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治療方法對手部骨折臨床療效的影響。方法:選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手部骨折患者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與對照組35例,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對照組患者在完成手術后的6~12周內的愈合率為25.71%,在手術后12周以后的愈合率為68.57%,治療組患者在完成手術的6~12周內的愈合率為100.00%,治療組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使用外固定架治療手部骨折具有較高的療效,縮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有利于患者盡早的進行功能恢復鍛煉,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關鍵詞:外固定架;克氏針內固定;石膏托;手部骨折;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89-01
在骨折病癥中,手部骨折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主要以內固定和外固定手段為主[1]。內固定手段主要是指使用克氏針內固定法進行治療,外固定手段是指使用骨折外固定架進行治療。骨折外固定架是通過皮質將固定針穿入到骨折線兩側,用鋼針固定卡和連桿對裸露在皮外的針端進行連接,起到固定骨折部位的手段。外固定架是利用力學原理使鋼針發(fā)生變形所生成的作用力對骨折斷面其作用,對骨折部位進行穩(wěn)定,讓骨折端生成軸向擠壓力,對堅強內固定所產生的應力遮擋進行了避免,對骨折的愈合速度起到了促進效果。使用外固定架不但能夠固定骨折端還能對局部血液循環(huán)起到保護作用。本文對不同方法治療手部骨折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現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手部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齡為17歲,最大年齡為64歲,平均年齡為(42.3±2.7)歲。所選取的患者中有42例患者為掌骨骨折,有28例患者為指骨骨折。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與對照組3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征、職業(yè)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克氏針內固定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臂叢麻醉處理,使用氣壓止血帶方法,對患者暴露在外的傷口進行徹底的清理,使用2根克氏針交叉的方法對骨折兩側進行穿入,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治療,將克氏針穿過近骨折皮處和骨折部位,進行碎骨片復位后在進行一次克氏針穿骨操作。如患者伴有關節(jié)內部骨折現象,應降低克氏針插入關節(jié)操作,對肌腱進行修復。如患者屬于閉合性骨折,應將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3~6天抬高護理,待腫脹消退或者是減輕后方可進行手術治療。在進行閉合性骨折切口操作時,應選擇在手背側或者是指側,側拉肌腱,防止影響骨折斷裂部位的愈合速度,復位后使用巾鉗進行固定處理,將2~3根克氏針由骨折部位兩側垂直骨干縱向,使用順行交叉的方法插入到另一側皮質中。如患者為多發(fā)性粉碎骨折,一般使用克氏針交叉對骨干進行固定,將粉碎的骨塊進行復位處理,使用克氏針進行固定。手術結束后使用鋁板或者是石膏進行2周的輔助固定治療,按照患者的骨折愈合程度選擇拔出克氏針的時間。
1.2.2 外固定架法:
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指根麻醉或者是臂叢麻醉處理,如患者為閉合性骨折,應在X光的輔助下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處理,使用低速電鉆利用斜行垂直骨干的方法在接近骨折線的兩側將2根克氏針鉆入,對固定架進行連接,利用萬向接頭旋轉對2根可自由移動的克氏針進行調整,對骨折部位的側方移位、短縮移位、旋轉移位現象進行糾正。經過檢查后,如復位的效果較為理想,可將鋼針固定在骨折部位兩側后再進行2根克氏針鉆入操作,將螺栓擰緊進行固定處理。如患者為開放性骨折,應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處進行清理,使用外固定的方法對骨折部位進行閉合,骨骼支架建立后可以對受傷處的皮膚進行縫合處理,在進行克氏針穿入操作時,需使用撓背側徑路或者是尺背側徑路進行鉆入操作,對伸指肌腱進行避讓,防止對患者術后的肢體伸屈功能鍛煉產生影響。在進行克氏針鉆入時應對深度進行注意,確保只穿透一側骨皮質,不穿透另一側骨皮質,進行骨折固定時應使克氏針離骨折部位約5~10mm左右,指骨、掌骨和支架的距離應低于10mm。手術后第一天進行手指伸屈功能鍛煉,第二天、第五天、第七天、兩周內需要進行X線復查。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手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
對照組患者在完成手術后的6~12周內有9例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占25.71%,在手術后12周以后有24例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占68.57%,治療組患者在完成手術的6~12周內全部愈合,占100.00%,治療組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手部的關節(jié)損傷和骨損傷在骨科疾病中較為常見,如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手部骨折的短縮、旋轉或者是成角等錯位、畸形愈合都會對手部肌腱的滑移產生影響,對關節(jié)的活動度產生限制。在臨床的治療中主要以內固定和外固定方法為主,內固定的材料主要包括微型鋼板、異體骨栓、鋼線、可吸收骨釘、克氏針等,醫(yī)生應按照患者的病情和經濟條件選擇使用[2]。手術后盡早的進行功能恢復鍛煉可以有效防止出現肌肉萎縮、組織黏連、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所以應盡早的進行手臂主動、被動鍛煉。外固定架方法是將鋼針經皮穿放在骨折的近端和遠端骨段,使用連接桿和固定卡連接裸露在皮膚外的針端,形成一個空間力學穩(wěn)定結構,起到骨折部位固定的效果。外固定架在工程制作、設計工藝和臨床應用層次均得到了提高和改進,既吸取了內、外固定的優(yōu)點,又彌補了不足之處,使患者的骨愈合時間得到了縮短,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功能恢復鍛煉,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參考文獻
[1]金華.手部骨折幾種治療方法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08(34):265-267.
[2]胡琪,張春林,劉坤等.多種骨折固定材料應用治療復雜手部骨折[C].//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37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