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教育的靈魂就是“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質,小學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fā)展其科學素養(yǎng),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tǒng)一才能得以實現。
關鍵詞:科學教育;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00-001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對此很多教師在認識上是贊同的,但在行為上往往還處于困惑狀態(tài),許多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過多地關注活動的進行,而對探究活動過程缺乏實質性的深入思考,致使我們的科學課堂出現偏離。
一、有意義的活動卻沒有意思
在很多優(yōu)課評比中,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不一定來自教材,往往是另辟奇徑,或是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如“伯努利定律”,“角鏡成像的規(guī)律”等,這樣的課題對聽課者來說耳目一新,對執(zhí)教者來說也是設計了一個有意義的科學活動??墒牵遣皇墙洑v了有意義的動手做,學生就覺得有意思了呢?就達到了喜愛科學的目的呢?當學生對這些概念感性認識的基礎十分薄弱的時候,孩子做科學探究的動力源在哪,科學探究需要嚴謹的思考,但是不能缺乏趣味性。
在科學課里,首先要喚起人的探究本能,這是我們吸引孩子們產生興趣及持續(xù)活動的主要招數。因此我們所選擇的問題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問題太簡單了,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太難了,學生很難弄明白問題的實質。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發(fā)展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其可能發(fā)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區(qū)的發(fā)展。
有位教師在教學“證明地球在自轉”時,指導學生進行傅科擺的探究,并分析實驗結果,證明地球的自轉。學生不明就里跟著老師進行研究,這個問題本身對小學生來說難度很高,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和老師都很辛苦,結果學生還是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二、觀察實驗活動≠科學探究活動
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驗證性的較多。這種實驗常常是教師把實驗目的、步驟、方法及注意點等詳細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連結果也預先告訴學生,學生只需依照要求去做實驗,學生的探究被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被扼制。《課標》中強調:“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強調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今天,應大力提倡探究性試驗”。
科學探究活動和觀察實驗活動是彼此之間有聯系的活動,科學探究活動中可能包括觀察活動和實驗活動,但它們又是不同性質的活動,觀察活動不一定是科學探究活動,實驗活動也不一定是科學探究活動。
在有些科學課上,教師為學生鋪好了“探究活動”的路,預備好所有的器材,在實驗前做好指導,學生按照老師的詳盡指導來做,成功率很高??蓪W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步驟進行了一次次的觀察實驗,充其量也只是個“驗證老師的工具”。有位教師在教學《照鏡子》時,指導學生研究角鏡成像的規(guī)律,學生按照教師的實驗步驟,首先通過觀察角鏡中物體的像發(fā)現角鏡度數越小,成的像越多。學生再研究幾個特殊的角度如60°、72°、90°、120°、180°來觀察成像的個數并進行記錄,最后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發(fā)現角鏡成像的規(guī)律。當成像規(guī)律被揭示的時候,連聽課教師也是恍然大悟,成像規(guī)律倒的確是饒有數學趣味。且不說這樣的教學內容對小學生來說是否適合,在這樣的實驗活動中,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地位,活動主體并沒有進入“探究”的層面,老師說一做一,說二做二,只需要觀察和記錄,基本就是不需要動腦筋不需要思維參與的活動,當然不是科學探究活動了。課堂中一步步嚴控的導向知識結論的實驗步驟,有著詳細規(guī)定的實驗表格,也正反映出教師行為背后明顯的傳授知識的意識。
三、重活動輕交流研討
課堂上的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參與的活動,是學生思維積極參與的活動。它是由幾個連續(xù)活動側面組成的活動,觀察是一個活動的側面,交流是活動的一個側面,研討也是活動的一個側面……但現在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探究活動簡單的理解為動手活動,或者是對活動進行強控制,忽視甚至省略活動前后的交流研討。
在動手操作前,交流討論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的確,如果長時間地進行紙上談兵式的討論研究計劃,與兒童的探究興趣不合,但沒有思路或僅僅是照著教師既有的步驟進行動手操作,容易使探究浮于表面。活動前討論探究思路對探究活動的展開有著綱目舉張的作用。組織學生實驗后的交流研討,是探究教學中比較難把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往往對動手實驗熱情高漲,但到了交流研討階段,經常會出現“無序”的狀態(tài),降低了交流研討的效率。
小學生的思維容易趨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動性不夠,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如果沒有及時引導,匯報交流容易走向膚淺,學生的回答若不是教師預設的答案,教師如果隨意打斷,如“請哪位小朋友幫幫他”,這些都會無意中扼殺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要切實回應而不是回避,根據學生的思考靈活調整教學。教師要敢于讓學生去說,不要怕出現冷場。而教師最后對匯報結果簡單的總結會使學生養(yǎng)成揣摩答案、不能進行理性思考與分析的不良習慣。在實驗操作后的匯報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眾多的事實,去歸納出結論。如有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斜面》時,讓每個組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大白紙上,匯報時把所有的記錄紙貼在黑板上。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各組數據,歸納出斜面省力與斜面的坡度有關系,坡度越小越省力。傳統(tǒng)的匯報時,各組口頭匯報結果或是投影展示記錄表,再由各小組補充匯報。而這樣的匯報交流缺少歸納的方法,也往往出現冷場。
科學探究,那路是長的,但好在,我們已經在路上了。
幸好我們已在路上。那路是遠的,重負輕履,我們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