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永是北宋一位浪漫詞人,也是一個江湖詞人,是婉約派的創(chuàng)始人。由于其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長期浪跡于江湖,體驗了生活的種種苦況,又不得不常常與喜歡的人分離。因而,他寫的情人別離與一般人的離情別緒截然不同,表現(xiàn)出一種煙波浩渺、楚天開闊的擴大氣象,展現(xiàn)出了一種深沉的凄涼和深遠的意境。
關(guān)鍵詞:柳永 雨霖鈴 離情別緒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173-01
柳永,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又稱柳七,精通音律。少年應(yīng)試汴梁,宋仁宗年間的進士,是北宋詞壇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星。當時有人向宋神宗舉薦柳永,宋仁宗只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柳永上進之路被堵,以戲謔的態(tài)度接受,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只好在杭州、蘇州、汴州等城市過著近似于流浪的生活,沉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為樂工、歌妓們寫下了大量適于歌唱的詞作,成為婉約派的創(chuàng)始人。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心作詞的詞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队炅剽彙肥橇涝~的代表作,是婉約派中的“千古絕唱”。
相傳,《雨霖鈴》本是記敘唐明皇李隆基在蜀道上聞鈴,鈴聲與山相應(yīng)和。唐明皇為了寄托對慘死的楊貴妃的哀思,從文雨霖鈴中得到靈感寫成了這個曲子。沒有資料能夠顯示柳永用的《雨霖鈴》曲調(diào)是唐明皇的原曲,但是從低沉哀怨的音調(diào)上看,二者應(yīng)有很大接近之處。
這首《雨霖鈴》是描寫柳永要離開汴京去各地飄泊時,與戀人惜別的難舍難分的痛苦心情,將主人公的情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悲悒凄切,凄婉動人。這種離愁別緒貫穿全詞始終,讓人讀罷不禁悲從中來,愁腸百結(jié),卻又沉浸在一種無限的柔情之中。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分別主角尚未出場,凄清的離別之情卻被盡情渲染出來,將讀者帶入濃濃的離情別緒之中。蕭索的晚秋時節(jié),蒼茫的黃昏之際,寂寥的送別長亭,暴雨之后的一片凋零,伴隨著一聲聲寒蟬的悲鳴。此情此景,怎能不觸動別人的心緒?讓他們本來難舍難分的情緒醞釀、發(fā)酵到無法抑制。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且巧妙地交代了分離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為全篇渲染了濃重的悲悒氛圍,為下文的敘事、抒情奠定了情感基礎(chǔ)。
詞人在對“長亭黃昏”的獨特景物進行描繪、渲染后,以簡略的筆法敘寫了分別前的“對飲”: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此處省略了別離情人“都門帳飲”的詳細情節(jié),迅速將故事的情節(jié)推向高潮:留戀處蘭舟催發(fā)。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酒逢知己千杯少”,但是雖是知音,在這依依惜別、哀痛縈懷之際,二人哪還有心情去飲下這別離酒呢?正當二人依依不舍之際,詞人卻被人催著要求上船馬上離開。此情此景,怎不讓一對有情人肝腸寸斷?
心中總有千言萬語,在蘭舟即將揚帆離岸之際,二人竟不能說出一句話: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是全詞具體描繪男女主人公惜別場景的點晴之筆,是對離情別緒最觸動人心的詩情的展現(xiàn):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凝噎限制在喉嚨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對方的手,含淚相望。此處,以無語寫有語,以無聲淚寫有聲情,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感染力,盡顯男女主人公的難舍難分,哀傷滿腹。
上闋的結(jié)語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澳睢钡陌l(fā)出者是誰?詞人沒有交代。有人認為是遠行者,有人認為是送別者。我認為這兩種認識都有失偏頗。從情感上來看,應(yīng)該包括遠行者和送別者兩個方面?!澳睢弊种螅B用兩個去字,寄托了對情人的無限情思和不舍。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近景、遠景相連,實景虛驚交融?!澳红\”與前句的“對長亭晚”中的“晚”字呼應(yīng),正因為送別的時間是黃昏,蒼茫的暮色和迷蒙的水汽籠罩著江面,站在岸上凝眸遙望,只看到浩蕩的江水和沉沉的暮靄,想到:煙波千里,楚天廣闊,慢慢天涯,何處是歸程?在這特定的環(huán)境和情感氛圍中,怎能不激發(fā)詞人對未來前途渺茫飄忽的無盡擔憂,對今后人生未知惆悵的悲嘆呢?看到一個扁舟飄蕩在煙波浩渺的江水之上,怎能讓送別者不為遠行的人要經(jīng)受顛簸勞頓之苦而擔憂,因而愈加悲傷難忍。
下闋寫離別之后的孤寂感傷之情?!岸嗲樽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是對上闋詞意言簡意賅的概括,也由個人的離別之苦而推廣到一般人的思想感情。尋古覓今,在難以表達的凄涼悲苦中,深沉地思索、體驗人們普遍的情感感受。同時,賦予了男女清秋別離特定情境一種永恒的形式,強化了情人在清秋時節(jié)別離的冷落和痛苦的內(nèi)心感受,成為具有典型性的別離畫面。詞人將自己的離愁別緒,放到闊達的歷史空間來咀嚼、品味,顯得愈加感傷、哀怨且讓讀者感受到那份離愁的濃重,那種別緒的沉郁。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背蔀榍Ч乓髡b的名句?!熬菩选倍终諔?yīng)了上闋的“都門帳飲無緒”,讓讀者自然將此時的情形與送別時的情形聯(lián)系起來,加深對此人離別后悲傷心情的感受。詞人并不寫酒醒后的感受,轉(zhuǎn)而寫景,寓情于景,借岸邊的楊柳、黎明時分清冷的微風、和天空中的殘月,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復(fù)雜的感受,讓讀者自己去體味此時主人公的孤寂、落寞以及對情人的思念之情。
“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美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此去經(jīng)年”四字更是拓開一筆,有離別后的一天想到了離別后的意念,想象得愈加深遠,情感也顯得愈加悲痛、深沉。想到與心愛的人要經(jīng)歷這么長久的分離,即使再美好的是的時光,在美麗的景色,也如同虛設(shè),沒有心情去欣賞領(lǐng)略它?!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萬種風情,無人可以訴說。讓人不由得想起分別時的“無語”,分別時千言萬語說不出;分別后,千言萬語無處說。更能表現(xiàn)出這對有情人的離別之苦,相思之深。詞到此處,戛然而止,給人一種言已盡、意未止,韻味悠長之感。尤其是讓人對“更與何人說!”產(chǎn)生無限的凄婉、惆悵之感。
這首詞是我國婉約派詞作的經(jīng)典之作,也是情景交融寫法的成功典范,它以景寫情、融情入景,情景結(jié)合,取得了極高的文學(xué)造詣,成為后來歷代人們吟誦的經(jīng)典。但是,由于詞人上進無門,一生混跡于樂工歌妓之間,導(dǎo)致他的詞作有明顯的消極頹廢元素在內(nèi),難以成為激發(fā)學(xué)生樂觀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在高中階段,對本詞的學(xué)習(xí)應(yīng)重點賞析其語言美、意境美上,淡化那種離愁別緒的過程分渲染。
參考文獻
[1] 范青.雨霖鈴賞析[J].淮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6(4):6.
[2] 吳甸起.文學(xué)審美欣賞方法指要[M].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