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小學語文教學,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把教學生正確理解祖國語言文字和進行情感教育統(tǒng)一起來,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浪花,培養(yǎng)他們理解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00-001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無一不凝聚著作者的愛憎,深蘊著作者的感情。這些文章,文質(zhì)兼美,圖文并茂,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yōu)美淡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把情感教育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向?qū)W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充分利用和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以情傳情
小學生由于年齡、經(jīng)驗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還不夠深刻,很多時候還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如課文中戰(zhàn)斗英雄不屈不撓的斗志,科學家廢寢忘食、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醫(yī)生救死扶傷的高尚情感,等等。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豐富學生的情感,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傾情鉆研語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潛入教材深處,探得其中的意蘊和境界,將自己的情感與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靈魂碰撞學生的靈魂,最終激起情感的火焰。
二、觸“境”生情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fā)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飽含激情狀態(tài)下進入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幾句導語,一首歌,一幅畫或一段視頻等等。如在教學《錢塘江大潮》時,為了讓學生對錢塘江大潮有一個直觀、全面、形象的認識,在開始上課時,我播放了錢塘江大潮的一段視頻作為導入。當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出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被這大潮神奇壯觀的自然景觀所震撼,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近課文,走近錢塘江,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以情移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苯處熓紫染蛻撟龅胶吞@可親、熱情開朗,以自己滿腔的愛去感動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樂于接近老師,師生之間處于一種積極和諧的情感關(guān)系。因此,在平時生活中應經(jīng)常給予學生們關(guān)心與照顧,做他們的貼心“父母”;在課間時候,應經(jīng)常與他們談心,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在課堂討論中,對待那些膽小的、不敢舉手發(fā)言的學生,應用親切的語言激勵他們……學生們在這種愛的鼓舞下,慢慢會由不敢說變成越來越想說。這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lǐng)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四、以美育情
通過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體會意象的美感進入文中意境,達到思想境界的升華、情感的深化、美的熏陶,以此達到情感共鳴和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chǔ)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師生自然陶醉于美麗的大草原,實現(xiàn)自身情感與作者情感、文本情感有機交融。
總之,語文課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個情感的世界。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積極探索更具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強語文情感教育的魅力。豐富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健全學生各種情感的必備要素,以使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