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心包炎患者明確病因治療,對癥治療及心包穿刺治療療效。方法:對36例急性心包炎患者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治療效果滿意,所有患者均臨床痊愈。結論:有心臟壓塞時首先解除心臟壓塞,病因治療,對癥治療。
關鍵詞:急性心包炎;對癥治療;解除心臟壓塞【中圖分類號】R54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2-0066-01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的炎癥,可由多種上述原因引起。如上所述病毒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前驅表現(xiàn)有發(fā)熱、全身不適和肌痛,胸骨后或左心前區(qū)疼痛,特征性ECG變化以及心包摩擦音可做出診斷[1]。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包炎患者36例臨床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診斷為急性心包炎的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齡38~52歲,平均45.5歲。心包摩擦音15例,肺部干濕啰音12例,胸痛32例,呼吸困難25例,胸悶30例,心悸28例,發(fā)熱27例。白細胞增多和紅細胞沉降率升高較常見。系列x線檢查中,急性心包炎時心影常對稱性增大,大血管輪廓消失;
1.2方法
1.2.1藥物治療:首選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吲哚美辛(B級證據(jù),I類適應證),但因其減少老年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故不推薦用于60歲以上的患者。可選用布洛芬,其具有副作用少、可以改善冠狀動脈血流、有效劑量范圍較大等優(yōu)點;初始劑量300~800mg,6~8小時1次,持續(xù)數(shù)天或數(shù)周,最好用至心包積液消失;同時應給予胃黏膜保護劑。秋水仙堿(0.5mg,一日2次)單用或與NSAIDs合用可有效控制初次發(fā)作或復發(fā)(B級證據(jù),Ⅱa類適應證),其副作用要少于NSAIDs。皮質激素僅適用于結締組織病、自身免疫性或尿毒癥性心包炎。心包內(nèi)給藥的副作用要低于全身應用,且效果較好(B級證據(jù),Ⅱa類適應證)?;謴推诨颊邞⒁怆S訪,觀察有無復發(fā)或心包縮窄征象。
1.2.2心包穿刺:心包腔內(nèi)有大量積液而心臟受壓明顯或出現(xiàn)心臟壓塞時,應行心包腔穿刺以抽液減壓,可使癥狀顯著改善。穿刺前,利用X線檢查或最好先作超聲波檢查確定穿刺的部位和方向。穿刺時穿刺針宜與絕緣可靠的心電圖機的胸導聯(lián)電極相連結進行監(jiān)護。心包穿刺必須在無菌技術下進行。針頭插入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用1%~2%普魯卡因或利多卡因溶液麻醉,然后將針頭刺入,緩慢推進直至穿過有抵抗感的心包壁層為止。如穿刺時未能立即抽得液體,可略轉動針頭、改變方向、略向后退或謹慎地向前進。如覺有心臟搏動,則表示針已觸及心臟,應將針頭稍向后退。針頭進入心包腔,抽液不宜過快,抽液后,可按需要向心包腔內(nèi)注入藥物進行治療。
2結果
1~3周恢復,治療效果滿意,所有患者均臨床痊愈。
3討論
急性心包炎的主要癥狀是胸痛,其位置、強度和性質可有不同。疼痛經(jīng)常被描述為急劇或鈍痛。胸痛最常見的位置多在胸前或胸骨后,靠近斜方肌的位置是心包炎疼痛的特殊位置。吸氣、咳嗽或臥位時加重。直立和前傾坐位時減輕。雖然急性心包炎通常需要1~2h形成,但胸痛有時會突然加劇。許多有前驅癥狀的病人提示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心包炎的治療包括對原發(fā)疾病的病因治療、解除心臟壓塞和對癥治療。患者宜臥床休息。胸痛時給予鎮(zhèn)靜劑,必要時使用嗎啡類藥物。有明確病因的心包炎患者應針對其病因治療。在通常情況下,用任何非甾體抗炎藥治療特發(fā)性急性心包炎,一般可以在24h之內(nèi)或者更短時間內(nèi)減輕臨床癥狀[2]。由于其副作用很少,建議使用布洛芬800mg口服,每日3次,共10~14d。秋水仙堿對預防心包積液的復發(fā)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如果非甾體抗炎藥治療起效緩慢或效果不佳時,建議加用秋水仙堿,負荷劑量2~3mg,以后每天1mg。短期的皮質類固醇能夠非常有效地緩解急性心包炎的疼痛。但臨床很少需要使用,最近的研究表明此類藥物可能會增加復發(fā)的機會。因此應當避免使用皮質類固醇,除非必須用于控制對其他治療無效的嚴重癥狀。85%~90%的病人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一個療程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并且沒有后遺癥。少數(shù)病人可能在第一次發(fā)病數(shù)周或數(shù)月后復發(fā)。復發(fā)可用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或聯(lián)合使用重復治療。在反復復發(fā)性心包炎的困難病例,長期用秋水仙堿有良好的預防作用,推薦用于復發(fā)的病人[3]。雖然糖皮質激素應避免用于長期、復發(fā)性的心包炎。但短程劑量的潑尼松可用于早期緩解癥狀。免疫抑制藥如硫唑嘌呤和環(huán)磷酰胺可能有助于這些病人,但很少使用,因為缺少使用這些藥物的經(jīng)驗。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對頻繁復發(fā)和嚴重的心包炎,盡管經(jīng)上述積極的藥物治療,仍需要心包切開。但是心包切開的治療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是未知的,在一組少數(shù)病例的報道中,僅極少數(shù)病人有效。
心包滲液較多,應及時進行心包穿刺抽液,解除心臟壓塞。抽液不可過快。常用穿刺部位:患者采取半臥位,以胸骨劍突與左肋緣相交的尖角處為穿刺點,針尖向上向后,緊貼胸骨后面進針;患者取坐位,以左側第五肋間心濁音界內(nèi)側1~2cm處為穿刺點,針尖向后向內(nèi)推進,指向脊柱。建議采用前者,以防損傷胸膜及動脈。術前必須認真詳細的查體,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進針應緩慢,當感覺有心臟搏動時,將針頭稍向后退,抽液不宜過快、過多,每次抽液量不應超過1L,以防急性右室擴張[4]。抽液后可向心包腔內(nèi)注入適量抗生素。如需持續(xù)引流,可經(jīng)軟性J字形導絲引入擴張管,然后插入多孔豬尾巴導管或深靜脈置管,待心包引流液小于25 ml/d時拔除導管。外傷性心包積血與化膿性心包炎均應及時作外科引流。心包穿刺術,除了解除心臟受壓外,也用來證實心包積液的診斷,確定心包炎的病因和注入藥物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葉任高 陸再英.內(nèi)科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32-837.
[2]陳國偉,鄭宗鍔.現(xiàn)代心臟內(nèi)科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49~1261.
[3]吳祥,杜曉馬,蔡思宇.急性心包炎PR段偏移的臨床意義[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3,7:251.
[4]張桂芬. 急性心包炎臨床診治12例[J]. 中華現(xiàn)代內(nèi)科學雜志.2006,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