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交網(wǎng)站Reddt舉辦年度交換禮物活動,一位女孩有幸跟比爾·蓋茨交換禮物,她收到的禮物是蓋茨以她的名義向一個貧困家庭捐贈一頭小母牛。據(jù)說這頭小母牛價值500美元。這個女孩原本希望收到的禮物包括化妝品和一臺iPad,但她說蓋茨的禮物也非常棒。
圣誕節(jié)前夕,我媳婦公司的同事結(jié)對交換禮物,她送出一瓶化妝品,得到一只煮蛋器,老板送了她一只杯子。按照幼兒園的要求,我們幫兒子挑了“舊而干凈”的玩具拿去交換,會得到什么還不知道,因為他病了,沒去幼兒園。至于我,什么也沒送出,什么也沒得到,等于沒過圣誕節(jié)。
我一個同事感慨,“要浪漫,先浪費”。禮物的包裝就是一大浪費。按照外國人的禮節(jié),圣誕禮物必須要包裝好,小馬、鋼琴等難以包裝的東西也要用絲帶象征性地包裝一下。
許多年前的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最常見的禮物是衣服,其次是玩具、錢、食物、飾品、化妝品、首飾、體育用品。人們之所以喜歡送衣服是因為衣服尤其因人而異,能顯示送禮者是精心挑選過的,送禮者要了解對方的性別、年齡、體形、喜歡的風格。至于錢,老年人送給小孩可以,小孩給老人就不太合適。
有經(jīng)濟學家認為,相互送禮物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因為我們收到的禮物往往不是我們想要的。你送我一張100元淘寶的禮品卡,我送你一張亞馬遜100元的禮品卡,經(jīng)濟學家們覺得這種交換沒問題,沒有造成財富損失。但如果我送你一件很昂貴但你不喜歡的羊毛衫,你送我一只我不太會用到的行李箱,我們都覺得對方很沒品位,但是我們還都發(fā)覺對方送禮時是花了心思的,為了友誼,即使花冤枉錢也在所不惜。
有人會批評經(jīng)濟學家,說送禮這事不能用是否合算來衡量,人家送東西給你,主要是表達他們的一片心意。禮物傳達的是信息,是送禮者向收禮者發(fā)出的信號。送禮的人和收禮的人對其中的信息會有不同的解讀。如果送的是錢,對它的解讀不會出現(xiàn)偏差。但送錢有時不太合適。你送你外甥75塊錢,他會感到驚喜。但如果你送你的老板75塊錢,他會感到很奇怪。
送禮令人頭疼的原因之一是,人們想表達的東西很微妙,而禮物又是一種極其粗糙的交往手段。比如,為了讓對方知道他對你很重要,你只需送一件很貴的東西給他。但如果收禮的人沒發(fā)覺這個禮物很貴怎么辦?你可以點明,這可是真的包哦,意思是我很在乎你,但對方可能以為你想說的是,“我花了很多錢,你應該感激我”,甚至以為你要他送同等價值的東西給你。
行為經(jīng)濟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送禮之所以很浪費,是因為人們在預測他人收到禮物的反應時,先想象自己會作何反應,然后加以調(diào)整。在這兩個步驟上人們都會犯錯。行為經(jīng)濟學家說,如果你收到的禮物是錢,不要把它存入銀行,因為一旦你存了,那些錢就跟你自己的存款分不清彼此了,應該用這些錢買一些你本來不會買的東西。
禮物包含信息,但不要以為你能正確地解讀其中的信息。如果你媽媽送了你弟弟一份厚禮,你可能會以為她偏愛你弟弟。但也可能你媽媽送你弟弟厚禮是因為她更愛你,而覺得虧欠了你弟弟。如果有讀者看到這條提醒之后說:“如果我不給老婆買禮物,說明我問心無愧。”那么祝這位朋友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