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日本進化:流行文化解毒》中,當湯禎兆以日本雜志《Around Forty》討論中女/剩女問題時,就試圖在書中以日本流行文化作為香港社會問題的參照系。作為知日作家,湯禎兆對日本社會問題的了解并非第一手研究,卻旨于以日本社會話題、流行文化甚至文學等作為一個坐標,既讓讀者了解其中反映的日本社會問題,亦藉此反觀香港與日本社會的異同。而湯禎兆最近出版的《人間開眼》,就以日本流行文學反觀日本社會的下流現(xiàn)象,這種觀察并非嚴謹?shù)膶W術研究,卻因為日本的語境而增添不少趣味。蓋日本是一個被流行文化完全滲透的國度,其漫畫的意義并非純然為了教育或娛樂下一代(正如美國人所做的),而是為了以漫畫家的異化想象呈現(xiàn)出日本社會現(xiàn)實。而漫畫作為流行媒體甚至主導了整個日本的文化,甚至與文學合流,并使傳統(tǒng)文學在流行小說的面目下重新發(fā)光,甚至書本小說仍可與手機小說體裁分庭抗禮??v觀全世界,沒有哪個地方像日本般,漫畫(及動畫)、流行文學與正統(tǒng)文學水乳交融。
大概熟讀伊坂幸太郎、向田邦子、萬城目學、奧田英朗、東野圭吾等小說大師的讀者更有資格評論湯禎兆的新作,皆因作者在書中以社會角度剖析日本暢銷小說家的作品。這些小說所呈現(xiàn)的世界正是那個現(xiàn)實世界的縮影,但在日常世界里,大家對這個世界(或人間)的荒謬絕倫之處皆視而不見。當然,讓讀者開眼反觀身處的大觀園,這就是小說的社會意義,而日本社會的壓抑,尤其產生各種光怪陸離的社會現(xiàn)象,或引發(fā)更光怪陸離的文學想象?;蛟S有人會問:“為何日本文學及其流行文化總愛呈現(xiàn)出如此現(xiàn)實之余又如此怪異的世界?”這涉及人類學層面的問題,作者沒有解釋這一點,讀者卻可以在字里行間去思考,思考日本文化下作家將各種問題放大、拉長的特別癖好。
不管是哪位暢銷小說家,只有當小說故事被改編,拍成電影、電視劇或被繪制成動漫等更流行的文本,才會被更多人認識,在香港這片面哈日的城市,更是如此。如果沒有福山雅治的話,東野圭吾會否有這么多讀者?要不是這樣的話,小說中揭示的日本社會問題,恐怕更不為外人道,正如若沒有《半澤直樹》這出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外界也不會知道日本銀行界的職場潛規(guī)則及關系到日本經濟及企業(yè)興衰的黑暗真相。其實每個社會都有林林總總的問題,從職場、校園到家庭,加上日本作家特有的細致梳理,真?zhèn)€可以做出最纖細的分類。對于想了解當今日本小說的讀者來說,作者的小說分類學功夫無疑可讓讀者按圖索驥,首先是治愈系小說,從吉本芭娜娜的廚房治愈小說、西尾維新等以輕小說體裁書寫的妖怪治愈系,到山田詠美式的酒店外遇式治療小說,作者的細致分析每每能讓讀者“開眼”。
第二章討論伊坂幸太郎等人的青春小說,分別以逃出社會約束、嚴酷社會及正當化宅男追蹤狂等內容類型來分類。日本流行文化對青春題材的處理無疑是獨特而復雜的,使西方流行文化中的青春和叛逆題材看來相對的幼稚和簡單了,然而最超越現(xiàn)實的妄想也由此可見。另外,被拍成電影的小說《大逃殺》,其呈現(xiàn)校園青少年對抗國家控制的慘烈斗爭,已讓電影觀眾不寒而悚,前者卻留待第四章《救贖社會邊緣分子》中才討論,同章亦提及到上一代人熟知的經典作家三島由紀夫。
不過,日本小說并非全然黑暗,它也在陽光之下。第五章題為《從家庭崩壞到重構》,此章緒言說明,作者覺得日本自七十年代開始的家庭崩壞,是今天日本文明病的起源,是耶非耶,也許值得商榷。但書中至少以向田邦子的小說,甚至《深夜食堂》的故事展現(xiàn),家庭在崩壞世代中重合重構的可能。向田邦子的小說充滿大愛,其小說雖離不開對家暴的關注,最終對人世仍充滿憐憫和盼望。但日本家庭倫理面臨破裂,卻是鐵一般的事實,作者以是枝裕和的《誰知赤子心》作為參照文本,說明這一代孩子在這種困境中必須自處的情境。
如果下流社會源于七十年代的家庭倫理崩壞,那么全書從小說發(fā)掘出與家庭相關的社會問題,如酒店外遇、家暴、離異、宅居、畸戀等,都變得合情合理。作者卻在第七章討論了一個關系較遠的課題﹕團地,即公共房屋,而且媒體是電影和漫畫,沒有小說。說到底,這種以環(huán)境為主線的題材比較適合以圖像表現(xiàn)氛圍,這也許是全書脈絡中的異數(shù),而關于極度壓抑的團地居民的討論,也不限于下流社會中的家庭現(xiàn)象,而本來就是普遍公共房屋規(guī)劃的必然問題。本書副題為“從小說與映像窺視下流日本”,雖體現(xiàn)了小說和電影的互文性,但畢竟予人的印象是以小說為主。第八章卻是從電影《裸島》討論另一日本的“惡所”,此題材與“下流”的關系似乎更模糊。但在最后一章(第九章),則依然回歸小說中的鬼怪題材,探索光怪陸離的人間。
這當然不是嚴謹?shù)奈膶W研究或社會學著作,讀者或許不必對作者念茲在茲的“下流”作過多的詰問,這個詞語在大部分時候指涉“崩壞”的意涵,而非指越來越多中產或平民階層變成貧民的社會現(xiàn)象,而且作者是透過分析小說(及電影)的故事文本來剖析社會現(xiàn)象。對喜歡日本小說、動漫和電影的讀者,湯禎兆這種分析方法就很有趣味,畢竟,我們都是透過這些媒介而不是新聞來認識日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