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今利益多元的背景下,利益表達和利益均衡也日趨受到立法領域的關注,立法過程是各種利益主體進行利益表達和博弈以及立法者進行利益衡量和整合的過程。什么是利益博弈,中國當下立法中利益博弈的現狀問題,如何使利益博弈發(fā)揮其最大化的作用,本文將逐一進行分析。
關鍵詞 立法 利益博弈 利益衡量
轉型時期的中國正面臨更加復雜和多樣的社會問題,核心問題是日益表面化的利益博弈。近三十年來,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形成,逐漸造成了由利益博弈來擔當正義分配的機制之勢。利益博弈進入立法領域,是旨在將利益上升為權利的努力,是從規(guī)則的被動者到主動參與制定者的覺醒,從無序競爭到有序博弈的進步。
一、什么是利益博弈
(一)“利益博弈”概念分析
所為利益,就是對人對事的好處,利生益世的功德。所謂博弈,在多決策主體之間行為具有相互作用時,各主體根據所掌握信息以及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做出有利于自己決策的一種行為。利益博弈,是指利益主體在利害關系發(fā)生沖突過程中,雙方決策受對方制約的同時又對另一方產生制約,收到對方影響的同時又影響對方的活動。因利益的排他性影響,博弈主體以實現自身的最大利益為目標,但是在博弈策略的選擇中由于受對方牽制,博弈主體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其他博弈者的存在和策略選擇,通過對其他博弈者策略選擇的判斷包括對其他博弈者對自己策略判斷的判斷等,預測博弈的可能結果和確定自己的最佳策略,以保證自己利益的最大可能化。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利益主體正是通過博弈進行訴求表達、利益維護的。但利益關系不是衡定不變的,又是一方的過度擴張必然導致另一方的權力收縮,最后雙方不得不進行談判和妥協,以達一致,互享利益又各自分擔。因此,博弈就成為不同利益主體的制衡和平衡機制。
(二)利益博弈的發(fā)生所需要的條件
1、利益博弈的前提是多元利益的存在
在中國由于多年來實行改革開放,特別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社會各階層各群體之間利益關系大調整,從而出現了人民內部利益的分化。出現了在根本利益上一致而具體利益上千差萬別的利益群體。從而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代表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有組織的社會團體。從博弈的主體來看,既有地區(qū)之間,也有行業(yè)、部門之間;既有個體與個體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也有個體與集體之間。以前在世人面前以公共利益代表者和維護者面目出現的各級各類政府機構,在現實生活中常常以利益沖突者角色出現。作為理性人,爭取部門利益甚至個人利益成為經?,F象,他們不僅在國家機構之間爭奪利益,甚至于被管理者或服務者爭奪利益。我們看到,參與法律制定過程角力的,既有作為主要博弈者的公共權力機構,也有私營或者合資企業(yè)。他們循沿公開化與合法化渠道展示自己的訴求,在此立法博弈平臺上逐漸亮相,爭取參與立法博弈以維護自身利益,希望將立法的民主性落實于立法過程的公開性。
2、利益主體之間有一種平等的地位
各個利益主體只有在地位平等的情況下進行對話,表達自己的的利益訴求,才能實現真正的較量和博弈。在我國利益主體博弈地位的缺失應該承認,我國立法已經越來越公正透明,博弈越來越激烈,但法律是多元利益博弈的結果。行政主導的利益平衡形成的立法博弈,還有其完善之處。主要是利益博弈地位缺失問題。在立法中,沒有利益主體的博弈地位,立法者再好的追求和原單也可能出現偏差。目前,我國立法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部門之間的博弈,其他不同利益群體的意見不能直接進入立法決策領域,而足依賴于立法人員、部門、地方以及專家的自覺代言。
3、利益博弈的平臺和渠道
立法為利益博弈提供了法律舞臺,目前由于我國立法專業(yè)性強的特性,實踐中起草工作大多由政府部門負責,這為部門謀取部門利益和部門利益法制化提供了可能和機會,產生了立法謀私等不良現象。好在立法部門的利益傾向,已經受到社會力量和媒體輿論的一直抗擊。生動的體現了公權與民意之間的新型的立法博弈?,F在我國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新的利益主體和新的社會階層正逐步形成,多元的利益主體帶來利益的分化,而我們的社會機制變革相對滯后。社會發(fā)展成果不能共享,因社會利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矛盾日益凸顯。利益訴求機制不合理,處于弱勢地位的社會全體,特別是像廣大農民以及城市里面的農民工,合法利益一再遭受不法侵犯。他們常常人微言輕,分得的社會資源匱乏,又受限于自身的能力素質,不能形成有效的利益表達團體。利益表達渠道不暢通,信息溝通和意見反饋不及時,導致社會關系的緊張。
二、立法過程中利益博弈的表現
(一)公權力之間、私權利之間以及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博弈
