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當?shù)貢r間8月2日下午,在第二十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國際譯聯(lián)將2014“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授予了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這個每三年評選一次的國際獎項,曾頒發(fā)給英國人、美國人、挪威人、拉美人、澳大利亞人,現(xiàn)在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93歲的老先生沒有去頒獎現(xiàn)場,他選擇以一封優(yōu)雅的英文信書面答謝。在歐洲聚光燈閃耀的時刻,他仍坐在北大暢春園的斗室里,繼續(xù)翻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相比起這個衡量終身成就的獎項,他更大的豪情在未來——“我現(xiàn)在兩個多月能翻譯一本,計劃五年完成莎翁全集”。
“這個譯本我覺得能超過朱生豪的譯本,為什么呢?因為朱生豪是三十多歲翻譯的,我的年齡是他的三倍啦,人生閱歷已經(jīng)大不相同?!痹S淵沖笑言。仍然是大嗓門、有沖勁、真性情,耄耋之年風采不改。
他對譯文近乎苛刻的要求同樣體現(xiàn)在對莎翁作品的翻譯中。在《麥克白》第二幕的第三場,一位看門人半夜聽到有人敲門,便以諷刺的意味說,原來是“English tailor(英國裁縫)”來“roast goose(烤鵝)”。字對字翻譯出來,讓漢語讀者不知所云。此前卞之琳和朱生豪先生的譯本都采用了“烤鵝”的引申義——“燒紅烙鐵(熨衣服)”,以便和裁縫的意向統(tǒng)一起來。
“其實還有一個意思,”許淵沖說,“是偷情、打得火熱,這個解釋更幽默,更有諷刺意味?!痹谒淖g本中,最終選擇了用“偷雞摸狗”來翻譯“烤鵝”,“原來也考慮用‘偷香竊玉’,但太文了,不符合這一場的情景。更何況,雞和狗的詞匯在形式上也更接近‘鵝’?!秉c滴不漏地還原作品所呈現(xiàn)的社會文化情境,是許淵沖對翻譯的一貫要求。
詩詞互譯,最能展現(xiàn)出在不同文化之間傳達意境的難度。作為中國唯一能在中、英、法韻文之間進行互譯的專家,他常常經(jīng)歷著臨絕壁、題險詩般的翻譯體驗——
“死生契闊”,他譯成“meet or part,live or die(相聚或分離,生存或死亡)”;
“千里目”“一層樓”,他譯成“a grander sight,a greater height(更廣的視野,更高的高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他譯作“shower by shower(一陣又一陣)”“hour after hour(時時而刻刻)”;
“不愛紅裝愛武裝”,他把“紅裝”譯為“powder the face”(涂脂抹粉),把“武裝”譯為“face the powder”(面對硝煙)。對仗還是對仗,韻文仍是韻文,東西方美學意境瞬間打通。
苦思與靈感交替往復的生活,他過了六十年,但仍以為樂。許淵沖英譯“王維詩選”“李白詩選”“杜甫詩選”“白居易詩選”是他2013年的工作,同年,涵蓋了漢英、英漢、漢法、法漢四種類型、27卷本的《許淵沖文集》問世。93歲的翻譯家,始終以一種讓人驚嘆的沖勁向前奔跑,為“中國文化成為世界主流”的抱負踐諾。
在“杰出文學翻譯獎”的頒獎辭中,國際譯聯(lián)評獎委員會這樣寫道:“我們所處的國際化環(huán)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許淵沖教授一直致力于為使用漢語、英語和法語的人們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彼麤]有在柏林親耳聽到這句話,卻與這句話心有戚戚,“中西方的思維習慣不是一句話能說清的,但翻譯改變世界”。
(選自《光明日報》2014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