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述《論語》中孔子談論君子與小人的相關語句,從義利取舍、胸懷氣度、為人處世原則等方面做了簡要闡釋,指出其之于當今之世的價值。
關鍵詞:論語 君子 小人 區(qū)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148-02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107次,其義:一是指有道德的人;二是指統(tǒng)治者或地位高的人?!靶∪恕币辉~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24次,其義:一是指無道德的人;二是指老百姓或地位低的人?!墩撜Z》中“君子”與“小人”對舉的語句19個,其中有16個分別講述了有德之君子和無德之小人的區(qū)別?,F(xiàn)摘錄部分于下且做簡析,以資今用。
1 義利取舍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這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價值取向不同?!熬恿x以為質”(《論語·衛(wèi)靈公》,以省書名,只寫篇名)、“君子義以為上”(《陽貨》),君子把義作為根本和最高原則,視義為當然之則,故“君子喻于義”;小人以追求私利為目標,以利為先,故“小人喻于利、小人下達”(《憲問》),小人總是“懷土”“懷惠”(《里仁》)。對義與利的不同取舍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區(qū)別。當然,孔子也不反對取利,甚至認為“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泰伯》),但要“見利思義”(《憲問》)、“見得思義”(《季氏》),“義然后取”(《憲問》)。在“義”的前提下,當取則取。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這就叫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他不贊成用不正當?shù)氖侄蚊撠氈赂唬傻撝\貴。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独锶省罚┧蓷夁`背道義所得的富貴,“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2 胸懷心境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保ā稇梿枴罚叭省薄爸薄坝隆笔蔷拥娜N品格。君子具有“仁”的品格,就能克己利人,以天下為己任,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與窮通困達,自然也就無憂了;具有“知”的品格,就能明察天地萬物之性,洞悉世間人事之理,立身行事隨物性依天理,凡事看得透想得通,也就無惑了;君子具有“勇”的品格,就會敢做敢為,勇于擔當責任,即使蹈死亦不顧,無所畏懼。不過,君子的“勇”要服從于義,孔子說“君子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而且君子“內省不疚”(《顏淵》)??梢娋幼鋈斯饷骼诼?,做事問心無愧,因此,“君子坦蕩蕩”。小人囿于私利,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甚至為一己之利損害他人,問心有愧。所以,小人內心憂戚不安。君子和小人,心境迥異,胸懷有別。
3 待人態(tài)度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論語義疏》注云:“君子坦蕩蕩,心貌怡平,是泰而不為驕慢也;小人性好輕凌,而心恒戚戚,是驕而不泰也?!边@就是說君子心底坦蕩,內心和悅安定,表現(xiàn)于儀態(tài)則是安詳舒泰謙和,無驕縱凌人之氣。小人性情輕凌,內心憂戚不安,故外顯為驕傲放肆而不安舒坦然。可見,君子和小人的胸懷心態(tài)性情有別,表現(xiàn)在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上也不同?!疤┒或湣笔蔷拥奈宸N美德之一,孔子解釋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堯曰》)君子待人接物“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矜不伐,不偏不倚”[1]“始終保持非常得體的狀態(tài)”。[2]小人“喻于利”,計較名利得失,心地褊狹,內心處于失衡狀態(tài),待人或傲慢無禮或諂媚逢迎,不能一視同仁。君子與小人待人態(tài)度不同,是因為品德修養(yǎng)有高下。
4 處世原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
“和”與“同”是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兩個重要范疇。史伯首次明確提出“和”與“同”這兩個概念,他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晏嬰將“和”與“同”引入君臣關系之中,他說:“臣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盵2]他還說:“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如是?!盵2]由此可見,“和”與“同”的價值不同?!昂汀奔春椭C、調和、協(xié)調;“同”相同、附和??鬃永^承了重和去同的思想,且豐富了其內涵,用“和”與“同”區(qū)分君子和小人。君子以“和”為行為準則,善于分析然否,用正確意見補正他人的錯誤,以求恰到好處而成事。小人則不辨可否,盲目附合,乃至刻意迎合,不能或不愿提不同意見,抑或陽奉陰違,別有用心,于事無補甚至貽害無窮。君子和小人為人處世之區(qū)別不限于此??鬃诱f:“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薄爸堋保汉?,此處指合群,在道義上善于團結人?!氨取保翰⒘小ぶ?,此處指為暫時的共同厲害相互勾結,拉幫結派。不論古今,人人都想要與他人搞好關系,希望有一個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以便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但人的價值觀各有不同,于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手段也就不同。君子為實現(xiàn)其行仁道的目的,不會無原則的茍同,而是“和”,在道義上真正團結人,是“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小人為滿足私利而茍合,采用拉攏勾結的手段,形成小宗派,欺上瞞下,黨同伐異,排除異己,牟取私利。其實質還是義利之別?!爸堋薄昂汀迸c“比”“同”是二種不同的處世原則,也是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一把重要標尺。
5 擔當與否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p>
君子“修己以敬”(《憲問》),一方面修身;另一方面認真做事。修身是為把事做得更好。若做事受挫或出現(xiàn)差錯,“不怨天,不尤人”(《憲問》),‘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衛(wèi)靈公》),可見君子能反躬內求,自省自律,厚責己薄責人,勇于承擔責任,這就是“求諸己”的意思。小人做事不順往往從外部找原因,而不從自身找原因,向外不向內,便歸因于人,遷怒于人,責人不責己,推脫責任,即“求諸人”。擔當責任與推卸責任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6 贊善成惡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君子“不違仁,不去仁”,始終堅守“仁”。仁者,“愛人”(《顏淵》)。既然“愛人”,就會時時為他人著想,處處先人后己?!安贿`仁、不去仁”的君子,就能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所以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缺乏仁德,從私情私利出發(fā),“己所不欲”偏施于人,只想自己立身而不要別人立身于社會,只想自己事事通達而不愿別人通達,因此,“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贊善體現(xiàn)的是一種闊大的胸襟,一種成人立己的善舉;成惡表現(xiàn)的是一種狹小的氣量,一種有損人格的惡行。
7 守易節(jié)操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wèi)靈公》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帶領弟子將前往楚國,陳蔡兩國的大夫擔心孔子被楚國重用對己不利,便派兵包圍了孔子師徒,斷絕了糧食,“七日不嘗食”[4],弟子們餓得站不起身,可“孔子講誦弦歌不衰”[4],于是出現(xiàn)了這一幕。子路生氣的來見孔子,質問道:“君子也會困厄嗎?”孔子答道:“君子在困厄時能固守(節(jié)操),小人在困厄時就會無所不為?!?/p>
平時君子和小人似難區(qū)別,但在面臨進退、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時,孰是君子孰是小人,便一目了然?!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時窮節(jié)乃見”(文天祥《正氣歌》),講的正是此理。“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泰伯》)是真君子,“臨大節(jié)”而易操守者是小人。臨“窮”能否守節(jié)是判斷君子和小人的一條標準。
《論語》中孔子還講道:“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薄芭疄榫尤?,無為小人儒?!薄熬硬豢尚≈纱笫芤?,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薄熬佑腥罚何诽烀?,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边@些語句都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
事實上,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一種人格理想??鬃拥木优c小人之辨對于每個公民修養(yǎng)品德、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生境界不無警示和鞭策作用,這便是它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的當代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
參考文獻
[1]白平.論語詳解[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古代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呂不韋.呂氏春秋·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M].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