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藝術史通過對中國各個時期的藝術現(xiàn)象、藝術家及藝術作品的講解、欣賞,使學生了解中國藝術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各時代的文化藝術特征。如何把中國藝術史的教學工作與學生的藝術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宏觀化、多元化和地域化三個方面談談對于搞好中國藝術史教學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中國藝術史 宏觀化教學 多元化教學 地域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56-02
中國藝術史作為全國綜合類大學藝術學專業(yè)以及藝術類院校學生重要的專業(yè)理論課程,通過對中國各個時期的藝術現(xiàn)象、藝術流派、藝術家及藝術作品的介紹、講解和欣賞,使學生較系統(tǒng)地掌握中國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和文化特征,為日后系統(tǒng)的藝術學知識的學習與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思維的開拓、潛能的挖掘以及人格的培育,在歷史的坐標上尋找藝術發(fā)展的參照系,為藝術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打下理論基礎。但是,面對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習,縱使藝術史知識博大精深,很多學生仍舊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實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我國各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學專業(yè)以及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往往都會面臨這樣的尷尬境地:學生往往樂于接觸美術創(chuàng)作實踐,接受專業(yè)訓練,容易深入到美術作品中,但人文知識修養(yǎng)薄弱,是束縛美術史論學科發(fā)展的一大障礙。因此,如何把中國藝術史的教學工作與學生的藝術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應當引起藝術史論教學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在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系列教學方法探索,從宏觀化、多元化和地域化三個方面談談對于搞好中國藝術史教學的一些想法。
一 宏觀化教學:在文化領域中對中國藝術史發(fā)展各個階段的總體把握
藝術史學作為19世紀興起于歐洲的一門全新的人文科學,不僅是在歷史的框架中研究和理解視覺藝術,也應該處于開放的文化關系之中。因此,一件藝術品,不論它如何自律,怎樣拒絕或漠視社會現(xiàn)實環(huán)境,它總有其大量的文化意義,總深深植根于社會歷史與文化之中。文化作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廣義的概念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包括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在精神文化領域中,又包含著哲學、宗教、道德、科學、藝術等許多子系統(tǒng)。因此,在中國藝術史的授課過程中,不應將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流派視為獨立的實體,割裂其與諸多文化、歷史因素的關系,而應該將其融入所誕生、存在、發(fā)展的廣闊歷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
如在講授“興盛于北魏時期的我國敦煌莫高窟壁畫”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洞窟四壁莊嚴、神秘的壁畫和彩塑,首先要講述藝術與宗教的相互關系。一方面,兩者作為認識、掌握世界的方式,情感、感知、想象和聯(lián)想等諸多心理因素在各自領域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宗教與
藝術的關系源于其對藝術的利用,在中世紀的歐洲宗教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直接影響著各種藝術的發(fā)展。在中國,尤其是在佛教傳入之后,宗教對繪畫、雕塑、建筑、文學等藝術種類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敦煌莫高窟壁畫,人物形象夸張的動作、面容、神采均充滿了靜寂神秘的色彩,帶有一種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風格;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裝飾花紋,千變?nèi)f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另外,宗教影響藝術的同時,也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宗教題材和內(nèi)容。敦煌莫高窟壁畫,借助多彩的壁畫形式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jīng)佛法,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jīng)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大眾,使之篤信朝拜。因此,在洞窟內(nèi)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包括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姻緣故事、佛教史跡故事和比喻故事等,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動人、生活氣息濃郁,讓大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無形地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恰如黑格爾所說:“每種藝術作品都有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環(huán)境,依存于特殊的歷史的其他的觀念和目的?!苯處熢谥v授中國藝術史的過程中,也應該將藝術的發(fā)展與特定的歷史語境、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幫助學生探索藝術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 多元化教學:藝術領域的多元化滲透與吸收
