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做高官,干大事,是無數(shù)士子心之所向;回看今朝,“一把手”“人上人”,仍有眾多人夢寐以求。但無奈,登上那萬眾矚目的“至高點”,豈一個“難”字了得。有些人終其一生,只能望“官”興嘆!
既然如此,何不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選擇做個“一品百姓”呢?
不是每個人都有一飛沖天的好運,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成“一品大員”的機遇。能在蕓蕓眾生中閃閃發(fā)光的畢竟只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還來不及發(fā)光發(fā)熱,就被人潮的一個浪花給淹沒了。
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既知無力一鳴驚人,又何苦白白浪費時間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富貴權(quán)位呢?沒有機遇時運,哪怕心中滿是對名利的不甘,也是徒勞。與其平添煩惱,倒不如踏踏實實地當好一個“一品百姓”。
百姓之于國,正如細流之于大海,樹木之于森林;正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才構(gòu)筑起了雄壯巍峨的“國”之大廈。
“港大”食堂女工袁蘇妹,待學生親如家人:病了,她煲藥送粥;誤餐了,她預留餐點。她送來的那縷縷溫暖,真真切切地感動了港大學子。她成了同學們心中最親愛的“三嫂”,她成了“港大”首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榮譽院士”。
確實,在知名教授云集的港大,袁蘇妹太普通太平凡,但她為學生送藥做飯的點點滴滴,已詮釋了真善美的真諦;“她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港大頒獎詞)。44年如一日的付出,早已為她的人格冠上了“一品”之稱。她,是名副其實的“一品百姓”。
其實生活中,和袁蘇妹一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水電維修工徐虎,公交售票員李素麗,用愛托起生命的吳菊萍,信義兄弟孫東林、孫水林……他們從沒想過要當什么“官”,只是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最簡單的每一件小事。名,并非他們所望;利,亦非他們所求。他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們?nèi)缟沉#椴己訛?;如瓦礫,平凡渺小。但恰是他們,洗滌了國民的心靈,撐起了民族的脊梁。用一紙獎狀評定他們,或許太輕微;考量他們的,唯有一個大寫的“品”,那就是“品格”“人品”。無爵無位無等無級卻有“品”,何其尊崇!
成不了大樹就做一棵小樹,做不了“一品高官”就做好“一品百姓”,這也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自勉與勉人所奉行的為人之道。即便你成不了群體中最優(yōu)秀的那一個,但你絕對可以做一個最優(yōu)秀的自己?!盀槿视杉骸保覀儾荒馨盐丈拈L度,但我們可以調(diào)控生命的寬度。做一個“一品百姓”吧,只要你愿意,總能做到;也只有先做好“一品百姓”,才有可能做好“一品大員”。
仰望歷史的天空,群星遍布,那是一個個散發(fā)著微弱星光的一品人的身影;星河璀璨,耀眼動人,那是點亮世間溫暖之燈的一品人光芒的聚焦,人世因此而溫馨。
做不了“一品高官”就做好一個“一品百姓”,種德施惠,使平凡的生命不平凡。
【教師點評】
這篇議論性散文,采用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層進式結(jié)構(gòu)。在提出觀點后,繼而分析“為何要做一品百姓”:擺事實,講道理;剖內(nèi)涵,明作用;由個及類,由民及國;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深入。在道明“怎樣做好一品百姓”后,以頗富感染力的形象畫面收尾并發(fā)出倡議,情理并茂。行文張弛有度,兼具了散文的靈動性和議論文的思辨性,是篇較為上乘的議論性散文。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7分+發(fā)展等級18=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