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觀出發(fā),提出制定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基本理念與原則,確立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逐步形成一個可以量化的、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較為規(guī)范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把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落到實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評價標準;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40-001
課堂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為研究對象,依據一定的方法和標準,對教學的過程和效果做出客觀的衡量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對加強教學管理、檢查教學質量、改進教師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起著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教學評價一直倍受關注,成為語文教學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同時,由于評價涉及到的因素十分復雜,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也成為人們公認的難題。雖經過長期探索,評價中隨意性大、針對性和科學性較差的問題依然存在。況且,評價的標準不是恒久不變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只有與時俱進,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因此,根據新課標關于教學評價的理念,制定一個可以量化的、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互結合的較為規(guī)范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成為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
一、制定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基本理念
1.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語文課程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評價指標的設立要促進提高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不僅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形成聽說讀寫的技能,掌握學習方法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要重視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2.以學生的發(fā)展評價教師的教學: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是學生,因此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應十分關注學習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學生學習的效果質量是教師科學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實施的結果,因此,評價學生學習就是評教,即“以學論教”。
3.注重評價的發(fā)展性:評價一節(jié)語文課,鑒定教師的教學水平,其目的不僅在于做出結果,更重要的是對照語文課堂評價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教學的優(yōu)點和存在的問題,以此來制定教師個人發(fā)展計劃,促進教師不斷進步。因此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結果的處理上要采用協(xié)商的方式,尊重教師的主體性。
4.突出語文教學的特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參與聽說讀寫的實踐中,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學習上具有重體驗感悟熏陶感染的特點,在教學上應該對學生進行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養(yǎng)成和健康人格的培育。
二、制定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通過評價標準的制定和評價結果的處理,使被評價者努力向標準靠攏,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體現(xiàn)當前教育發(fā)展趨勢,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引導和調動語文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科學性原則:評價標準的制定既反映教育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又反映語文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和特點,反映當前語文教育研究界的新成果,突出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在特征。
3.全面性原則:評價標準的制定全面反映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從教學行為的主體上來說,既反映作為施教者的教師的教學行為,又反映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認知、情感活動。
4.可行性原則:各個評價指標的制定要條理有序,有層次,語言簡潔,各要素含義獨立不重復,評分簡單,易于劃分等級。
三、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備要素涵義解析
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要從五個要素去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效果、教師基本功。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它統(tǒng)率著整個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體現(xiàn)語文課標準的要求,把體現(xiàn)在教材中的目標內容具體化和細化,做到明確、具體、可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內容。
2.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教育性原則。結合教學目標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的情感、審美的教育性因素,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知識的講解正確無誤,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符合言語心理的形成規(guī)律。
3.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本身,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結合,教學過程的展開要圍繞目標與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xiàn)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的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緊密配合。
4.教學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注重單位時間的充分利用和合理組織,注重效果與效率的統(tǒng)一,使學生在三個維度的目標上都獲得發(fā)展。
5.教師基本功:教學語言是專業(yè)語言,教師的普通話要標準、流利,課堂語言要潔凈、明快、準確生動,充滿激情,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和陶冶。教師要發(fā)揚教學民主,教態(tài)要自然、親切,尊重學生,平等待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四、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具體實施
1.設立評價小組:評價小組成員要選擇業(yè)務水平高且客觀公正的相關專業(yè)的專家、學者、領導同行組成,一般五至八人組成,選出業(yè)務組長。
2.學習課程評價標準:進行課堂評價前要組織評價小組成員學習教學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深刻地理解評價的目的、理念、指導思想和評價標準指標的內涵。
3.觀摩課堂與評價:觀摩課前要求評議小組全體成員根據課程標準,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目的和任務。組織評價小組成員在課堂上聽課,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記錄并初步評定有關的項目及分值。
4.整理信息,做出結論:收集各小組成員的評價結果,檢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評價對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實正確。對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得出分數(shù),評出等級;寫出寫實性評語,指出評價對象的優(yōu)點與不足,做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5.評價結果處理:向評價對象反饋結論,提出改進的建議。撰寫評價報告,向領導部門報告評價結果或者公布評價結果,建立評價檔案進行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