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自然,是李志杰創(chuàng)造靈感中的重要源泉,在其藝術(shù)生活中,外出寫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多年來,他走遍國內(nèi)名川大山。太行之雄偉,黃山之秀美,雁蕩之靈潤,早已深深鐫刻在他的作品之中。
然而,寫生的生活是艱辛的,一塊畫板,一支畫筆,一些維持生命基本體征的食品,是李志杰最原始的行囊,近似苦行僧的生活占去了一年三分之一的日子。
黃山之巔,他俯瞰山川秀色,采覓松柏神韻,從中吸吮豐富的思維情感的內(nèi)涵。
太行腳下,他仰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無限雄偉,將自己的體會融合藝術(shù)意境之中。
由感而發(fā),有感而畫,由感而成,常常使他在面對神美自然的造化中,進入了:忘我的境界,與饑渴抗?fàn)?,與孤寂對侍,與狼蟲為伴的經(jīng)歷,使他對生命自然有了常人所不能體會的感悟。在他的作品中,無生命的山川富有了生命的元素和高格品性,有生命的草木更具備了靈感與自由的精神意志。不難想象,當(dāng)一個畫者置身于一定的環(huán)境中,積極發(fā)起自己強烈的感情波瀾與創(chuàng)作沖動之時,自然迸發(fā)出靈感的火花,定會筆隨意轉(zhuǎn)墨由心生,山高水遠,物我相生,其作品的品質(zhì)則可想而知矣。
我想李志杰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厚重與空靈兼有,沉著與熱烈并生,與其“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創(chuàng)作理念有直接的關(guān)系。
書者德為先
也許是出生天然性情,也許是飽歷山川的后天習(xí)得。在李志杰的性格里有一種大氣,俠義的品德。對友至誠,對己坦蕩。他常對人說:“一個畫家,畫到一定的程度,畫的就是自己的人品,舍此無他”。
在李志杰看來,藝術(shù)真的就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氣度,一種品質(zhì),一種精神。正如他的作品那樣,用樸拙,雅致與靈動的筆墨,把男兒的一腔熱血,一股撼天正氣和高遠情懷盡情的潑灑宣紙上,于有意無意間透出一種深沉與莊重,在有我無我中漾出一種空靈與幽遠,從自然而然處成就一樣天空與境界。如魯迅先生所言:“表面上是一張畫,或是一個雕像,其實是藝術(shù)家思想與人格的表現(xiàn)”。
讀李志杰先生的作品,有種感動在心間,那筆墨間分明奔流著一種激情,分明奔涌這一股向上的力量。有如萬馬奔騰般氣浪滾滾而來,頃刻間使人熱血沸騰,豪情頓生。
博學(xué)厚積
在李志杰看來,一個從事繪畫的人如果沒有深厚的學(xué)養(yǎng),到頭來只能是一個畫匠,而很難成其為家。于是,成為一個真正的畫家已成為李志杰終生的夙愿。
“觀天地自然氣概,讀古今圣賢之書”。李志杰在行萬里路的修行中,升華這讀萬卷書的品味。儒、釋、道三家經(jīng)典成為他手中不釋之卷。儒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他以之為人生之經(jīng);釋之“心無所往,圓榮無碗”他以之為心性所養(yǎng);道之“天人合一,恬淡自然”,他以之為畫境所追。在“內(nèi)養(yǎng)與修行”的雙重實踐中,李忐杰追求者人生與藝術(shù)的完美。
為此,他默默無聞,心無旁騖的追求著,攀登著,付出著——向著自己內(nèi)心的巔峰。
在二十年來,李志杰始終以一種低調(diào)的姿態(tài),從藝為人。積細(xì)流以成江湖。將精神世界不斷升華為自由狀態(tài),將繪畫藝術(shù)不斷注入人生感情。在解放自己,超越自己中,努力產(chǎn)生新的生命張力,在品格的遞進中升華著人生。
相信有一天,李志杰定能達到他追求的理想境界;其作品定能吸引更多的人去理解沒去闡發(fā);他的人生與藝術(shù)也定能激勵鼓舞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