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中國一直都有崇詩風尚,以能賦詩填詞為雅??梢哉f,詩不僅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翻閱全國歷年中考、高考語文卷作文題,相當部分地區(qū)對作文文體都明確要求“除詩歌外”,詩歌創(chuàng)作被無情的排斥于升學之外。
不過,近幾年來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部分地區(qū)中、高考已不再排斥詩歌寫作,并把詩歌創(chuàng)作作為其他文體之外又一獨立文體,終于取得部分區(qū)域“合法”地位,中高考作文考試的改革終于為一部分具有特殊才情的學生無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這無疑是一種發(fā)展趨勢,也為我們詩歌寫作教學課題研究帶來巨大的動力支撐。近年來,筆者從文本拓展、美文引領、情境體驗、熱點追蹤等方面入手,將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詩歌寫作與作文教學、理論學習與綜合實踐等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創(chuàng)設詩歌寫作情境,在詩歌寫作教學上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文本拓展:巧架橋梁,模仿起步
為讓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并讓不同層面學生都能用一定的收獲,我們低起點小邁步,為學生架設橋梁,讓學生都能嘗試一種創(chuàng)作成功的喜悅。
1、在語言形式“鮮明特色”處模仿。初中課文編排中,詩詞篇目(尤其是現(xiàn)代新詩)總的來說篇幅偏小,但所選篇目大多文字精美堪稱語言典范作品,在其修辭運用、句式表達、結構定式等方面頗具特色,我們可以從模仿起步。
如學習《生命》(七上課文)時,以“生命,是……”仿寫幾句詩;學習《理想》(七上課文)時),以《理想》為題仿寫一首詩;學習《星星變奏曲》(九下課文)時,以“如果…誰不愿意…如果…誰愿意…”或“大自然的…從來不會…”等句式仿寫等等,要求適度放低。如果我們一以貫之,并在課堂教學中巧妙穿插,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低起步可以克服學生畏懼心理,讓學生在不斷增多的嘗試中使得句子逐漸具有“詩味”。
【示例1】
生命的規(guī)則
如果每個角落都充滿安寧/誰還需要規(guī)則/誰還會痛不欲生/尋找那遙遠的安慰/每天/都有一場場悲劇上演/象蜂刺蟄上心頭/
誰不愿意/幸福如廣博的大海/愛與歡笑在花的世界徜徉/品一杯茗茶/縷縷清香醉/奈何黃土墳頭煢煢單影/一年一年/沉重的打擊/擊碎了一個又個的夢/生命的規(guī)則/一把暴烈的雙刃劍/陰影不離
以上出自我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文明出行,從我做起”成果展九年級某學生作品,顯然是模仿江河《星星變奏曲》,運用“如果……誰還……誰還”的句式,抓住“蜂刺”“大海”“花”“茗茶”“黃土”“墳頭”“夢”等意象,并告誡了我們遵守交通規(guī)則、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2、在表現(xiàn)手法“匠心獨具”處模仿。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表現(xiàn)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寓理、借景抒情等,我們可以從這些手法入手,不斷模仿,豐富詩歌創(chuàng)作的首發(fā)手法。
如學習《金色花》《紙船》(七上課文)時,可以《風箏》(或自擬)為題寫一首詩,訓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fā)對父母親的愛。
【示例2】
風箏
存放一冬的心情/沐著習習的春風和暖暖的艷陽/放飛自己輕揚飄逸的身姿/
把夢緊緊拽在孩子的手中/藍天有多闊/飛揚的世界就有多大/只有那一條細細的長線/扯不斷
懷揣一路的叮嚀/吮著濃濃的乳汁和甜甜的甘霖/奔向自己遠方陌生的旅程/把愛牢牢拴在親人的視線里/前方有多長/生活的歷練就有多美/只有那一根柔柔的臍帶/剪不斷
以上出自我校七年級某學生作品,小作者巧妙抓住“風箏”這一物體,不僅抒寫個人的理想,更抒發(fā)了對母親的發(fā)自內心的摯愛之情,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示例3】
楊梅之歌
黑色的土地將我孕育/綠色的農肥把我滋養(yǎng)/和風煦日下/我睜開好奇的眼/開始生命的旅程
狂風壓彎了我的腰/暴雨淋濕了我的眼/雷電交加中/我在痛苦而難忘的經歷中成長
