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莎士比亞曾形象地把書籍比喻為“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并且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绷钊藫?dān)憂的是,在當(dāng)今媒體一味吸引眼球、輕松娛樂流行的時代,讀書在人們看來越發(fā)枯燥,書的作用有被弱化的危險。然而,從一個人的成長和素質(zhì)發(fā)展角度看,閱讀書籍的確比其他一般娛樂更能陶冶情操,更應(yīng)成為每個人品格和情操的滋養(yǎng)品。
選文1
書的征服
□蔣子龍
倘若這個世界上沒有書會是一種什么樣子呢?精神會失去了陽光,思想會無法傳播,知識會不能保存,語言會失去意義,人們的生活會殘缺不全,生命將會變得無法忍受……所以,書是人類的一種偉大而美妙的發(fā)明。
文明的征服其實也是書的征服。書是最聰明、最可靠的老師和朋友。有書為伴,孤獨將是一種深刻而豐富的享受,閑暇將卓有成效,幽靜將變得爛漫多彩,嘈雜也可以寧靜和諧。移植生命,保持記憶,激發(fā)靈感,傳播知識,交流信息,表達思想……書的好處說也說不盡。
書不僅能征服時間和空間,更能征服人的大腦。但是,倘若一個人只是被書征服而沒有征服書,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書蟲子。正如培根所說,把自己的大腦當(dāng)成草地,任別人的思想如馬蹄一般踐踏,那樣的話,再好的書也將失去其魅力和價值。
會讀書的人都懂得征服書。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冊很厚的新書會愈讀愈薄,到期末考試的時候就剩下那么幾道題了。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識。讀其他的書也是一樣。即使先被書征服,最后還是要反過來把它征服。
書還能給人們提供多種選擇:生命的選擇,思想的選擇,生活的選擇和各種各樣的人生的選擇。每看一本書就是走進那個作家的頭腦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經(jīng)驗和智慧。在自己的讀書選擇之外,還可以再補充別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擁有多種人生經(jīng)歷,來完善自己的人生。
讀書也需要選擇。如果不善選擇,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讀別人的書也讀不完。那又有什么意義呢?讀失去了意義,書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我的辦法是先翻遍所有接觸的書,因為不親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壞,難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沒有什么價值的書扔掉,最后選擇自己最終需要的書來一遍又一遍地讀,發(fā)現(xiàn)人生的真諦。
讀書也將需要功夫。讀書的功夫要下在真正需要認真閱讀、仔細品味的這一類書上。這類書能滿足你的精神需要,激發(fā)你的才智,幫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這樣的書。多好的書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那些為你消遣、娛樂的書,可在沉悶無聊的旅途上,在緊張疲勞的學(xué)習(xí)之余,在臨睡覺之前去讀,不必用正規(guī)的時間。當(dāng)然還有一部大書需要每個人都終身不懈地精讀粗讀苦讀喜讀,那就是社會這部活書。讀它不能代替印刷的書,同樣讀印刷的書也不能代替它。
(選自《讀書記》)
品讀賞析
誠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然而,要很好地借助這個階梯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蔣子龍先生以自己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nèi)绾稳フ鞣鹤プ【?,掌握?guī)律,把厚書讀薄;有選擇地讀書,不被書所累;認真品讀有益的書;不讓消遣、娛樂類的書占據(jù)正規(guī)時間;終身閱讀社會這部活書。文中多處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
選文2
閱讀是有“重量”的精神活動
□鐵 凝
如今,網(wǎng)絡(luò)閱讀成為人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的閱讀行為也隨之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眼睛在網(wǎng)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漸替代以往細嚼慢咽似的傳統(tǒng)閱讀。新媒介使昔日“紙面”凝聚的諸多藝術(shù)的神性,不斷被“界面”的感覺顛覆和碾軋。
然而,我覺得“界面”代替了“紙面”的閱讀,損失的可能是時間的縱深和歷史的厚重。人們在獲得大面積爆炸性信息的同時,也會有某種難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而言,閱讀其實是一種有重量的精神運動。
上世紀(jì)70年代初,我還是一個少年,偷偷讀到一本書,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記得扉頁的題記是這樣兩句話:“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這兩句話使我深深感動,讓我生出想要為這個世界做點什么的沖動。我初次領(lǐng)略到閱讀的重量,它給了我身心的沉穩(wěn)和力氣。
我的一位親人,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在從城市下放到鄉(xiāng)村勞動之余,倚靠在田野上的草垛通讀了《資本論》和《列寧全集》。問他當(dāng)時為什么讀這些書,他只說是因為喜歡。
今天想來,類似的閱讀實在是一種無功利心的自發(fā)性之舉,因其自發(fā)性,所以也沒有預(yù)設(shè)的閱讀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閱讀收獲便格外寶貴和難忘。難忘的還有一種沉入心底的重量,這重量打擊你,既甜蜜又酣暢。
閱讀的重量有時在于它的“重”,有時卻在于它的“輕”。這“輕”,不是輕浮,而是一種無用之用,是閱讀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們的閱讀與過去相比已經(jīng)有了諸多變化。市場上賣得好的書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實用的書:養(yǎng)生、美容、商戰(zhàn)、股票、英語……書海已經(jīng)“茫?!薄8魅∷璧拈喿x看上去已不再承載精神的重負,而是直奔主題,要的是立竿見影。
