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荊軻為什么刺秦”這個關鍵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大處著眼,細處著手,使學生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體驗慎思明辨的過程,養(yǎng)成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于探究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課堂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32-002
一、教學設想
文言文的教學要“言”“文”并重,尤其是對于那些經(jīng)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既要注意文言知識點的教學,也要重視對文中的思想感情,語言形式的理解與體悟,而對于高中的學生,同時也要有意識“提升高中生研讀文化巨著的能力”,“力圖使學生體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經(jīng)典閱讀過程。”(蘇教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史記>選讀教學參考書》《編寫說明》)?!肚G軻刺秦王》(選自《戰(zhàn)國策》)是語文教材中的老篇目了,而蘇教版教材也將《刺客列傳》中的“荊軻部分”選入了《<史記>選讀》。文章篇幅較長,且故事本身雖然有一定的戲劇性,但所述情節(jié)大多數(shù)學生都比較熟悉,如果按部就班的串講課文、歸納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分析人物性格等傳統(tǒng)步驟,雖然看似顧全了文與言兩個方面,但實際上還是將文章在實詞、虛詞的反復解釋中搞得支離破碎,學生很難從枯燥冰冷的字詞中感受到文章的美,所謂的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寫作特點都成了形式主義的一紙空文。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文本的研讀當中來,能夠在“文”中學習“言”,在“言”中感悟“文”,教師在課堂設計上必須要動一番腦筋。
1.教學重點及難點:通過荊軻刺秦動機分析,培養(yǎng)學生立足文本,發(fā)現(xiàn)質疑,深入思考的能力。
2.課前準備:本課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教師將學生分組,每個小組“認領”一個部分,請學生通過借助工具書以及手頭資料,將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講解給大家,并且小組之間互相提問答疑。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適當適時幫助。
3.教學課時: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將荊軻刺秦之前的內(nèi)容掃除了文言障礙,請同學們結合提示來回顧一下這個部分的主要情節(jié),并在看書的過程中,留意重要的文言知識點。
(出示幻燈片:鞠武薦田光 田光薦荊軻 田光以死相激 荊軻領命 私見樊于期 怒斥太子 易水送別)。
【設計意圖:通過提示喚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回憶】
2.重要的文言知識點復習鞏固(出示幻燈片 內(nèi)容略)
【設計意圖:雖然這個部分時間很短,但卻是必不可少,一則體現(xiàn)“學而時習之”的教育理念,二則復習鞏固“言”,為進一步討論“文”打下基礎?!?/p>
3.討論證明:荊軻為什么會去刺秦
師:荊軻刺秦王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作家把這個故事寫進文學作品,甚至還有人把它搬到熒幕上,陳凱歌就曾經(jīng)導演過一部電影叫做《荊軻刺秦王》。但是文學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演繹和虛構,今天我們就通過司馬遷的刺客列傳,來了解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纯丛谶@個歷史中的荊軻刺秦到底是為何而上演的故事。這里有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請同學結合文本,來重新審視一下這三個觀點,看看它們能否成立,能不能從文中找到支持或反對的證據(jù)。
幻燈片出示有代表性的幾個觀點:
為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田光以死相激的作用;一個英雄的反抗暴政的俠義之心。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是這堂課的靈魂,很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但組織討論的方法非常關鍵,如果僅僅讓學生去談,很容易脫離文本,甚至變成一個純粹歷史性的討論,但如果以尋找證據(jù)或反駁或證明的途徑去實現(xiàn),一則可以讓學生緊緊圍繞文本,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體會到司馬遷寫作上的特點,二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細讀文本,慎思明辨的能力。另外,課堂表明,這種“證明”的形式要比單純討論的形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4.第一個觀點分析:為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
4.1師引導:歷史上贊成這個觀點的不乏其人,陶淵明就有詩曰:“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蔽矣X得這個觀點中有一點是需要首先搞清楚的,那就是荊軻和太子丹是否知己?同學們怎么看?我想我們還是可以從文本的敘述中窺出一些端倪的。
【設計意圖:由于剛剛進入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還不太能夠把握住思考和質疑的方向,所以教師在提問中應該有所引導,并要隨時提醒學生立足文本。】
4.2閱讀荊軻怒斥太子的情節(jié),并同《魏公子列傳》中侯贏拒絕送信陵君的情節(jié)加以比較。
參考結論:當信陵君很沖動地率領賓客與趙俱死的時候,侯贏并沒有加以阻攔,因為憑他對公子的了解,“固知公子之還也”,而信陵君同樣因為對侯贏的了解,預感到自己的過失,果然回來再次向侯贏詢問究竟。相比之下,荊柯要待機而動,太子丹卻“疑其改悔”,予以責難,甚至以先遣秦武陽相逼,他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慮心情、狹隘心胸,同樣表現(xiàn)出他完全不了解荊軻周密思慮力求全勝的大略。而性情剛烈的荊軻同樣也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倉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對荊柯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這一說法自然難以成立。
【設計意圖:比較閱讀材料的引入既可以作為對學生的提示,也可以幫助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加深理解,同時,也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p>
5.第二個觀點分析:田光以死相激的作用
1師提問:這個觀點是不是讓我們想起了一個很相似的故事。是什么?