火紅的日子/讓每一個夢點燃/濃綠的枝葉/再也掩不住我生命的烈焰/盡一生艱苦的積攢/定還世界一個絕世驚艷
以上出自我?!按蝽懧糜蚊?zhèn),我為家鄉(xiāng)添彩”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成果展八年級某學生作品,作者借楊梅由萌發(fā)、成長、成熟的過程似乎在告知人們只有經歷磨練才能擁有“驚艷”的明天。
3、在作品主旨“引起共鳴”處模仿。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之至深處或極富哲理處,記敘文自不待言,說明文中的事理說明、議論文中的人生哲理亦可進行抓點延伸,不斷激發(fā)學生仿寫。
如學習《阿長與<山海經>》、《老王》、《信客》(八上第二單元)時,布置學生去了解鄰居、民工、保安等不同身份的人,開展社會走訪活動,并以詩的形式講述其故事,寫出自己獨特的體察和感悟。
【示例4】
清潔工
當別人還沉浸于酣夢/你已揮著沉重的掃帚穿梭大街小巷/是你粗糙的雙手/讓每一個角落潔凈/有人嫌棄你骯臟/我要說/誰能有你平凡中的堅守
當天邊露出第一縷晨曦/你才拖著疲憊的步履頂著雨雪風霜/是你謙卑的身影/讓每一條街道芬芳/有人鄙夷你貧賤/我要說/誰能有你卑微中的高尚
以上出自我校八年級某學生作品,本單元引導了學生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關注我們生活中更多的“小人物”,小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并抓住“沉重的掃帚”“粗糙的雙手”“疲憊的步履”等動作、神態(tài)描寫,對清潔工艱辛的生活和不為人理解的可嘆可悲的境遇有了較為深刻的體驗,并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美文引領:由此及彼,學以致用
為彌補課內詩歌作品的不足,我們建議在充分利用“課文是例子”的基礎上,再選取更多課外美文(主要是詩詞作品),同時結合詩詞教學不斷授予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技巧,做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變粗糙的簡單模仿到學生自我創(chuàng)作。
1、學習“意象”抓取。有人說,衡量一個詩人對詩歌世界在深度和廣度上開掘的程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沒有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意象,他是否擁有獨特的意象群。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寫詩只有抓取好意象,才能表達出詩歌的意蘊,情感必須用意象來表達,有情感無意象不能成為詩。
如舒婷《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九下課文)中“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淤灘上的駁船”、“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窩”、“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等,這些都是從客觀世界中抽取出來的獨特的象征性事物,飽含作者強烈的情思。寫詩歌,不懂得尋找一些飽含情感的意象,而直接把一大堆觀念說出來,人家即使知道你的想法,也沒有受到你的情感的感染,或者說你的情感沒有傳達到對方心里,這不是文學,更不是詩歌。
【示例5】
可怕的世界
槍是一個可怕的家伙/一不小心就要掉入陷阱/那是一個無底的黑洞/只留下一具尸體/和一堆堆鮮紅的血跡
刀是一個殺人的利器/一下子直插在你的胸前/那是一種眩暈的感覺/讓你無法站立/只能趴在地上/沒準連呼吸也入不敷出
睡夢里/一發(fā)炮彈劃破寂靜的夜空/一瞬間到處是鮮血/清澈的河水變成紅紅的血流/一場場歷史的悲劇在此上演
以上出自我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容背叛的歷史”成果展八年級某學生作品,小作者抓住“槍”“刀”“炮彈”“尸體”“夜空”“河流”等意象來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慘烈狀況和對生命的呼喚。其實從前幾篇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已慢慢具有了用意象來表現(xiàn)主題的意識。