藝術史作為透過藝術作品、藝術創(chuàng)造而認知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種智性形式,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除了從傳統(tǒng)的美學、社會學理論角度幫助學生研讀藝術作品之外,還應該將人類學、文學、語言學、符號學、心理學、民藝學等多種學科納入研究視野,從而引導學生立足藝術現(xiàn)象的復雜性和廣延性做深入的思考。因此,中國藝術史作為藝術類院校的基礎史論課程,應廣泛涉獵而非單純局限于美術史、工藝美術史的講授,以期通過跨領域、跨學科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不同文化層次和知識層面的學科研究視野,從而提高個人的藝術審美與鑒賞能力。
如在講授“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時,《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是其主要藝術代表作之一。該畫作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其中阮籍、嵇康、王戎、山濤四人占一幅,劉伶、向秀、阮咸與榮啟期四人占一幅,八人均席地而坐,各人物之間借助垂柳、松槐、銀杏相隔,既表現(xiàn)了竹林七賢豁達的神采,又體現(xiàn)了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入研讀畫作的藝術精髓,首先要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探究造型的嚴謹、準確性,如各色人物衣褶線條的圓潤靈動、阮籍側身用口作長嘯狀時囁嚅忘形的姿態(tài)、山濤手執(zhí)酒碗的放恣神情、王戎手舞如意且不修威儀的直率個性、劉伶手持耳杯斟酒的醉意朦朧之態(tài)等。其次,要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藝術特點,結合建安文學的創(chuàng)作傾向,借助嵇康的“嵇氏四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阮籍的《詠懷》詩82首、劉伶的《酒德頌》和向秀的《思舊賦》等,展現(xiàn)了“竹林七賢”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無法施展才華而崇尚老莊哲學,不能直抒胸臆而轉(zhuǎn)向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尋找精神寄托的生活狀況。因此“竹林七賢”不得不借助琴弦、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藝術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前提下,多元文化有其共同遵從的基本原則,共同致力于人類文明的進步和藝術世界的繁榮、拓展。因此,教師在中國藝術史的講授過程中,要多方涉獵,充分體現(xiàn)各種文化現(xiàn)象之間的關聯(lián)性、層遞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藝術領域探究博大精深的藝術知識。
三 地域化教學: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實現(xiàn)“大課堂”的互動式教學探索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文化、藝術史發(fā)展過程中,既形成了各個歷史時期縱向的藝術特色,又具備地域性發(fā)展的橫向藝術特征。因此,在中國藝術史的講授過程中,應從不同角度突出中國各地域文化圈的主要特點及其差異,幫助學生了解文化的多樣性以及保護地域文化的意義。利用這種教學方法,既增加了教學效果的實踐性、可觀性,同時也避免了教師強行灌輸帶給學生的排斥感和厭倦心理,有利于形成師生之間良好的學術交流和互動。具體實施方法:可以將中國藝術史的相關課程講述與參觀當?shù)赜兴囆g代表性的博物館、美術館結合在一起,發(fā)揮其藏品形態(tài)的多樣化、設施職能的多重性、文化特征的地域性和內(nèi)涵的歷史變化性等特點,尤其發(fā)揮博物館研究、教育和欣賞的職能,以有效彌補現(xiàn)實教學資源的不足。
例如在講授“原始時期的陶器藝術”時,龍山黑陶以黑、薄、光、紐著稱。一方面,教師要結合教學圖片、相關視頻幫助學生了解有關黑陶的知識,龍山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yōu)秀品種,是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特征,因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省濟南章丘市龍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另一方面,關于黑陶的制作工藝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單純的文字表述難免抽象、生硬。華北、山東地域的藝術類院校就可以利用其地域的便利優(yōu)勢,親赴位于山東省章丘市龍山街道附近的龍山文化遺址實地考察遺址原貌,參觀位于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zhèn)東武源河東岸的城子崖博物館,實地考察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現(xiàn)場觀摩民間手工藝人制作、燒制黑陶的步驟和方法。另外,也可前往山東省博物館近距離欣賞“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的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黑陶杯,感受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精湛制陶工藝。類似地域化的教學方式,既能充分發(fā)揮各地域的文化資源優(yōu)勢,在大課堂的互動式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提高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基礎人文素質(zhì)。此外,在實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一方面要注重地域文化的宏觀歷史背景,講授過程掌握“度”的原則,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另一方面,此類教學模式雖然具有直觀化、形象化和立體化的特點,但耗時較長,占用一定的教學資金,應結合課堂教學選取有代表性的藝術資源穿插進行而不宜過于頻繁。
參考文獻
[1]丁亞平.藝術文化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研究所、明孝陵博物館、南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研究會編.世界遺產(chǎn)論壇(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世界遺產(chǎn)事業(y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