閱讀的功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更想強調(diào)的是,“無用”的閱讀,正如文化給人的力量一樣,更多的是緩慢、綿密、恒久的滲透。雖然它是“無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跡,我們沉重的肉身會因某些時刻“無用”的閱讀而獲得心靈的輕盈和潔凈。這樣的閱讀不是生存甚至生計所必需的,但它讓我們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溫暖以及自身的價值,它內(nèi)在的文化含量并沒有因表面的“無用”而打折扣。它的“無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這何嘗不是一種更高的閱讀境界呢?這種自然存在的閱讀狀態(tài),可能比故意強迫閱讀或者故意淡漠閱讀都更能體現(xiàn)人生的精神價值吧。
(選自《文苑·經(jīng)典美文》2010年第6期)
品讀賞析
在快餐文化充斥市場,人們難以靜心讀書的今天,作者強調(diào)重新找回閱讀的價值,做有重量的精神運動,有深度的閱讀,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本文從兩個方面闡述:閱讀給人身心的沉穩(wěn)和力氣;閱讀能體現(xiàn)人生的精神價值,且運用舉例論證,使文章富有說服力。作者強調(diào)閱讀其實是一種有重量的精神運動,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無功利心的自發(fā)性行為。這樣的閱讀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它讓我們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溫暖以及自身的價值。這是一種更高的閱讀境界。
選文3
漫談讀書
□梁實秋
我們現(xiàn)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鬃油砟曜x《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lián)竹簡,翻來翻去以至于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么吃力!后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制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shù)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jīng)以及許多古書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shù),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fù)加。
物以稀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jié)晶,經(jīng)驗的寶藏,所以盡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卻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nèi)容好。書的價值在于其內(nèi)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后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边@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太平御覽》采集群書一千六百余種,分為五十五門,歷代典籍盡萃于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dāng)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制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
那么讀什么書呢?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xué)校里,如果能在教師里遇到一兩位有學(xué)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dāng)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xué)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有幾部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yè)無關(guān)。理工科的、財經(jīng)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書。經(jīng)書當(dāng)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地讀經(jīng)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xué)”亦不能饜現(xiàn)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yīng)該以現(xiàn)代眼光去了解的。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guān)系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游不知不覺受其熏染,終乃收改變氣質(zhì)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網(wǎng)塵勞,困厄于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當(dāng)然,改變氣質(zhì)不一定要靠讀書。例如,藝術(shù)家就另有一種修為?!安缹W(xué)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到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習(xí)之,吾將迎師?!檀ィ畷r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水■洞崩坼之聲,山林窅冥,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嗽俣?,曲成,成連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边@一段記載,寫音樂家之被自然改變氣質(zhì),雖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禪宗教外別傳,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頓悟即能明心見性。這究竟是生有異稟的人之超絕的成就。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yǎng)方法還是讀書。
(選自《閑暇處才是生活》,有刪改)
品讀賞析
本文開篇通過與古人閱讀的對比,寫出了現(xiàn)代人讀書真是幸福;隨后引用典故,引出“開卷有益”一說;接著筆鋒一轉(zhuǎn),提及讀書要有所選擇,應(yīng)該讀什么書,最后提及讀書的意義:提升修養(yǎng)。本文多處引用典故,使文章富有意蘊,而且典故的運用,使文章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