公權力之間的利益博弈表現為作為公權力象征的立法部門、政府等職能部門對權力的爭奪進行博弈。政府部門職能的劃分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注定了不同利益的訴求。一部《反壟斷法》有幾個部委爭執(zhí)主導權,外資并購問題、行政壟斷問題、反壟斷執(zhí)行機構問題,爭論不休,各執(zhí)己見。在《反壟斷法》的制訂過程中,一些政府部門在某種程度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合伙企業(yè)法》遲遲不能將律師事務所納入其中,《公證法》的頒布步履維艱則反映了司法部門對自身權力存續(xù)的擔憂。
權利與權利的博弈,主要是個人利益之問的博弈,在公民之問則表現得尤為出。權力是從權利中分化出來,并具有獨立性,從而成為與權利博弈的一方。由于權力的擴張性與強制性,權利在權力面前有時表現得非常弱小,面對權利與權力的嚴重失衡。權利主體有時不得不采取激進方法同強勢的權力主體進行博弈,權力主體被迫做出讓步或者妥協,并通過法律的方式做博弈支付的契約合同,法律的設定意味著權利主體博弈的實現,一場權利與權力的博弈就此結束。
(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博弈
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關系,呈現出一種應然與實然的矛盾。公共利益在實質上或形式上代表了全體或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個體利益是作為個體的社會成員的利益,包括自身的特殊利益和所分享的公共利益。個人利益要實現最大化需要以公共利益為基礎,依靠公共利益為私人利益提供正常的社會秩序、節(jié)省生產和交易成本,減少交易風險。反之,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也離不開私人利益的實現。
公共利益一旦從個人利益中分離出來就具有獨立性,平且不可能成為某個社會成員獨占的利益。而出于趨利避害的本性,每個社會成員本能的會反對從自己的個人利益中分離出公共利益,總是希望能從公共利益中分得更多的利益。這樣,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就形成了。再次,在立法中普遍存在公共利益優(yōu)先原則,即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公共利益優(yōu)先于個人利益。為了實現公共利益,在某些時候個人利益就要承擔額外的成本,這種成本與受益之間的落差也會導致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對立關系。根據憲法的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私人財產,但是應給以相應的補償。說明在立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競爭博弈關系 。而且不僅是這二者,其它各中利益關系之間在立法調節(jié)矛盾沖突過程中也存在這種利益博弈關系。
(三)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博弈
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劃分是相對而言的,在民工群體和老板群體中,民工群體屬于弱勢群體,而老板群體就屬于強勢群體。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利益集團和強勢集團,有著更多的社會資源,更高的組織程度,在博弈中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這就造成利益博弈的各方實力不均衡,話語權有輕有重,影響力有大有小。
在當代中國,社會分層導致的不同利益主體的分化、不同利益訴求,在立法中就表現為不同的利益博弈,除了本文上述的表現形式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的表現。中央與地方之間、東西部之間、南北方之間向國家向法律爭政策、爭利益。另外還有農民工、藍領階層以及白領階層表達了不同的利益需求和利益愿望,形成了新的立法格局。
三、立法中如何平衡各方博弈力量
(一)從人大制度到擴展公共參與
法律的制定過程,本應是多元利益博弈、談判、妥協的立法過程。但實際上被縮減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于法律草案的表決程序和表決儀式。因此超越部門立法,開放人大立法過程,經由充分的民主參與、審慎的利益衡量,通過理性協商實現社會整合,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真正成為根本的政治制度。而僅僅強化人大制度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從人大制度走向擴展人大制度到公民參與。
