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步入收藏的大門,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個神奇而瑰麗世界:丹青筆墨、古陶珍瓷、商周鼎彝、奏漢圭壁、翡翠珠寶、奇石家具、竹木牙角、古泉善籍……無不經(jīng)歷了歲月的滄桑,演繹過時代的傳奇,或許由于這個緣故,收藏在中國是一個恒久而常新的話題。它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生活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寄托著國人對于傳統(tǒng)的推重,和厚重的文化積淀的崇尚。
時至今日,紫砂器的收藏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其風采,收藏紫砂成為了現(xiàn)代生活中的“時尚”拍賣行古玩行如雨后春筍遍布全國。大藏家、大買家不惜一擲千金而平凡百姓也加入其行列。雖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興致所致,也往往不惜重金,即便如此紫砂門類的收藏對于大多數(shù)初學者而言,依舊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而這個謎團的核心所在就是真?zhèn)?、?yōu)劣。
紫砂壺,產(chǎn)自江蘇宜興,以地名之也。質(zhì)為陶而非瓷,成品種類甚多,凡用應有盡有,不過以壺為最著名,按:宜興產(chǎn)筑窯時代最早,春秋時范蠡,為陶即為此地,后至明代歐子明復創(chuàng)窯燒瓷皆有紫砂為胎。成品甚佳,遂以名世,但世稱宜興紫砂壺并非瓷器,系以宜興所產(chǎn)之泥《紫砂泥》燒制而成,其色紅紫、無半白,適于沏茶,能保留茶味,故以壺稱。
據(jù)吳騫《陽羨名陶錄》載:宜興壺之創(chuàng)始,系金沙寺一僧,習與陶缸翁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胚為壺,附陶穴燒成,用之良,遂以傳世。時有供春者,為吳氏家僮,此時事吳氏正讀書十金沙寺,春給使之,暇竊僧人所能,得其秘訣遂為陶工,故宜興壺,以供制為最名貴。其傳世者,栗色黯然,如古金錢,最不易得。后為宜興名流儲南強所得捐于博物館以供世人觀賞足見其珍貴。以后則有時大彬,時初仿供春喜作大壺,后游婁東聞陳眉公等論茶,乃作小壺。前后諸家并不能及?!懂嬼充洝吩疲骸按蟊蛑畨?,以柄上拇指痕為識。大彬所問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柴,妙小可思,次則有董翰,號厲豁,始造菱花式,頗工巧。與趙梁、元暢、時彭為四名家。”與大彬齊名者:李仲芳、徐友泉等三人。當時陶肆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語。蓋李徐皆行大也。仲芳之父茂林,名養(yǎng)心,所制之器頗樸致。仲芳為大彬之高足,所制漸趨義巧,茂林督以復古。仲芳因手壺示茂林曰:“老兄者個何如?”故俗呼其作為“老兄壺”。友泉亦時之門人,名士沖,菩制漢方扁解,小云雷提梁卣、蕉葉、蓮芳、菱花、鵝蛋、分檔、索耳等式。泥色有海棠、朱砂等,定窯白、冷金黃、澹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諸名,種種變異妙出心裁,然晚年自嘆曰:“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也!”友泉之子亦工是藝,故有“大徐”“小徐”之稱,大彬門人尚有歐正春、邵文金、文銀兄弟等及蔣佰穹等,所制均極精美,其余尚多人,亦均以制宜興紫砂壺出名。
百生之沿革,至紫砂壺傳承有著清晰脈絡,玩壺賞壺,參與其事,成之為風雅之舉文人玩壺賦于紫砂壺為“溫潤如君子,壕遷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似佳人,葆光如隱土,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法如高士,脫塵如衲子”。(見《茗壺圖錄》)
欣賞紫砂壺需從愛壺玩壺入手,在賞玩中,了解紫砂壺的泥料、性能、以及吸水性、燒結溫度,工藝技巧、歷史傳承、流派等等,從而判別優(yōu)劣、真?zhèn)?。逐步確立自身的去向達到收藏的目的所在。欣賞紫砂壺,亦淺亦深、亦玄亦神,關鍵在于如何進入賞壺之門。紫砂壺的優(yōu)劣大致為四個層次,“實用器、工藝品、特藝品及藝術品”。實用器的特點是每個時期投入的制作人員很多,制作技藝較差品種單一,不作賞壺之列。工藝品,出自良工之手,其作品一般來說,制作精良。但出于歷史或文化素養(yǎng)上其作品大都為模古成模仿,名人之作當然在行內(nèi)屬出類拔萃,名人少,作品稀少,其作品總是賞壺藏壺者所渴求的首選。藝術品是作者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yǎng)下所制作的,有著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其作品向來受到藏家青睞。
收藏不是收集應各有所好,不必強求多寡,適合自我也是一種情趣,在欣賞中學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