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及企業(yè)對EPS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基于EPS運用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模式。根據EPS教育的要求,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并邀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專家做最新技術和成果的專題演講;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本位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做課堂的主人;通過多樣式、個性化的考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實踐教學表明,該培養(yǎng)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專業(yè)外語文獻的理解能力、對外交流能力及工程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ESP復合型人才 國際化 卓越工程師 培養(yǎng)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31-03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出現了產業(yè)的國際化分工,各國大型企業(yè)紛紛走出國門,在原材料、勞動力、科學技術等最有利的區(qū)域建立自己的跨國企業(yè),各國的經濟發(fā)展從“國內競爭”走向“國際競爭”,從而導致勞動力市場對國際化專門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1]。據統(tǒng)計,2010年我國造船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是,我國船舶工業(yè)科技綜合實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仍較差: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核心技術依賴國外,高端產品的設計建造仍存在很多空白;三大主流船型缺乏品牌競爭力,市場快速反映能力亟待提高。為了爭取在“十二五”末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造船強國”,則必須在主流船型方面提高生產效率、加快船舶配套產業(yè)的發(fā)展、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轉變,并在海洋工程裝備方面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增加我國海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這都需要一批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精通國際語言的高質量船舶工程人才。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專門用途英語,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一體化背景下興起的一門新學科[2]。在歐美一些國家的各大學府針對非英語國家留學生也開設ESP課程,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ESP教育。但是,我國的ESP教學起步較晚,不僅ESP復合型的高端人才比較緊缺,而且ESP的教學經驗也遠遠不夠豐富[2],不能適應我國各大研究所、企業(yè)、貿易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針對工程專業(yè)英語的教學改革,需要按照國際化的標準,圍繞國際化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適時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法,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式。
1 企業(yè)對ESP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ESP復合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某種專業(yè)知識,有具有較強英語能力人才。ESP是針對某種專業(yè)用途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它是培養(yǎng)復合型外語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課程[3]。工程專業(yè)英語主要以更新和汲取先進專業(yè)知識為目的的專業(yè)學習,其終極目標是加強該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與提高專業(yè)外語交流能力,確保信息共享和有效的技術交流。隨著我國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轉變,國內大部分的船舶設計部門和船舶制造企業(yè),已經簽訂大量的國外船舶設計與建造合同,因此,船舶研究工作者、船體設計人員、技術人員和企業(yè)管理人員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國外的船舶專業(yè)技術人員、驗船師、船東以及供貨商,還有大量工程研究論文、工程設計文件、圖紙、合同、產品說明書、設計規(guī)范、國際法規(guī)的英文資料[4];特別是在海洋工程方面,幾乎所有的資料都是英文。
為適應工程領域上述形勢,處于設計和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在具有較強的工程專業(yè)技術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較強的英語水平,以及較強的對外交流能力,才能適應我國各大研究所、企業(yè)、貿易對人才的需求,為我國工程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做出貢獻。如果本科生在大學里就接受有關ESP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那么當他們畢業(yè)進入單位時,對各種英文技術資料、合同、規(guī)范、圖紙等文獻將更熟悉,就更容易勝任本職工作。
2 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實踐
根據卓越工程師的要求,教學改革的目的是以培養(yǎng)“ESP工程應用”為主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工程技術型或工程服務型崗位的需求,提高學生工程專業(yè)英語文獻的理解能力、對外交流能力及工程創(chuàng)新能力等[5]。因此,培養(yǎng)的專業(yè)人才必須掌握較強的工程應用能力,具有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深厚的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特別是針對工程前沿方面的新概念、新技術必須具有較好的翻譯能力,以及簡單的工程現場外語交流能力。
為了適應當前畢業(yè)生國際化的趨勢與國內企業(yè)技術革新的需要,符合高校特色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自強不息、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積極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更新,主要有如下幾個發(fā)面的更新:
(1)課程內容在傳統(tǒng)授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學術期刊和國內外新出版的專業(yè)書籍等資料,來補充國內外的最新技術、新成果等,來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
(2)在部分專業(yè)課程中加入聽力訓練、口語訓練和翻譯訓練等幾個環(huán)節(jié)。課程內容不僅注重課程自身的知識體系及其在整個知識鏈條中的作用,并將實踐教學作為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聽力和口語訓練是在前面閱讀的基礎上,對一些關鍵知識進行簡化,以適合學生的語言聽力和口語的練習,聽力訓練包括:對話判斷題、聽力簡答題、自制圖片語音視頻集(把不同的船舶類型以圖片、詞匯字幕、語音相結合的自制視頻,如圖1)和復合式聽力閱讀,即利用英語視頻短片鍛煉學生的聽力(如:Discovery的工程大突破的“兩棲戰(zhàn)艦”的短片、國家地理的偉大工程巡禮“瑪麗皇后二號”等,如圖2)。
(3)根據國際造船的新形勢,加入高性能、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等方面的最新技術和成果的專題內容。對于海洋工程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將采用專題形式來講授新技術,例如:針對國外自主式水下機器人發(fā)展現狀做了的有關“AUV的專題演講”,并針對當前半潛式海洋平臺的熱點問題,做了題為“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s”(即:動力定位系統(tǒng))的專題演講。讓學生了解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yè)的前沿技術和發(fā)展,拓寬其視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緊迫感及對相關專業(yè)的熱愛。(如圖3、圖4)
(4)通過自由演講的形式,把每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且與船舶工程相關內容,或者最新有關海洋工程的概念、發(fā)展、技術等形式豐富的內容加入課堂,不僅提高了學生查閱國外文獻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專業(yè)綜合表達能力。