2、學習“意境”營造。意境,就是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諧統(tǒng)一,就是具有強烈感染力和啟示力的富于詩味的藝術世界。詩歌通過形象的語言,形象地表現(xiàn)獨特的思想感情,使自我的感覺世界和情感世界達到和諧與統(tǒng)一。初中生學寫詩歌,要使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一定詩味,必須營造一種優(yōu)美的詩歌意境。
如冰心《繁星》、戴望舒《雨巷》、徐志摩《雪花的快樂》、陳靜蓉《山和?!?、席慕容《山百合》等等,都是引導學生的經典范例,通過吟讀詠誦,指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詩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認真揣讀存在于詩人內心世界的另一個純美的詩人空間。
【示例6】
聽雨思
一場淅淅瀝瀝的細雨/不期而至/倚窗聆聽/時而清脆/時而優(yōu)柔/時而溫婉/煞是好聽/看遠山朦朧/雨絲如簾/悲哀 轉念間
忽聽雨珠輕笑/跌落滿樹成百上千珠子/滋潤萬物/悵何兮/何堪傷
以上出自我校七年級某學生作品,小作者把自己置于了一個天籟聲聲、情思綿綿的個人小天地,不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在詩歌中逐步有了營造意境的朦朧意識。
3、學習“詞句”錘煉。語言是詩的表現(xiàn)的最重要因素,詩的用字用詞一定是經過反復推敲的,要高度凝煉,用最少的字詞表達最深刻的內涵。
古詩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微風燕子斜”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新詩中這種現(xiàn)象也極為普遍,如臺灣詩人方明《望月》“干下那一壺家鄉(xiāng)的\思念”,蓉子的《晚秋的鄉(xiāng)愁》“每回西風走過\ 總踩痛我思鄉(xiāng)的弦”等,或巧用動詞,或巧用兼類詞(具備兩類或兩類以上的詞),或巧用其他詞類轉化為動詞,造成虛實相生的效果。我們要注意把握這一特點,充分利用美文“例子”作業(yè)引導學生對詩詞語言的錘煉。
【示例7】
血染的天空
只是由于你們的占有欲/槍聲、爆炸聲、哭喊聲,此起彼伏/你們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著一場滅絕人性的殺戮/你們究竟帶來的是共榮共享/還是災難浩劫/你們在中國的土地上所犯的滔天罪行/已深深烙進老百姓的心坎里
你們曾舉起沾滿鮮血的刺刀/兇狠地劃開一個孕婦的肚子/冰冷的刺刀一攪/一個還未成形的死嬰/被你高高挑過頭頂/你們竟然在這慘絕人寰的一幕/大聲笑了起來——看這支那人的孩子
以上出自我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容背叛的歷史”成果展九年級某學生作品,我們不難揣讀小作者在收集這一系列材料時是怎樣悲憤的心情,我們的心都被揪得疼,仿佛萬惡的鬼子正把刺刀刺進我們自己的心?!芭e”“劃”“攪”“攪”“挑”“笑”“看”等一系列動詞無不讓人產生一種如見其人、置身其境的錯覺,家國仇恨如一把鋼刀插入我們的心,當我讀到此詩時牙齒被咬得“咯咯”響。
4、學習“音節(jié)”韻律。詩是最富音樂性的語言藝術,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jié)奏,是詩歌區(qū)別于其他文學樣式的一個基本特點。美國教育家勃特勒說,“韻腳是詩歌的方向盤,像船只一樣,詩歌靠著它航行前進?!辈还苁枪旁姡€是新詩,絕大多數都是押韻的,而且有一定的節(jié)奏,都力求“易記,易懂,易唱,動聽,有韻”。
如戴望舒《雨巷》的流暢、回環(huán)的音樂美,素為時人稱道,纏綿的雨,悠長的小巷,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組成往復回旋,低吟淺唱的交響。
【示例8】
我家的外來工
我家的外來工/拖著一個破舊的行李包/疲憊的面容/幾天的長途跋涉/掩不住他的新奇和喜悅/這一年他才十六歲
我家的外來工/穿著一件藍色的工作服/欣喜的表情/幾年的辛苦打拼/藏不住他的快樂和滿足/這一年他剛十八歲
我家的外來工/牽著一個素顏的小女孩/茫然的目光/幾代的婚姻風俗/擋不住他的無奈和困惑/這一年他滿二十歲
以上出自我校八年級某學生作品,本詩體現(xiàn)了小作者對身邊弱勢群體的關注,全詩分三節(jié),采用了復沓、排比、對比等手法,把一個外來民工的命運變化通過幾個細節(jié)勾勒出來,這或許是一個新時代部分落后、閉塞、愚昧地區(qū)民工命運的一個縮影,同時在音韻上也形成了回環(huán)反復、一詠三嘆的效果。
三、情境體驗:不憤不啟,緣情而發(fā)
詩歌是最抒情的文學形式,可以說,詩是詩人笑出來或哭出來的,是笑聲的凝結,淚珠的閃光。郭沫若說《女神》之后的他已經不是一個詩人了,因為:“內在的感情消涸了”“產生《女神》時代的那種火上爆發(fā)的內在感情沒有了”。
