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的核心是學習,是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學生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效率的學習活動過程。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只注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要想體現信息技術課的價值性,必須要用心經營我們的每一堂課,真正讓我們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 能力; 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15-001
“新基礎教育”形成的教學共通價值的核心理念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觀需要從單一的傳遞教科書上呈現的現成知識,轉為培養(yǎng)能在當代社會中實現主動、健康發(fā)展的一代新人。其中,“主動”是對以學生為本位的理念之進一步聚集。
那么,信息課如何改變“知識本位”,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發(fā)揮獨特的育人價值?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產生學習的需求,促進學習自覺性、主動性,才能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習慣。
一、信息技術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師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1.從生活中發(fā)現信息技術
如教學《下載信息》一課時,教者提示學生,學校馬上要舉辦“拯救地球”手抄報比賽了,想必大家都想了解我們生長的地球的相關信息,同學們用了好多方法,如看報紙、雜志、相關書籍等,但搜集到的信息并不多。教者接著介紹因特網包羅萬象,具有海量的信息。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查找,將會有哪些收獲?學生們頓時躍躍欲試,運用關鍵詞搜索,下載圖片和文字,保存網頁等多種操作都學得興趣盎然。
2.借助生活經驗學習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應用操作過程中,電腦不具備人腦的靈活多變的智能功能,有一定的順序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除了要引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怎么合理正確地操作過程的前后順序關系。
3.把信息技術應用到生活中
信息技術在學生生活中已經有很多應用,如家庭娛樂時在電腦上播放VCD、播放音樂;學生作文評選,需要送交電子文稿;學校組織的教室布置、櫥窗布置、板報制作中要用到美術字或電腦畫作品。所以信息技術的練習要聯系生活,學以致用。學生在聯系實際的任務驅動下,更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更有攻克技術難關的毅力。此時,學生不是在學計算機,而是在用計算機;不是在復習計算機知識,而是在幫助別人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并不斷地獲得了生活的成就感。大大激發(fā)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培養(yǎng)出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二、學習活動要童化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初中生,“以學生為本”告訴我們必須更多的關注青少年,依據青少年的特點,注重挖掘和體現信息技術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安排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力。
初中生形象思維為主,喜愛多彩的動畫、動聽的音樂,尤其是小游戲。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操作難度系數要小,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如打字練習,可以借用網上的Flash動畫,或“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吃蘋果”游戲開始教學。比較用兩個手指與十個手指分工打字的利弊,明確指法的重要。
應初一、初二學生活潑好動,好勝心強,愛表現自己。因此在教學中,因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如在維持打字的積極性時,可采用練習與競賽相結合,分階段開展打字競賽,或者玩“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抓小偷”游戲,激勵其不斷提高打字水平。
三、多開展實踐操作活動
信息課中有關操作技能學習的課占了很大比重。為學生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經歷過程和體驗過程。我們絕不能采取紙上談兵,把學生禁錮在教室里,從理論到理論,云里霧里亂講一通,其實學生技能的形成和完成任務的策略,不是依賴教師的講解和演示,而是在自我的探索和操作中獲得。
如教學“段落的調整”中“段落的復制”這一部分內容時,先在復習階段復習“復制文件”的方法,再出示目標“將第一段內容復制到文章末尾”,學生嘗試練習(提醒操作錯誤要及時取消上一步操作),同桌交流操作步驟,集體交流時請同學演示操作步驟,并敘說操作技巧,請有錯誤的同學上來演示,讓其他同學找找錯誤的原因。最后完成同類練習,優(yōu)生熟練操作,特殊生鞏固技能。
四、小課題和長作業(yè)
我國的信息技術一課一練或一課多練,學生模仿練習,缺乏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令老師苦惱的就是學生面對新問題手足無措,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差。因此,非常有必要開展“小課題研究”和嘗試完成“長作業(yè)”,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完成電子作品。
小課題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合作學習方式完成,也可以通過作業(yè)布置,向課外延伸,要求學生通過一段時間完成,即完成長作業(yè)。畫圖軟件、動畫自己做、電子演示文稿等教學單元在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后,可布置綜合性應用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制作有明確主題的電子作品。文字處理單元可用“我的校園生活”、“二十年后的今天”題目完成習作,輸入文字,編輯排版,排印文稿或上交電子文稿?!半娮游母濉眴卧山Y合語文學科、數學學科、科學學科、社會學科等設置主題,從網上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完成電子演示文稿。
“小課題和長作業(yè)”的實施,教者不能一放到底,應依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序展開。一般過程為:1.讓學生知曉主題,搜集相關信息,確定自己的專題。2.小組合作交流創(chuàng)作技巧。3.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電子作品。4.師生評析作品。5.學生修改作品,上交作品。教師可用展覽作品、獎勵學具等方式激勵學生。
要讓信息技術學習更有價值,教者就應更多的關注學生,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不能僅停留在練習的層面上、滿足于基本技能的掌握,要在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建構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適時適地,學以致用,加強學生學科整合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實現教學成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誠信深.《陶行知論生活教育》,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盧繼紅.《生活化教學的認識與實踐》