【設計意圖:提示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文章進行比較思考】
參考結論:《魏公子列傳》中侯贏在信陵君到達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想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堅定信陵君奪軍的意志,而且他的行動達到了預想的目的。
2師提問:同樣是以死相激,田光的行為有沒有讓荊軻同意承擔刺秦的使命?文中有沒有給我們答案?
【設計意圖:進一步啟發(fā)】
參考結論: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弩下,恐不足任使。”
3抓住“久之”,想象與補白。
師提問:太史公寫史記,往往在細微之處顯功夫,雖然只有兩個字,但給我們所留下的空間卻非常豐富。同學們能不能來補一下這個白?為什么荊軻想了很久才說話,在這么長的時間里荊軻在想什么?
【設計意圖:補白,順勢進行藝術鑒賞?!?/p>
師提問:荊軻與田光的關系如何,能否從文中窺知一二?
【設計意圖:立足文本,抓住細節(jié)。】
參考結論:荊軻深知“提一匕首以入虎狼之秦”的九死一生,深知如果答應了,必是要一去不還,他也知道,刺秦的成敗還關系到燕國甚至其他國家的生死存亡,如此性命攸關又關系重大的使命,自然不可輕易許諾。而此處荊軻長久的沉默及沉默后的拒絕,可以看出田光的死,并不能夠激發(fā)起荊軻承擔此任的責任心。聯(lián)系上文“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奔疤锕馑f的話:“光竊不自外?!笨梢酝茰y兩人的關系還僅僅是互相尊敬和賞識的好友,距離刎頸之交還有一定距離。
6.分析第三個觀點:一個英雄的反抗暴政的俠義之心
師:很多的歷史學家在談到荊軻刺秦的動機時多歸為“反抗強暴”。如(出示幻燈片)韓兆琦:“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么,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于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甭櫴哉J為:“刺客的行為目的是反抗強暴?!庇螄鳎骸按炭蛡冏晕覡奚⒎纯箯姳┑膫b義精神,卻是可歌可泣”。)同學們是不是同意呢?我們先來讀讀文中的相關段落。
【設計意圖:從文本入手,為下面的設問鋪墊?!?/p>
文本研讀:
1師提問:1—5節(jié)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體會《史記》的“實錄”精神及司馬遷人物形象的塑造藝術,深入理解荊軻形象?!?/p>
參考結論:一開始所記述的荊軻的兩件事情,無論是他在與劍術高手蓋聶的沖突中,他沒有選擇交戰(zhàn),反而急急逃走,還是其后得罪了高手魯勾踐,同樣也是“嘿而逃之”。我們發(fā)現(xiàn)荊軻他從不沖動,不是一個憤怒青年,相反,司馬遷用四個字來形容他那就是:沉深好書,愛好讀書,沉著含蓄,而且明哲保身,從不輕易讓自己卷入紛爭。而在他跟高漸離于市中喝酒唱歌,相樂相泣的旁若無人中,似乎也表現(xiàn)出一些把握當下的快樂的無為之灑脫。的確只有這般深沉冷靜的厲害角色,才能有能力刺殺秦始皇,可同樣的,既然荊軻冷靜睿智,明哲保身,又怎會接下刺秦的任務呢?雖然很多的歷史學家在談到荊軻行刺的目的時多歸為“反抗強暴”。但司馬遷并沒有把荊軻塑造成為一個終日憂國憂民的,痛恨暴政的人物,所以立足于歷史,我們其實并不能得到荊軻行刺的目的是為了反抗暴政的證明。但是,從歷史角度看,荊軻的行為在客觀上具有了“反抗強暴”的意義,是那個刀光劍影的大變革時代襯托了刺客的形象。這同樣也要得益于司馬遷將歷史事實和文學渲染的巧妙融合,相得益彰。但無可否認的是,荊軻的確是一個英雄。這在“易水送別”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2誦讀鑒賞“易水送別”
教師點評:將送別的場面擺在易水之上,首先就具有了產(chǎn)生悲劇氣氛的背景,寫到“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時,充滿了傷感情緒,再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時,奏起慷慨激昂的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傷感情緒又化作昂揚的英雄氣概,至“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時,無形中,一個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悲劇英雄的形象已如一座雕塑般矗立在閱讀者面前。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從環(huán)境、細節(jié)、手法等角度進行鑒賞,體會《史記》的文學性,同時為布置課后作業(yè)作出鋪墊】
7.布置作業(yè):用評點的方法鑒賞第十四節(jié)“荊軻廷刺秦王”,并閱讀《刺客列傳》全文。
【設計意圖:運用鞏固課堂所學,了解司馬遷筆下的“刺客群像”,為下節(jié)課回答“司馬遷為何要為刺客立傳”作出鋪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