故此,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在一些重大活動、文化節(jié)日以及一些禮俗活動中去體驗,從身邊的切身生活中獲得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情思。同時秀美的山川河流也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沖動的活教材,在美麗的大自然面前,讓美去撞擊學生敏感的情思,“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
【示例9】
人類的浩劫
硝煙四起,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降臨/一顆顆炮彈的炸毀聲,聲聲烙印在我們的記憶/看著那被炸毀的殘垣破壁,我分明聽見心被撕裂得一陣緊似一陣/響
我們勞動的果實,被冷血的日軍給分享/抹抹嘴,扛著日本“膏藥旗”,得意的淫笑在回蕩/
歷史的墳墓啊,從來都是邪惡的葬身之所/若干年后歷史掀開這一頁,埋葬的跳梁小丑何處藏
以上出自我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容背叛的歷史”成果展九年級某學生作品,我們不難揣讀小作者在收集這一系列材料時是怎樣悲憤的心情,我們的心都被揪得疼,仿佛萬惡的鬼子正把刺刀刺進我們自己的心?!芭e”“劃”“攪”“攪”“挑”“笑”“看”等一系列動詞無不讓人產生一種如見其人、置身其境的錯覺,家國仇恨如一把鋼刀插入我們的心,當我讀到此詩時牙齒被咬得“咯咯”響,詩歌作品達到如此效果讓人確實不能小窺孩子們的語言表現(xiàn)力。試想如果我們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是不是就可以收到更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四、熱點追蹤:關注時代,關注大我
有人說,詩是生命意識和使命意識的和諧。詩歌關注時代,關注社會,富有極強的社會內涵。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梁平的《默哀:為汶川地震罹難的生命》、葉延濱的《大愛啊,也許只是一滴》、葉浪的《當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等一大批詮釋人性、鼓舞人心的優(yōu)秀詩歌代表作,有力地支援了全國人民抗震救災,并在這場抗震救災戰(zhàn)斗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又如今年的3月11日本大地震后,一些在網絡或報刊上紛紛發(fā)表的詩作,如周晶岐《地球上的螞蟻—— 日本3.11災難有感》、姜維彬《在仙臺,櫻花是顫竦的雪》等。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區(qū)域,甚至每一個集體都有自己關注的熱點,大至國際爭端,小至班級新聞,都可以讓我們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園地。我們發(fā)現(xiàn),把學生至于這種時代的大熔爐,提升學生社會責任和“大我”意識,避免學生限于一種“小我”的個人情感中而不能自拔,無疑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都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示例10】
悼念汶川
淚與水/洗涮不了大地的鮮血/倒坍的廢墟已重展笑顏/支離的身軀永遠定格在親人的傷痛記憶/花季的年華再也沒有了延續(xù)/這是一場悲劇/詩人只能空嘆息
一季一季的風/吹綠了又吹黃了一茬一茬的草/亡者長已矣/慈母的淚/早已牽引千千萬萬的人/十三億人揮舞雙手/在廢墟編織了嶄新衣裝
以上出自我校八年級某班“汶川三周年”紀念活動征文作品,那是一場舉國哀悼的日子,我們活著的人不該忘卻地下遇難的同胞,盡管我們汶川在災后重建已取得舉世矚目決定性勝利。小作者通過“淚與水”“鮮血”“倒坍的廢墟”“支離的身軀”“花季的年華”“吹綠了又吹黃了一茬一茬的草”等特定意象把對死者的哀悼深切地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文教資料[J].2010(3).
[2]中小學教育[J].2011(3).
[3]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校長[J].2007(4).
[4] 呂進著.對話與重建—中國現(xiàn)代詩學札記[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語文教學通訊[J].2010(12).
[6]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M].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