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索我校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點面”模式對培養(yǎng)護生崗位能力的作用。方法: 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采用“點面”模式,融入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實踐成績進行比較,對兩組學生關鍵崗位能力進行問卷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實驗組學生實踐成績較對照組有明顯差異;實驗組崗位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有大幅度的提高(P<0.05)。結論:實驗證明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采用“點面”模式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護生的關鍵崗位能力。
關鍵詞:崗位能力; 內科護理學;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302-01
崗位能力是指在某種從事的職位或工作崗位領域上表現(xiàn)出來的個人動手和實際操作的一種技巧或能力,也包括和專業(yè)技能不直接相關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種不同場合和職責情況下做出判斷選擇的能力。隨著優(yōu)質護理工程的逐步推進,作為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護理崗位,對護士的崗位能力有迫切的需求?!秲瓤谱o理學》是臨床各科護理學的基礎,是護理專業(yè)核心能力課程,其實踐教學是護理崗位技能培養(yǎng)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方式。
1 實驗對象與實驗方法
1.1 實驗對象:
本研究選擇我校2010級1001~1004高職護理專業(yè)4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186人,均為女生,所有學生均通過中考統(tǒng)一招生入學,年齡17~19 歲,入校時成績相當,進校后隨機分班,前期開設課程一致。兩位任課教師分別隨機擔任1個實驗班和1個對照班級的內科護理教學。于第五學期開設內科護理學課程,4個班有關教材、教學大綱、教學時數(shù)、教學目標均相同。
1.2 實驗方法:
在內科護理學實踐課教學上,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實踐課教學,如紙質病例分析和多媒體視頻播放的形式。實驗組采取以“點”帶“面”的情景模擬綜合實訓教學,即在護理教學見習周中對實驗班合作小組進行任務分配,每組學生在不同的見習科室尋找臨床上的典型病例,引導學生全面收集資料、分析質疑,小組討論,各小組提出護理診斷及措施,請臨床帶教老師予以指導,各小組選擇其中一例完成一份完整的護理病歷,以書面形式交任課教師審核。教師通過甄選后指導學生將優(yōu)秀病例和所學知識進行縱向橫向聯(lián)系,并將病情的演變和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處理,常見診療技術的運用及護理融入具體的病例之中,構架鮮活的發(fā)展變法中的疾病情境。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經邏輯檢驗、清理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運用t檢驗和 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本研究在內科護理學實踐課教學中采取“點面”模式,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理論成績:(96±4)分、(92±6)分,2組比較(P<0.05)。說明科學的實踐課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3.2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踐成績比較:(85±8)分、(72±14)分,2組比較(P<0.05)。數(shù)據表明實驗組成績較高,同時在崗位能力構架上,實驗組學生有95%的學生認為觀察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91%的學生認為操作能力有所提高,96%的學生認為信息檢索與利用能力有所提高;89%的學生認為適應及臨床處置應變能力有明顯提高,當然也有4%的學生認為怎么教是老師的事,學習主要靠自己。以上說明通過內科護理學實踐課教學中采取“點面”模式的授課方式,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崗位能力。
3.3 本實驗結果還顯示:實驗組學生對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點面”模式滿意度為97%(89/92),收獲的知識更多、更直觀、更靈活、更實用。對照組滿意度為76%(71/94),其中有12%認為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學生壓力小,負擔少;對知識的自我評判方面,實驗組學生認為達到熟練程度的為91%(84/92),對照組為67%(63/94)。
4 結論與建議
4.1 國內護生臨床實踐技能教學現(xiàn)狀:
護理專業(yè)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長期以來各護理院校重視護理學基礎實驗項目的訓練,學生單純地模仿教師的動作,機械地按教師的操作流程進行練習,考核時教師用苛刻的評分標準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判,導致學生只關注技能操作的熟練度和標準化。如何提高護理專業(yè)學生溝通、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后續(xù)專科護理課程應該關注的[1]。在《內科護理學》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尚未進入臨床實習,不能很好的理解護理評估、護理措施等基礎理論知識,不利于臨床思維和人際溝通技巧的培養(yǎng)。在理論與實踐銜接方面,傳統(tǒng)的實踐課教學方法以紙質病例討論和觀看錄像為主,已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很少,以致學生進入臨床后不會說、不會做,不會思考[2]。那么,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護生的關鍵崗位能力呢?本研究將《內科護理學》常見病進行整合(所謂點),考慮到病情的演變和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處理,并將內科常見診療技術的護理融入具體的病例之中(所謂面),同時融入了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病情的動態(tài)演變條件下實施整體護理。
4.2 特色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內科護理學》實訓課多采取病例分析和多媒體視頻播放的形式, 對于護理專業(yè)的學生始終有“紙上談兵”之嫌。臨床實習生多反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到臨床上用不上,這就是他們的知識沒有內化成能力的表現(xiàn)[3]。較之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本研究采取內科護理學綜合實訓,分小組模擬醫(yī)療護理情境進行整體護理演練,符合杜威“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同時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升。其次,本研究采用的實訓病例不再是單一疾病,而要求將《內科護理學》常見病進行整合,考慮到病情的演變和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處理,并將內科常見診療技術的護理融入具體的病例之中,要求學生對其實施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還旨在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風氣、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及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素質,訓練學生臨床洞察力、辨別力、判斷力和執(zhí)行力,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以適應臨床對高素質護理人才的要求。
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點面”模式是某一具體病例為“點”,與該疾病相關發(fā)展變化為“面”,模擬臨床護理工作流程,貼近臨床護理工作實際而進行的護理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護理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評判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潛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診療技術一節(jié)中講授心電監(jiān)護及電除顫的護理,我采用以“點”帶“面“的教學法。先給出一個心肌梗死的病例,然后列出我校實驗室配備的心電監(jiān)護儀及電除顫儀的圖片及型號,分小組查閱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各小組自行編制疾病情景,需將心電監(jiān)護及電除顫穿插應用于其中,教師對其編排的病例與情境進行指導與評價,然后選最優(yōu)秀的一組進行現(xiàn)場展示,其他組觀摩后在互練互評。這樣即便于學生將知識聯(lián)系起來,避免前學后忘,又可訓練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教學安排相比以往的看一段示教視頻,不論是從學習興趣還是學習效果都要好得多。
4.3 讓學生實踐中成長:
學生在實踐中不僅可以掌握知識,而且容易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yǎng)能力。通過實踐教學中“點面”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要做適當?shù)囊龑Вぐl(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自己“找路”學習。以實踐中的“點”為支點,力求達到對疾病“面”的認識,提高對知識的橫向理解和縱向聯(lián)系,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只要我們相信學生的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做、去說、去論。讓學生正確對待在實踐中的成功與失敗,成功則享受成功的喜悅,失敗則收獲失敗的教訓,學生一定會更好的成長。
綜上所述,結合五年制高職護生現(xiàn)狀及崗位要求,在校期間通過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點面”模式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適應護理崗位提出的新要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結果也為“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新課程改革提供了制訂實踐課教學的參考模式與實驗支持。
參考文獻
[1]于春英(2011).護理專業(yè)學生校外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產業(yè)與科技論[J]10(16):147-148.
[2]卜秀梅,董博,鄭方遒等(2012).APIE導引模式在護理本科生內科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護理研究[J].16(4B):937-938.
[3]呂一婷,姚躍英,林梅等(2011).綜合護理技能訓練的教學實踐.中華護理教育[J]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