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修辭是研究語言的藝術。修辭是根據題旨、情境,對語言進行調整、修飾,以加強表達效果。修辭在語言交流以及語言使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成為更具洞察力的修辭行為受眾,學會敏銳地判斷、欣賞各類修辭著述中呈現的修辭行為,透過修辭行為的表面現象看到其本質,從而可以更加理性地做出客觀的評判;另一方面,學習、掌握一些修辭學知識,也有助于我們成為更卓有成效的修辭者,學會使用修辭行為以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和交際效果。本文概要介紹了重要的英語修辭理論及常見的英語修辭格。
關鍵詞:修辭 英語修辭 修辭格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77-01
1 修辭的含義
語言在人類的交際中具有格外突出的作用。在日常交際中,除了要做到語言通順外,還要進一步做到語言準確、生動、鮮明,以達到語言的最佳表達效果。修辭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英語修辭學誕生于古希臘,英語單詞rhetoric(修辭)源于希臘語,意為art of oratory(演講術、雄辯術)。西方修辭學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的西西里島,修辭學產生之時是用于辯論演說的藝術。
修辭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對語言的修飾和調整,是對語言進行綜合的藝術加工。修辭是指根據題旨與情境,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以加強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修辭同語言的各要素—— 語音、詞匯、語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2 英語修辭理論概述
在修辭學的發(fā)展歷史上,有許多學者對這一門學科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許多關于修辭學的理論。有幾位著名的學者對西方修辭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是:艾弗·理查茲、肯尼思·伯克、理查德·韋弗、錢姆·佩雷爾曼、斯蒂芬·圖爾明、馬歇爾·麥克盧漢。
2.1 理查茲的修辭理論
理查茲作為英國著名的修辭學家、教育家、詩人和文學批評家,其提出的修辭理論對西方修辭學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理查茲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內容,他在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信息論和哲學等學科上都有著比較豐富和全面的知識。
2.2 伯克的修辭理論
在當代西方修辭學的研究中,肯尼思·伯克可以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盡管直到20世紀中葉伯克的理論才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20世紀新修辭學的興盛與他的貢獻密不可分。當時的歐洲學者主要關注語義和論辯,伯克則不同,他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出發(fā)對修辭學進行改造并為其定性和正名,他對修辭學研究的范圍進行了拓展,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廣泛的人類領域。
2.3 韋弗的修辭理論
理查德·韋弗在修辭學理論的研究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至今,依然有很多修辭學家受到韋弗關于修辭學性質的觀點的影響。當代哲學家埃利塞奧·比瓦斯認為韋弗對古典修辭學的重要性認識超過了任何一個思想家,他甚至用“修辭學大師”來評價韋弗。
2.4 佩雷爾曼的修辭理論
在現代的修辭理論學家中,錢姆·佩雷爾曼所提出來的理論,最有力地強調了哲學和修辭學之間的聯系,最清楚地揭示了修辭學和20世紀人類之間的聯系。佩雷爾曼的新修辭學理論與其關于認知學、哲學、倫理學、法律、社會學和論辯等的著作緊密相連。
2.5 圖爾明的修辭理論
20世紀中葉,斯蒂芬·圖爾明作為修辭學史上一位偉大的學者,為修辭學在20世紀的興盛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扎實、廣泛和豐富的學科知識,為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他得以在修辭學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圖爾明曾經認為,修辭學已行將朽木,但是美國的生活經歷改變了他對修辭學的看法,而他的實際推理模式在修辭學領域得以生存和發(fā)展。
2.6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修辭理論
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作為一個當代交際理論評論者和理論家,在20世紀60年代對英語新修辭學產生的影響之大可謂無人能及。在他看來,古代世界的“語法學家們”強調的是一種行動和勸說的生活,而“邏輯學家們”更喜歡的是一種沉思和哲學的生活。
3 常見的英語辭格
英語修辭通常涉及選詞、造句、謀篇三個部分的問題。常見的英語辭格包括比喻、擬人、借代、移就、夸張、反語、雙關、矛盾、反復、排比、倒裝、對比、押韻、擬聲、半諧音等修辭。
3.1 比喻
明喻(simile)又稱直喻,是指對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進行對比,用具體、淺顯的事物來說明或描寫抽象、生疏的事物,從而獲得生動形象、傳神達意的效果。
隱喻(metaphor)亦稱“暗喻”。同明喻一樣,隱喻也是在兩個不同類的事物之間進行比喻,其區(qū)別在于明喻把本體和喻體說成是相似的,而隱喻則干脆把兩者說成是一樣的。
3.2 擬人
擬人(personification)就是將作為事、物、思想的物體完完全全的擬成活生生的人,要賦予物體以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等。擬人修辭的運用可以使語言生動形象,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3.3 借代
所謂借代(metonymy)就是借彼代此。它不直接說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而是借用與其關系密切的名稱或其本身的某些屬性來指代。借代修辭的使用可以使語言新鮮活潑,增添了形象性和可感度,收到幽默、委婉的藝術效果。
3.4 移就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是將只適用于描寫某一事物的詞語用在描寫其他事物上,從邏輯上看是不合理的,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5 夸張(hyperbole)
就是故意使用夸大事實的手法,運用豐富的想象,在數量、形狀或成都上加以渲染達到增強表達效果的目的。
3.6 反語(irony)
就是說反話,就是故意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本意,有時甚至用來自嘲,表示親昵,以取得諷刺、幽默等效果。
4 結語
修辭是影響人類語言交際的重要手段。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下,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空前繁榮。而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從屬行業(yè)不同,人們在交際中需要更多地考慮語言使用的準確性、恰當性和有效性。但事實上,很多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不顧場合、身份、交際對象,導致語言使用不當、詞不達意等種種問題,最終影響了交際的效果,這就是修辭意識淺薄的表現。
參考文獻
[1]呂煦.實用英語修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7-35.
[2]楊賢玉.英漢翻譯理論[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42-51.
[3]胡曙中.現代英語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8-17.
[4]胡曙中.美國新修辭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