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的根本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放手讓學生在更多的閱讀實踐中增長知識,培養(yǎng)情操,發(fā)展思維。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關鍵詞:閱讀教學; 閱讀興趣; 閱讀品位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84-001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和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筆者認為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引領學生從“閱讀”走向“悅讀”,熏陶學生愛閱讀的情感,發(fā)展閱讀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構建關系,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多元化解讀和獨特的閱讀體驗,肯定學生的閱讀感知,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生成,給予學生必要的精神鼓勵和行為支持,推動學生的個性閱讀。
如我在教學《煙臺的?!芬晃臅r,組織學生開展了以導游身份介紹煙臺的海的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個人感悟,分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段、不同場景,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展開想象和描述,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呈現(xiàn)閱讀感受,通過導游與游人的角色扮演,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化了課文理解,明晰了煙臺的海的四季特點,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實踐,培養(yǎng)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二、誘發(fā)沖動,激發(fā)強烈的閱讀動機
閱讀動機是在閱讀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閱讀需要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閱讀興趣是讀者認識閱讀需要的情況表現(xiàn),是閱讀動機的重要方面。閱讀興趣的產生,一般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某種作品對讀者有重要意義;(2)讀者閱讀這種作品有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作品的主題思想、內容特點、水平質量、作家個人、寫作風格、表現(xiàn)手法、評介文章都可以影響閱讀興趣。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動機包括興趣、成就感以及閱讀的欲望和需求,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沖動和期待,引導學生完成閱讀理解到體悟的過程,直到產生自我認知,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完成對文本的吸納和內化過程。
1.及時強化
對于學生的個性閱讀和多元感悟,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給予及時的強化和肯定,如物質獎勵、言語肯定、提供展示平臺,在強化學生動機的同時,也對其他學生形成適度的心理暗示,進而形成積極探究的行為認同,并逐步培養(yǎng)行為趨向,使學生具備閱讀期待和動力。
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對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學習任務的能力判斷。教師主要是通過訓練學生自我要求、自我激勵,使習慣成為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品質,有效地幫助學生強烈閱讀動機的養(yǎng)成,并使其行為內化成了一種個性化、情感化的,每個個體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感悟和領會的自主閱讀行為。
三、捕捉時機,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
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注意根據(jù)閱讀思維的特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素質。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重視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根據(jù)教材的特點,教會學生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巧妙地貫穿于聽說讀寫的訓練之中,要能夠在閱讀教學中捕捉時機,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
1.抓作者思想“制高點”
作為閱讀對象的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結晶,任何一部作品,從題材、主題到遣詞造句、表現(xiàn)方式,無不體現(xiàn)出作者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個性特點。李白清俊飄逸,陸游激昂悲壯,朱自清柔麗含蓄,郁達夫沉郁憂傷,魯迅冷峻深刻……不是因為作品讓他們有個性風格,而是因為他們的個性風格決定了作品。而課文思想的“制高點”,實際是教學中應遵循和把握的文本的主旨,它展現(xiàn)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傾訴、表達,是學生需要著力領會的思想內涵。教師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場,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進行心靈對話,才是領會、理解字詞的關鍵,才會使閱讀思維走向深刻和準確,更好地體會言外之言,意外之意。
2.抓文本的“空白點”
文本的“空白”既有作者欲言而難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往往留給學生的是廣闊的想象空間,對于文本的獨特理解起到牽引和支撐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在文章的空白點上設計,放飛學生的想象,喚醒學生的思維,在諸多的不確定、不經意之間,能夠使學生更直接更強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海倫·凱勒》描述了海倫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贊頌了她與命運頑強抗爭的博大精神,其中在描寫到海倫通過老師的精心指導,終于能喊出“爸爸、媽媽”的動人情景,我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海倫父母的激動,體悟到海倫生命重新開始的欣喜,讓學生展開想象,并去描寫海倫與父母見面的場景,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體察人物思想感情,并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
3.抓學生的“生長點”
閱讀教學不能僅僅是學生已有經驗的呈現(xiàn),教師要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探索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和沖突,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建構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要充分發(fā)揮元認知作用,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使學生閱讀過程中實現(xiàn)人物賞析,體驗生活情境,穿越生命歷程,從而促進知識融合架構,優(yōu)化思維品質,使不同背景的學生實現(xiàn)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邁進和跨越。
四、開發(fā)資源,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閱讀教學的根本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放手讓學生在更多的閱讀實踐中增長知識,培養(yǎng)情操,發(fā)展思維。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課堂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同時要能有效利用和開發(fā)資源,引導學生拓寬閱讀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要將自己定位為學生閱讀活動的催發(fā)者、組織者、激勵者。其基本途徑主要有:1.利用好與教材配合的閱讀材料;2.利用好已有的閱讀書籍;3.鼓勵參與性、合作性閱讀,拓展閱讀的領域和形式;4.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鼓勵學生網(wǎng)上閱讀。同時,采取多種輔助手段,如舉辦“誦讀會”、“好書推薦會”、“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等活動,讓學生展示讀書的收獲,分享讀書的快樂,增強學生閱讀的動機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