頭100萬。當年濟南路有家商號去銀行存款,居然用大車拉了7麻袋法幣,雇傭了3個苦力搬運才把這21億元法幣存到銀行,折合187美元,因此社會上出了“裝卸法幣業(yè)務”這個新鮮奇特的行業(yè)。1949年6月,人民政府宣布停止金圓券流通,以金圓券10萬元兌換人民幣1元的比率,收回后銷毀。
新中國成立后,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振業(yè)火柴廠與青島幾個民族工業(yè)火柴廠幾經聯合,成立了“公私合營振華火柴廠”,生產“先進”、“嶗山”、“火車”等商標的火柴。1958年,又并入“青島實業(yè)火柴廠”,組建起了位于利津路20號的“青島火柴廠”,2006年解體為勞動力市場、加油站和利津路小商品市場?;鸩襁@種曾經的生活必需品,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