3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位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以老師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這種方法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所以,本課題的研究就是要改變這種教學方法,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了學生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讓學生自己先進行自學,教師根據學生的學進行指導,主要依靠學生自學、交流、互助,堂堂清。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保證學生學會。也可通過小組合作,互相交流,兵教兵的互助地方法,鍛煉了學生,促進的學習,反饋的環(huán)節(jié)強化了檢測的過程。根據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做課堂的主人。采用的教學方法有:重點講解、課例研究、問答式課堂、專題研討、專題演講等形式。
(1)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
一般在前一堂課就提醒學生進行下一章節(jié)的重點內容的預習,在該重點內容的閱讀部分包含了絕大部分的船舶專業(yè)詞匯,以及相應內容的重要知識。這部分內容以“學生預習+專業(yè)詞匯講解+疑難句型講解”的形式來進行。在學生預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先進行專業(yè)詞匯的學習,并且可以通過其它專業(yè)課的知識來幫助理解課文的內容;在課堂上經過老師的講解,對于專業(yè)詞匯的理解會更加深入;而文中的疑難句型也可以通過老師對句型、句子成分的分析而變得明了透徹。通過課堂的實踐以及與學生進行溝通發(fā)現,學生更喜歡通過這種形式來進行課文的學習,學生普遍認為采取這種形式進行課文的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學習的效果也更佳,并且大大省去了課堂所花費的時間,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的口語練習上。
(2)通過聽、說、寫加強交流能力。
把前面的重要內容,以情境對話的形式進行再現,再次采用“學習情境”的模式來進行。每一段對話都是一個情境,這些情境都要來源于相應工程實際,也就是學生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后可能會碰到的一些實際情況。在情境對話中既有一定的英語語法等相關的知識,也融入了學生需要掌握的專業(yè)詞匯和適量的專業(yè)知識。為了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到對話中來,將班上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在進行對話練習的過程中,每個小組里的成員進行分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投入到對話中去,并且對話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由發(fā)揮,不局限于原對話的內容;在結束學生的對話練習后,老師再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知識點進行解答。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一方面使學生有參與到其中的壓力從而認真去準備;另一方面,學生深入到對話情景中后,對對話中出現的生僻專業(yè)詞匯以及較難的語法知識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老師進行講解后也會理解得更加透徹,學習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一般在課堂快結束前10分鐘,給學生們布置課堂作業(yè),有專業(yè)詞匯的英漢互譯、快速閱讀的簡答題、課本重點句子的翻譯題和簡單概念、工作情景的寫作題,通過這種聽、說、寫的訓練,達到“三位一體”的教學目的。
(3)學生的專題演講和自由演講。
對于學生的專題演講,老師課前先劃分好小組、設定了內容,先把學生分成7組,平均10個學生一組,讓他們自己決定誰作為小組長上講臺演講;再針對課本各章節(jié)的船舶專業(yè)詞匯、概念、問題等內容,形成PPT報告,由小組長把本組PPT匯合、整理,并進行10分鐘演講;演講過程中,其他小組進行評分。在當前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了解新鮮事物最快的方式是聽專題演講或專題報告,它把與工程技術相關內容,或者最新的工程概念、技術發(fā)展、工程運用等形式豐富的內容加入課堂,不僅豐富了課堂、活躍了氣氛,也擴大了學生們的專業(yè)視野,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教學形式。(如圖5、圖6)
4 多樣式、個性化的考核方式
傳統(tǒng)的“考試”往往僅限于課內閉卷筆試,而且不論何種課程都是一錘定音,造成應試教育模式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貫穿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學習被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強,不善于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普遍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如果說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勉強通過“考試”來衡量的話,能力則難以單憑考試成績來評價。簡單劃一的“考試”根本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很難達到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不同的學習內容應采用相應的比較適宜的考核方式,“考試”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
所以,首先,以轉變觀念為先導,樹立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能力和素質考核為中心的考試觀念,突出能力本位;其次,積極探索建立新型的課程考試考核評價體系,充分發(fā)揮考核評價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最后,要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徹底改變存在的“會考試”而“不會做事”的“高分低能”和“有分無能”的現象。具體的專業(yè)課程采用如下考核方式:
(1)采用“平時考核+期末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
(2)增加平時“小考”的次數、增加提問次數、提高平時成績的權重。
(3)加入學生演講、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的個性化考核內容。
5 結論
通過初步的基于EPS運用的教學效果反饋分析,為了進一步完善卓越工程師的培養(yǎng)模式,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情感目標的培養(yǎng),總結出如下改革思路:
(1)根據國際上最新的工程技術與方法,優(yōu)化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ESP工程應用”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
(2)在現有的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加入聽力、口語和翻譯訓練等內容,并根據國際上最新的工程技術動態(tài),邀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專家做最新技術和成果的專題演講。
(3)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本位教學方法,通過重點講解、課例研究、問答式課堂、專題研討、專題演講等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做課堂的主人。
(4)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平時考核+期末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增加平時“小考”的次數、增加提問次數、提高平時成績的權重,加入學生演講和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的個性化考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更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
ESP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并非易事,需要多方合作,共同研發(fā)和培養(yǎng)。面對市場對高級專業(yè)英語人才的潛力需求,各方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共同努力提高畢業(yè)生的工程專業(yè)英語水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杜曉成,胡銳.繼續(xù)工程教育的國際化競爭戰(zhàn)略初探[J].繼續(xù)教育,2012(8):6-9.
[2]莫建萍.高校課程改革與ESP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趨勢[J].社科縱橫,2011,26(11):163-164.
[3]陳葵陽.ESP教學與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 英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ESP教學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5(6):84-85.
[4]劉大路,黃亞南,于欣,等.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yè)雙語教學探討與實踐[J].船海工程,2011,40(4):81-83.
[5]張寶吉,吳恭興,周輝.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yè)實現“卓越計劃”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J].海事高教研究,20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