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fā)展來說,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
關鍵詞:課堂啟發(fā)引導; 養(yǎng)成探究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58-001
感悟能力是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教學予以培養(yǎng)的。在“生本”教學的今天,啟發(fā)式教學正向探究學習方式過渡,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上兩者可謂一脈相承,有著遞進的關系,更凸顯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就是探究。
以《三顧茅廬》為例,可以首先設立探究題目:你們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的誠意?然后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響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里睡著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接著抓住關鍵詞,層層剝繭,啟發(fā)學生,分組探究:
①“半里”是多長的路?“半里多路”:劉備是騎馬一路奔去的嗎?“下馬步行”說明什么呢?
劉備準備步行半里路到諸葛亮的住處。說明他把諸葛亮當自己的老師,像對待老師一樣尊重他。
②“輕輕敲門”、“輕輕地走進去”,這時的劉備在想什么呢?
“恭恭敬敬地”: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恭恭敬敬的劉備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種形象呢?請學生示范彎腰低頭,這樣的動作說明了什么?
③“半晌工夫”:半晌是多長時間?一個時辰呢?
要知道,當時的劉備是一位年近五十的叱咤風云的首領,但他卻在僅僅是個27歲的毛頭小伙子諸葛亮的草房子外面,站了半晌又一個時辰,一個站著一個躺著。真是——(手指“尊重人才”)。
④“快步”:從中看出什么?
(急)我覺得他不急,他不是等了半晌又一個時辰嗎?這正說明劉備像口渴想要喝水那樣渴望能得到賢能之士,這就是成語(板書):求賢若渴。
從認知方式、心理特點上去分析,語文課中探究式學習的更多的是學生的感悟、體驗,而較少理性分析。由于每個學生經驗閱歷不同,知識積累不同,對教材自然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驗;另外,小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常常更加敏銳、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實,因而對事物的理解也往往有更獨特的視角。探究習慣的養(yǎng)成,無疑對于塑造學生的獨立人格,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有價值,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述: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