首先,可以補強行政主導立法的合法性。其次,可以使分散的利益得到表達。與利益集團相比,個體利益是經常分散的,步伐不一的。那么,一個看起來更為可靠的矯正辦法就是,為未經組織的個體利益提供更為有效地表達機制。再次公民參與不僅是一種政治活動,還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即參政權。最后公民在立法過程中的參與保證了法律是公民討論的結果,是多數人同意的結果。如果所有受影響的利益都能在立法過程中得到充分反映,就有可能在相互競爭的利益之間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因此,要想避免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被規(guī)避,公民參與權的充分保障與實現是至關重要的。
(二)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
政府部門要通過立法來實現部門利益法制化, 從我國目前的立法體制看, 主要有兩條途徑, 一是通過人大立法, 二是政府及其部門自己制定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而其中最根本的途徑還是通過人大立法。因此, 人大在立法中如何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 依法避免部門利益,就顯得特別重要。豍首先, 科學規(guī)范行政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是消除部門利益的重要保障。立法中必須堅持一條,既要注意給予行政機關必要手段, 以確保行政權力有效行使, 又要注意對行政權力的規(guī)范、制約和監(jiān)督, 促使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正確行使權力, 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其次, 科學立項民主立法是消除部門利益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 要加強對部委規(guī)章的監(jiān)督, 鏟除部門利益賴以滋生的土壤。
(三)保障弱勢群體表達利益的要求
弱勢群體人數眾多,表面上如一盤散沙,如果有組織的進行疏導和教育,其內部所蘊含的力量可以摧枯拉朽。利益集團的支持者認為,有理性的個人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得到他們的利益。集團是基本的政治單位,個人只有通過它才能把政府的要求表達出來,也只有通過它才能與政府討價還價,也只有通過它才能監(jiān)督政府的執(zhí)行。社會的政治生活是由集團或協會構成的,集團的經驗和他的組織機構是個人所能知道理解和對社會及政治問題能產生反應的基本渠道。豎
基于這些考慮我們要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以寬容的心態(tài),促進利益共同體組織發(fā)展壯大。我們要培育比如公會組織,社團組織,民間自治組織,行業(yè)聯盟等等,使這些成長起來的利益組織,能夠產生足夠的影響力,憑借自身的努力開拓更多的渠道表達他們的利益要求。國家要繼續(xù)深入推進改革,使政府與多元的利益主體之間形成新的聯結和溝通方式,更好的發(fā)揮社團組織自信息溝通的橋梁作用,也能更好地維護他們自身的利益。
四、結語
法是在“各種利益、種種價值觀相互權衡、協調的過程,即討價還價的妥協過程”中制定出來的?!巴讌f的意思就是用這樣一個規(guī)范解決沖突,它既不完全符合一方的利益但也并不完全違背另一方的利益”。 “妥協不是披上偽裝的有條件的投降,它的過程是積極的,因為促進了參與各方的興致”。更為重要的是,法律是在各種勢力、利益、價值等的相互沖突與妥協中逐步確立起來的權威。培植不同的利益主體,使它們的利益要求之間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
利益多元化已經是當今中國社會不爭的事實,改革對利益的調整正引導著社會向著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方向發(fā)展。利益細胞的激活調動了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利益主體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組織化、規(guī)?;?,立法必將會形成由具有平等地位的利益主體的反復博弈所達到的相對均衡狀態(tài)。
注釋:
豍王路波.行政立法部門利益化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
豎何建輝.立法:利益表達的過程[J].甘肅社會科學,2007.
參考文獻:
[1]陳莉.立法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7.
[2]胡子敬.正視立法中的利益博弈[N].人民法院報,2006.
[3]張舫.利益沖突中的和諧——對我國立法中各方博弈的分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
[4]達昱岐.論利益博弈機制的制度化對于保障公共利益的作用[J].社科縱橫,2010.
[5]苗連營,鄭磊.立法的偏頗及其矯正——以《勞動合同法為分析考察對象》[J].學習與探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